《看美国教师如何维权》
(2011年第10期)
美國教师可以自由参加工会,可以上街示威游行维权,并不担心自己被校长开除。中国教师却不能如此复制美国教师维权,虽然很多教师也参加了工会,可实质上没有什么意义。不少工会形同虚设,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根本就没人想到有工会什么事,更没有听说过工会主动帮助教师维权。很多教师对工会的印象就是收了工会费之后,再返还你一份你未必喜欢未必需要的礼物,也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工会。
不仅工会帮不了教师,一旦教师发现权益受损,比如加班、工资拖欠、职称晋升不公等等,大多数都忍气吞声,有时候问题涉及所有教师,可已经习惯被领导压制的教师几乎没一个人喊出第一声。管理部门早已把教师的管理责任具体到学校甚至校长个人头上,教师认为某个责任部门应该出面答复,但人家根本就懒得搭理你,只有校长来应付你。如果真要闹到劳动仲裁甚至法院,教师往往仍然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反而要冒更大的风险,被辞退、降职的可能性更大,维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的确有一些教师会因为受了委屈而冲学生发泄,却不一定会受到处分,学校以及主管部门并不是要维护教师的利益,而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因为同时这也暴露出主管部门的失职,所以他们往往极力捂盖子,甚至往学生头上推卸责任。也有主管部门严厉处分教师的,但从来不会反省自身的责任,而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教师个人身上。一般的情况下,教师个体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
我曾经建议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可我也很担心,这个家长委员会很可能成为教师头上的又一座大山,教师维权就愈加艰难了。
河南 马长军
编辑先生:
作为《新民周刊》一名忠实读者,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可以考虑:
每次看到《新民周刊》中有关于环保议题的文章,我都很兴奋。你们文笔犀利、论述独到的见解对我的心灵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我相信很多读者也会有如此的感受。不过,如果能有一个平台,由之前断续的冲击变成持续的影响,我认为引导与教育公民的效果会更好。
在上海,小到个人、家庭、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大到某些政府部门、学校,其中都不乏一些默默在进行的努力,如果能将他们的故事持续地挖掘出来,并以《新民周刊》一贯客观研究、思考透彻的报道风格呈现,相信可以为那些愿献己力却苦恼于如何寻找社团的民众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以你们影响社会主流的高度聚集这些力量,推动上海向更高水准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并将其经验和实际的可行性做法辐射到中国内地。
我一直是在台资企业工作的,经常听老板提及台湾是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事情,身为上海新公民,我觉得上海有许多环保工作还停留于表面工程,还有很长路要走。倘若周刊能走出上海,带回日本、台湾一些先进的地区和城市对环境的友 好做法,一定可以给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建议。
真心希望《新民周刊》以前瞻性的行为和思考,引领民众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绿色生活。读者 龙 玲
(对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评或建议,请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