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椪柑贮藏期主要病害及防治关键技术

2011-05-30 07:59姜丽英陈国庆陈健民李红叶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贮藏期霉病杀菌剂

姜丽英,陈国庆,陈健民,李红叶

(1.浙江省衢州市农业局,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

柑橘是浙江省最大宗水果,2010年种植面积达11.3万hm2,产量达192万t,其中椪柑种植面积3.7万hm2,产量6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各占全省柑橘的1/3左右,主要分布在衢州和丽水。椪柑具有耐贮藏的优势,对充实元旦到清明间鲜果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椪柑采后烂果是柑橘贮藏和流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特别在衢州,因烂果而造成的损失惨重,堆积在村边、路边、沟边、房前屋后、池塘里的烂橘,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其腐烂的汁液流入池塘和小溪,危及村民们生活用水的安全和水塘的养殖业。自2007年起,我们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和取样,结合实验室病原鉴定,病菌种群对抑霉唑抗性的评价及新药剂的筛选,基本摸清衢州市椪柑贮藏期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发病动态,明确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以及病菌种群抗抑霉唑的现状,提出控制椪柑贮藏期烂果的关键技术措施。

1 种类、发病动态及损失

1.1 种类及发病动态

作者经过2007-2010年3个贮藏年的系统调查,发现椪柑贮藏期的主要病理性病害为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褐色蒂腐病 (Diaporthe citri)、黑腐病 (Alternaria citri)和褐腐病 (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等。柑橘绿霉病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整个贮藏期间都有发病,其次是炭疽病和褐色蒂腐病,这2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贮藏中后期,再次是黑腐病,也多发生在贮藏中后期。若采前多雨的年份,贮藏前期褐腐病发生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按常规方法用防腐杀菌剂浸果的情况下,贮藏前期主要病害发病轻,开春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即到了贮藏中后期,以采前侵染的病害如炭疽病、褐色蒂腐病和黑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是引起贮藏期大量烂果的主要因素。

1.2 烂果损失

2007-2010年3个贮藏年椪柑的烂果率:不用杀菌剂,只用2,4-D 240 mg·L-1溶液浸果的处理区,绿霉病、炭疽病、褐色蒂腐病、黑腐病为主要病害,引起的烂果率3个贮藏年分别为8.2%、59.2%~89.1%、62.7%;按常规方法用抑霉唑400 mg·L-1或咪鲜胺 700 mg·L-1+2,4-D 240 mg·L-1液浸果处理的情况下,炭疽病、褐色蒂腐病、黑腐病为主要病害,引起的烂果率分别为2.6%、20.7%~52.3%、24.5%。用杀菌剂与不用杀菌剂的烂果程度趋势一致。就调查的这3个贮藏年看,2007-2008年贮藏年发病最轻,而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2个贮藏年发病重,烂果率高 (表1)。不用杀菌剂处理时,椪柑贮藏期的主要病害绿霉病,3个贮藏年度所引起的烂果率分别为5.2%、20.3% ~42.6%、35.2%,分别占总发病率的63.4%,34.3%~47.8%和56.1%。

2 主要因素

2.1 采前的天气条件

采前1个月的天气条件,包括降雨量、降雨天数及采前连续的晴天数对果实的耐贮性及贮藏期病害都有显著影响。采前1个月无雨或少雨条件下,果实的耐贮性最好;雨水多、雨日天数多,果实的耐贮性明显下降。以绿霉病的发生为例,最近3年的采前1个月天气条件与绿霉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2007年采前1个月天气干旱无雨,绿霉病病果率只有5.2%;2008和2009年采前1个月降雨量均在140 mm以上,降雨天数在12 d以上,绿霉病发病率达20.3% ~42.6% (表2)。此外,绿霉病的发病率还与采果前的连续晴天的天数相关,采果前连续晴天的天数越多,发病率越低,反之也然。

表1 2007-2010年3个贮藏年的椪柑烂果率比较

表2 2007-2009年采前1个月天气条件对绿霉病发生的影响

2.2 田间栽培管理

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果实和果梗田间受病菌感染的机会,从而影响其耐贮性。在衢州橘区普遍存在椪柑种植密度高、树冠郁闭、排水条件差等先天不足问题;同时因柑橘效益的下降,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的快速上升,以致果园枯枝修剪、疏枝、疏果、土壤翻耕、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措施被忽视或放松。因此造成栽培管理粗放-果实品质差和烂果率高、价格差、效益低、管理粗放的恶性循环。以椪柑果梗炭疽病为例,树势差的果园,尤其是立地条件差、土地瘠薄、土壤肥力低、偏施氮肥、结果量大、管理粗放等的果园,椪柑果梗炭疽病引起的生长后期落果现象严重,如果将果梗已经感染炭疽病的病果,当作“好果”用来贮藏,即使采摘当天用杀菌剂浸果处理,但由于病菌已经潜藏在果柄或果皮内,杀菌剂对这些潜伏病菌的作用甚微,开春后,即贮藏中后期,随着温度的升高,潜藏的病菌由果柄向果实扩展,造成大量烂果。褐色蒂腐病也与之相似。2009-2010年贮藏年度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来自生长期间果梗炭疽病发生严重的果园的果实,采摘当天用抑霉唑400 mg·L-1浸果处理,贮藏120 d后调查,其总烂果率高达22.4% (主要是因果梗炭疽病烂果后,再次感染绿霉病菌所引起),不用杀菌剂处理的总烂果率为73.1%,抑霉唑400 mg·L-1对烂果的控制率 (防效)仅为69.4%。

2.3 病菌抗药性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抑霉唑和咪鲜胺在1990年初起逐渐取代噻菌灵、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成为衢州椪柑采后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抑霉唑和咪鲜胺均为咪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病菌麦角甾醇合成代谢中的14-α-脱甲基酶的脱甲基活性。虽然研究结果表明,抗药性风险分析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风险为低到中等,但在美国加州,抑霉唑使用后6年即发现抗抑霉唑的柑橘绿霉菌菌系。抗抑霉唑的菌系早在2000年就在浙江发现,2005年起我们连续监测衢州椪柑贮藏库中柑橘绿霉菌种群对抑霉唑的抗性现状,发现其抗性频率高达60%以上。2008年3月14日,调查衢江区云溪乡梅坞村吴志刚家中柑橘绿霉病的烂果率达55%,随机挑取40个病果上的孢子粉到实验室培养,发现这些菌株对抑霉唑和咪鲜胺的 EC50均超过2.0 mg·L-1,是无用药史地区 (开化县,EC50<0.1 mg·L-1)的20倍以上。2008-2009年度贮藏的抑霉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贮藏120 d,抑霉唑1 000 mg·L-1(为推广浓度的3~4倍)该贮藏库绿霉菌的防效仅为80.3%;而抑霉唑500 mg·L-1、抑霉唑300 mg·L-1的平均防效分别只有53.7%和46.3%。可见病菌抗药性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药剂的防治效果。

2.4 药剂处理和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着“安全、可靠、有效”的原则,农技推广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腐保鲜剂配方2~3种可供橘农选择使用,而实际应用中,销售商提供给橘农使用的配方有很多种,可谓是五花八门,药剂处理和贮藏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橘农普遍十分重视椪柑的采后药剂处理,一般在田间边采摘边药剂浸果。该方法能在第一时间保护果实免遭病菌的感染,但橘农如果不及时更换或过滤药液,极可能因反复浸果后,药液中的药剂有效成分因果实带走而逐渐降低,而一些杂质和抗药性病菌却随着不断使用而积累的越来越多,以致同一桶药液浸果的果实前后防效可能不同;(2)相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混合 (如抑霉唑和咪鲜胺混合)使用,不仅增加防治成本,同时也增加病菌定向选择的选择压,以致极有可能加速抗药性菌系的进化;(3)在果实采摘、包装过程中,手法粗糙,易造成果面机械伤口,给病菌侵染创造机会;(4)农户各自贮藏,简陋的贮藏库达不到很好的控温控湿效果。库内气温偏高,湿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等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因素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的贮藏环境同时也影响果实在贮藏期间品质的保持。

3 关键技术和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柑橘生长期的栽培管理是控制椪柑贮藏期烂果的前提。栽培管理良好,橘园枯枝落叶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尤其是炭疽病和褐色蒂腐病)减少,果实田间感染,潜伏带菌的减少,也就减轻了果实贮藏期的发病率。同时栽培管理良好还可提高果实整体品质,改善其抗病性和耐贮性,延长椪柑的贮藏时间。具体措施有:(1)对过于密植的果园要果断地疏树,疏枝,保证果园,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提高树体的抗病性,减少枯枝,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2)及时剪除枯枝,病虫枝,并带出果园销毁;(3)控制挂果量,合理疏果;(4)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的用量,同时补施微肥。

3.2 采前病害预防

椪柑贮藏期病害的来源有2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田间,即果实在田间树上时已被感染,采收时尚未发病,外观上正常,视为好果用来贮藏,经贮藏后,果实发病继而腐烂,这类菌源有炭疽病、褐色蒂腐病、黑腐病,褐腐病等;另一方面是来自贮藏库、包装房等场所,即在采后的贮藏过程中才引起或发生的,如柑橘绿霉病和青霉病等。椪柑采后用咪唑类杀菌剂浸果,能有效清除绿霉病和青霉病菌源,但不能清除田间带来的菌源,因此要控制椪柑采后烂果,需要做好采前病害的预防工作。除上面提到的栽培管理措施外,橘园生长期及时喷药保护不仅是防治黑点病的需要,对贮藏期病害的控制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建议椪柑的整个生长季节至少喷施4~5次杀菌剂,分别是春梢萌芽时 (主要针对疮痂病。成年结果树,萌芽时如果天气晴好,可以考虑不施),落花2/3时 (疮痂病和黑点病),以后根据天气情况,大约每隔20~30 d喷施1次,直到8月底9月初。果梗炭疽病重的橘园,重视秋季的用药。有效的药剂有波尔多液 (前期),代森锰锌、代森联、丙森锌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阿米西达、翠贝、凯润等)。2010年作者在实施清园、疏枝、增施有机肥和钾肥,虫害防治、补施微肥的基础上,分别在6月3日、8月1日、9月4日、10月9日用70%安泰生600倍+43%好力克3 000倍液防治多种病害,以果梗炭疽为主的病害得到了控制,病害控制率达90%以上,而且树势得到了恢复。

3.3 择时和分批采摘

应在椪柑果面达到70%至80%转色时采摘,并且要做到选黄留青,分批采收。根据观察,贮藏期青绿霉病的发生与采果前的降雨天数密切相关,因此采前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应尽可能地延迟采摘,尽量选择连续多天的晴好天气后进行,以降低贮藏期的烂果率;同时应对橘树不同部位的果实分别采收,离地面近的果实防腐处理后另外堆放,以剔除褐腐病病果。

3.4 适当提高药剂浓度

在衢州,咪唑类杀菌剂在椪柑贮藏期防治柑橘绿霉病的应用已近20年,长期连续的使用后使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产生抗性,但抗性水平较低,一般只有20~30倍,因此,生产上可适当提高药剂的使用浓度,以提高防治柑橘绿霉病的防治效果。若遇到采前多雨年份,果实的耐贮性和抗病性差,绿霉病的发病率高,也可通过适当提高浓度来减轻绿霉病的发生程度。抑霉唑的使用浓度可提高到 500 ~750 mg·L-1,甚至1 000 mg·L-1。

3.5 建议尽快登记新的农药,以保证椪柑贮藏安全

作者通过3年的试验,对嘧霉胺单用、嘧霉胺与抑霉唑或嘧霉胺和咪鲜胺混用防治柑橘绿霉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0或1 000 mg·L-1嘧霉胺单用、500 mg·L-1嘧霉胺+500 mg·L-1抑霉唑或500 mg·L-1嘧霉胺+500 mg·L-1咪鲜胺混用在绿霉病菌接种12~18 h后进行浸果处理,对由抑霉唑抗性或敏感菌株引起的绿霉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超过94%;而500或1 000 mg·L-1的抑霉唑对敏感菌株的防效在93%以上,但对抗性菌株的防效低于70%。贮藏库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具有抑霉唑抗性菌株的椪柑贮藏库中,上述质量浓度的嘧霉胺单用、嘧霉胺与抑霉唑、或嘧霉胺与咪鲜胺混用对绿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抑霉唑单剂;而在不具抗抑制霉唑菌系贮藏库中的防效与抑霉唑相当。因此,新的农药嘧霉胺可作为抑霉唑的替代药剂应用于柑橘的采后处理,建议尽快完成嘧霉胺在柑橘贮藏应用上的登记。登记后的嘧霉胺可用于柑橘贮藏保鲜,既可改进抑霉唑或咪鲜胺的现有使用技术,如抑霉唑(或咪鲜胺)与嘧霉胺混用,也可解决抑霉唑的替代药剂问题,以确保椪柑贮藏安全。

[1] 姜丽英,陈国庆.嘧霉胺对柑橘产后病害绿霉病的防治效果 [J].农药学学报,2010,12(2):149-154.

[2] 陈广进,张志芳.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的抗性频率 [J].植物病理学报,2008,38(6):561-569.

[3] ZHU J W,XIE Q Y,LI H Y.Occurrence of imazalil-resistant biotype of Penicillium digitatum in China and the resistant molecular mechanism[J].Zhejiang Univ:Science A,2006,7(Suppl.Ⅱ):362-365.

[4] HOLMES G J, ECKERT J W. Sensitivity of Penicillium digitatum and P.italicum to postharvest citrus fungicides in California[J].Phytopathol,1999,89:716-721.

猜你喜欢
贮藏期霉病杀菌剂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苹果贮藏期病害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QoI类杀菌剂环境风险浅析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杀菌剂灌根注意事项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