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统奎
《应急管理十日谈》
●桂维民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桂维民的《应急管理十日谈》一书,它迅速被摆到各地各级公务员案桌上,成为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好助理”。桂维民自己也听到不少县委书记、县长的反馈,“什么时候县里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就按你讲的方法应对,结果很管用,处理得非常平稳”。10月,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应急管理研究所,桂维民出任首任所长。目前,桂维民还是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桂维民非常喜欢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痰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以处理数十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经验为底子,利用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期间深入研究,然后到全国各地做讲座,出书,不遗余力传播“危机思考”和“维稳新思维”。在桂雏民看来,处置群体性事件等公共事件,是一道考政治、考意志、考能力、考胆识的“综合测试题。
桂维民认为,当前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社会转型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桂雏民提醒每一位国人,尤其是执政者,不能见喜不见忧,不能沉溺于歌舞升平的景象,更不能看不到繁华背后的隐忧和危机。“缺乏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在《应急管理十日谈》这本书中,就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桂雏民提出“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这两条治本之策。
在他看来,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已经分化重组,阶层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占有不同,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基尼系数2006年达到0.496,现在已逼近0.5,利益不均衡就出现了很多矛盾。目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积累过高,消费率一直偏低,去年全国的平均消费率在40%左右,国际上平均消费率在60%以上。“再分配”这一块,公共财政应均等化,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应加大,通过分配杠杆来对利益格局进行调节。桂维民认为,中国需要構建这样一个“分配机制”,分配改革的趋势是,“调低、扩中、限高”,调低就是把低收入调高一点,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限高就是通过税收等限制高收入人群的收入。
此外,他认为“分配机制”中还应有一个“补偿机制”,比如说西部地区资源富集,给全国贡献煤、气、油、稀有金属,对于欠发达地方,就要有资源补偿机制,通过资源税的收入来获得补偿,以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再就是遇到重大灾情,先富的地区对口帮扶落后受灾的地区,这也是_种“补偿机制”,体现了利益分配的均衡。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种制度安排。还有。必须重视“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救济弱势群体,解决政府有心干但无力干的一些事情。
桂维民这么重视“利益分配问题”是因为,大量案例表明,群众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并没有政治目的,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问题,“我们不应该动辄就将集体上访与破坏社会安定联系起来”,而应该努力寻求建立有效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冲突的化解机制。
《辛亥:摇冕的中国》
张鸣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经历多年的意识形态强化和政治话语涂抹,辛亥革命前后,从晚清到民国初时。这段原本精彩纷呈的历史,被赋予了苍白虚弱的单一定义。张鸣对代史的研究。向来以去脸谱化、去符号化为长项,追求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研究历史的首要之义。在复杂的人性和变迁的社会中,或为英雄,或为恶人,其实多是被时局和后人制造出来的,出于各自的目的。
《届层立场》
于建嵘著
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
于建嵘是当今中国难能可贵的,一直处于行动中的知识分子。而菲只在书斋和媒体上高谈阔论。庙堂之高给要员们讲课规劝,江湖之远在京郊四合院里接待各路访民,其微博人气之高也非多数学者可以望及。此本新书是他近年来在纸媒上的重要文章集结。此书从农民工和农民维权抗争日益普遍、激烈的现象入手,研究三农问题、乡村自治、基层政治治理、信访改革等中国社会问题的焦点。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金观涛刘青峰著
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此书系统整体地研究历史,从一个古老的难题入手,即2000余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中每隔两三百年天下大乱一次,分分台台,由此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设,以此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2000年来的宏观结构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