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李东辉 李石志 李发义
新生儿溶血症(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常发生于新生儿期,发病早,进展迅速,是造成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新生儿死亡或智力迟缓、手足徐动症及失听等后遗症。一般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多篇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globu1in,IVIG)治疗 ABO-HDN 能够减轻溶血的报道[1,2]。本研究对42例ABO溶血应用单剂量IVIG联合白蛋白治疗,以探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入 我科新生儿监护室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患儿42例,均为足月新生儿,作为治疗组。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9例做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符合 ABO-HDN的诊断标准[3]。两组性别、胎龄、体重、黄疸出现时间及入院时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治疗组采用单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0.75 g/kg)缓慢静脉滴注,白蛋白0.5 g/(kg/d)滴注静脉(共3 d),间断蓝光照射10 h/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白蛋白0.5 g/(kg/d)滴注及支持疗法。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立即采静脉血检查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治疗结束后复查上述指标,并统计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期间密切观察黄疸进展和临床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72 h后,治疗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注:治疗前:对照组与 IVIG组比较,①t=0.95,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 IVIG组比较,②t=8.12,P<0.05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黄疸消退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黄疸出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
注:出现时间:对照组与 IVIG组比较,①t=0.32,P>0.05;消退时间:对照组与IVIG组比较,②t=5.17,P<0.05
?
新生儿ABO溶血是由血型抗原免疫后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发生在O型血产妇及A型或B型血新生儿,为儿科临床最常见类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母体受胎儿血型抗原刺激,产生的IgG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结合,引起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溶血。因此,抑制溶血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只有快速有效地控制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才能有效防止胆红素儿溶血病的疗效分析脑病的发生。新生儿ABO溶血症绝大多数可通过光疗、白蛋白治疗达到治愈。本文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问明显短于对照组。因此减少了住院日程,避免了院内感染,减轻了患儿痛苦。说明单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白蛋白治疗ABO溶血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单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机制为:外源性丙种球蛋白进入机体后,与免疫性抗体竞争与红细胞的结合,抑制自身抗体合成,使红细胞不被致敏,IVIG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结合后,封闭了它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作用,阻断K细胞的Fc-IgG受体与致敏红细胞IgG抗体结合,从而阻断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4],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作用,减少红细胞破坏,阻断溶血[5,6],减少胆红素的生成。而 IVIG 只能减轻溶血,不能降低体内已产生的胆红素水平,外源性的白蛋白增加了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本研究对42例新生儿ABO溶血采用单剂量IVIG联合白蛋白治疗,结果显示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本研究与以往应用大剂量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文献[2,7]相比,效果是一致的,而本研究节省了 IVIG的用量,由于IVIG对已破坏的红细胞无效,无清除胆红素的能力,因此宜早期应用,同时应结合光疗、白蛋白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Sato K,Hara T,Kondo T,et al.High dose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Therapy for neonatal immune hemolytic jaundice due to blood group incompatibility.Acta Pediatr Scand,1991,80(2):163-166.
[2] 宋金枝,潘小梅,唐沂,等.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4,19(1):28-30.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9.
[4] 吴仕孝.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72-74.
[5] 杨冰若,黄本明.静脉推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疗效观察.新生儿科杂志,2000,15(4):174-175.
[6] 章爱莲,陈炳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15例.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12(2):152.
[7] 邓长秀.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疗效评价. 四川医学,2008,29(8):1047-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