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1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华盛顿,开始在美国的访问行程。国事访问、13年来中国领导人首次参加的美国国宴、白宫的彩排、宣布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美方的高规格安排,充分照顾到了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心理需要。而这背后,是中美关系过去一年多如履薄冰的现实,以及金融危机后已然被改变的国际格局和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
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体系带来了空前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美国受到的打击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全国上下的焦虑通过“美国不能接受第二名”而表露无遗。而中国经济则一枝独秀,更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了日本。中国成了很多非洲国家政府更乐意选择的伙伴,也是巴西和南非等其他许多新兴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还开始购买希腊和葡萄牙等欧元区经济困顿国家的债券。
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的霸权地位一度受到了來自苏联和日本的有力挑战,但事实证明,那不过是_个又一个“狼来了”的预言。但这一次的情形有所不同,来自中国的挑战似乎分外严峻。苏联垮台的原因是效率极低的经济制度,日本的人口和规模决定了它不可能是霸权国家的靠谱候选者,但中国显然已经克服了以上的缺陷。“狼”也许真的来了的恐惧,会是美国决策者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也因此不会止息。
而中国自被西方用炮舰强拉进国际体系以来,第一次受到了霸权国家的如此重视,民族复兴的梦想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实力的增长、利益的扩展、历史的悲情、大国的荣耀,这些都会促使中国在承认国际关系既定现实的情况下'更主动和积极地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展示自身的存在。
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未来的摩擦和冲撞不可避免,有关台湾、人权、汇率、贸易、南海与中国军力扩充等方面的纷争,并不会随着此次访问的圆满成功而止息。但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依赖又如此之深,已非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挑衅与改变。作为“老大”和“老二”的美中两国,绝对不能走向对抗这个铁的现实,决定两国必须找出一条和平相处、合作共生的出路。
从克林顿时期的“建设性战略秋伴关系”到小布什的“战略竞争关系”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再到奥巴马时代的“战略再保证和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定位上的摇摆充分说明了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但无论处理崛起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多难,如何无经验可循,两国必须同舟共济,共舞于国际大舞台。摸索和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上英德关系、美苏关系的新型国家关系。
而对中国而言,要避免把国内刚性施政手段反映到对外关系中,要秉承一种开放、健康、包容的心态,从自己的政治传统中汲取和发扬“持强势而示弱,内刚外柔”的王道,不惧战,但不挑战;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完成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策划:本刊编辑部统筹:赵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