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时,另一个隐性的金融风险正在形成。近半年来,民间金融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8月23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提示人人贷(网络P2P借贷)具有大量潜在风险,要求银监分局和各家银行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防范工作。而在早前7月20日银监会年内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曾提示要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凸显的风险。
那些被统称为“影子银行”的民间金融,包括信托、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委托贷款、地下钱庄、网络借贷等正大行其道。仅在浙江温州一地,民间借贷市场规模就达1100亿元,年综合利率达到24.4%的高位。
在整体货币政策从紧的大背景下,这些民间金融活动极其活跃,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在浙江、江苏、天津、内蒙古等地,也出现了局部的违约风险,“金主”逃逸的报道时见于报端。
追究民间借贷风险累积的原因,与利率双轨制和对民间资本的管制不无关系,在去年底开始的货币紧缩政策之中,流动性的回收使大量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状况,转而向民间高利贷借款。
另一个值得深究的原因则是大量担保公司的出现,他们与国有商业金融系统不无关系,由于不断提准,造成了令人担忧的金融权力寻租。刘明康表示,已有3万亿银行资金并未实际流向用款企业,而是转入了高利贷市场。一些银行的内部人士干脆自己开起了担保公司,先杜撰实业的名头将钱贷出,再以翻倍的利率出借。
民间金融的高回报率成为利益驱动因素,获得了大量信贷资金的大型企业将资金转放高利贷,获得比实业利润更为丰厚的回报。据统计,截至8月31日,今年共有64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事项公告117则,涉及额度169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称,扬子江船业、中国移动、中石油、中铁股份以及中粮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子公司都是隐在深处的“放贷机构”。
专业人士计算,目前即便按一年期基准利率上浮10%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的资金成本亦仅有7.2%左右,如若投入月息3%~5%(折成年息为36%~60%)的民间借贷市场,其每年的套利空间就达到30%~50%不等,收益率已经高过相当部分企业的主业经营利润率。
而在接盤者中,除了资金紧张,难以承受体制内高融资成本的中小企业,民营房地产企业也是一大主力,由于限购令,开发贷的收紧,这些企业转向高利贷。
这些民间借贷一旦出现崩盘,可能会引发此前许多地方出现过的局部社会动荡,也会波及实体经济。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其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金融权力网络的进一步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