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路》问道12种追逐梦想的人生

2011-05-28 01:38何流
中国报道 2011年9期
关键词:潘石屹樟柯经历

本刊记者 何流

“难道说钱也是一种理想?”这让悄悄坐在后排的潘石屹有些尴尬,被主持人叫出来后,潘石屹笑着说他差点缩到椅子下面。

8月19日一下班,李倩就急匆匆地赶往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她和另外两个朋友“好不容易”才买到纪录片《语路》在北京的首映票。前一天,180多张《语路》北京首映式的票销售一空。这对于一部之前没有做过宣传造势的纪录片来说,是不容易的。

当然,大多数人是冲着导演(之一)兼监制贾樟柯去的,他们中不乏贾的铁杆影迷和忠实追随者。继2006年《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金狮奖之后,贾樟柯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游走得愈加游刃有余。

为什么要选潘石屹

今年1月,某知名洋酒品牌邀请贾樟柯为其执导一次商业拍摄,由于“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导演——北野武和马丁·斯科西斯都拍过这个品牌的广告”,贾樟柯欣然答应了这次邀请。与众多大牌导演想尽办法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不同,贾樟柯此番决定把广告做成一部纪录片。

“于是我和他们谈,用这个百年品牌‘Keep walking(永远向前)’的理念,讲述12个中国人的人生故事,而不出现它的酒类标志。”这一将商业行为与纪录片巧妙结合起来的尝试,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北京首映现场,不少段落结尾处,都有观众轻轻鼓掌。

88分钟,12个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中有《醉鼓》的表演者、中国舞的代表人物黄豆豆,有被称为“现代游吟诗人”的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有广受青年人追捧的“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罗永浩,有致力于揭黑报道的调查记者王克勤,还有中国第一个帮助艾滋病儿童的母亲张颖……

在首映后的交流中,贾樟柯率另外5名青年导演一众亮相,与观众交流。“我们从30个候选对象中最终选定这12个,是希望他们的人生经历能带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正能量’。”在之后的采访中,贾樟柯又一次提及这个词。

他告诉本刊记者,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后,他想到了自己不到20岁时在太原学画的经历,那也是一段沮丧和灰心的日子。“但那时我常常被只言片语甚至一个书名感动。当时同学中流传一本书,叫《渴望生活》,讲凡·高的,光这4个字就让我非常激动。”

虽然从进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天起,贾樟柯就被告知电影要动作化、视觉化,摆脱对语言的依赖,但个人的经历和近年的实践,让贾樟柯越来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二十四城记》(2008年)开始,经过《海上传奇》(2010年),到《语路》,贾樟柯的纪录片逐渐形成一种“讲述”风格。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人说话的样子,古人讲金玉良言,听这些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很过瘾。”青年时期的贾樟柯和其他人一样,对于所谓的人生教育是反感的,但随着年纪的增大,他愈加发觉其中的价值和乐趣。

从这12个人物的选择上看,太过家喻户晓的人被有意排除在外。除了正在摸索创业道路的曹非(郑州“买菜网”创始人)和民间环保人士赵中(“绿驼铃”创办人),即使是黄豆豆、周云蓬、王克勤这些已经声名在外的人,他们的事业也有意无意地与主流拉开一定距离,或者说,在近几年才逐渐被主流人群接受。

正是这个原因,这些人的经历才有一股知难而上的理想主义的执著。然而,压轴的人物潘石屹似乎有些另类。首映后,有观众质疑贾樟柯为什么选择潘石屹,“难道说钱也是一种理想?”这让悄悄坐在后排的潘石屹有些尴尬,被主持人叫出来后,潘石屹笑着说他差点缩到椅子下面。

但在贾樟柯眼中,潘石屹从穷山村里走出来的人生经历多少与自己有些类似。当晚他在微博中回应,“经历过饥饿的煎熬、感受过贫穷的尴尬,就会理解财富当然是一种理想。”也许从由本片编辑而成的书的名字,更容易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问道:十二种追逐梦想的人生》。

金牌班底搭配青年导演

在国内电影业目前的市场环境里,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并不大,贾樟柯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拍摄独立电影和扶持年轻导演的道路。他向本刊记者透露,《语路》的投资有300万元,他估摸着这个成本可以请到不错的班底。

摄影指导是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得主余力为,他跟王家卫、许鞍华都有合作;录音指导是贾樟柯和王全安的老搭档张阳;灯光指导是王家卫的“御用”黄志明,他亦是亚洲唯一一个名字出现在片头的灯光指导;三次金马奖最佳音乐得主、台湾音乐人林强为影片配乐,他与侯孝贤、贾樟柯也多次合作。

面对这个金牌制作班底,5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更像在进行一次学习。200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陈挚恒说,这次拍摄经历像在军校,有教官,而且要求很严。1978年出生的马来西亚华人导演陈翠梅搬来北京没多久,就赶上了这场“全方位的锻炼”。

对于一直在学校“念、念、念”的宋方来说,《语路》是一次与最优秀的电影人合作的难得的实践机会。这也是贾樟柯拉青年人入伙的原因,“让他们一开始入行,就知道这个行业的工业标准,消除他们对工业的恐惧。”

这几位年轻人也给贾樟柯带来了久违的激情与活力。“拍这个片子有点像联欢会,有段时间,我很小的办公室就像一个电影学院,大家每天都在谈电影,特别高兴。我有一种找回野性的感觉。这部片子在香港电影节首映那天,我甚至有一点忧郁,因为要告别这个工作了。”

贾樟柯在映后回应一位观众的问题时说,他们约定好每个人物段落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尾,就是人在走,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行走。“走”这一概念亦出现在他上一部的《海上传奇》中。

而这几位年轻导演在与被拍摄对象的采访和跟踪拍摄中,亦碰撞出一种对话和探寻的化学元素,给予该片不一样的视角和质感。

据贾樟柯介绍,《语路》并不会在国内其他城市同时上映,而会采取在多地轮流“巡演”的方式。这可能还是考虑到纪录片受众面小的一种安排,影迷们的口碑相传或许能给《语路》带来不俗的成绩。

猜你喜欢
潘石屹樟柯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贾樟柯:走西方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