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铭,曹存巍,韦高,郑冬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广西 南宁 530021 E-mail:LIANGMING1972@sohu.com)
阴道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病,主要与细菌感染有关。随着社会进步,保健意识的增强,商品冲洗液的应用日益增多,但阴道宫颈感染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提示阴道宫颈感染的发生除了细菌感染以外,尚受其他病菌影响。阴道pH值是反映阴道微环境变化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为了研究女性阴道pH值与阴道宫颈感染关系,笔者对性病门诊153例首诊妇女行阴道pH值测定,探讨阴道pH值与阴道宫颈感染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性病科门诊首诊妇女153例,1周内无性生活史,2周内未曾行阴道内冲洗或放置药物,1个月内未曾系统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年龄16~48岁,曾有不洁性生活史,病程1个月~2年。根据阴道pH值测定结果,分为pH值>4.5(Ⅰ组)、pH值≤4.5(Ⅱ组)两组,其中Ⅰ组52例,Ⅱ组101例,两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取阴道分泌物行阴道pH值测定、念珠菌检查;宫颈拭子行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及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培养。
1.2.2 判定标准与检测方法 阴道宫颈等特征判定参照卫生部颁发的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中关于非淋病性尿道炎(宫颈炎)实验室规定[1]。宫颈糜烂根据诊断标准判定[2]。解脲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沙眼衣原体免疫层析试剂盒(UniPath有限公司产品),测定均按照试剂盒规定的SOP进行。精密pH试纸(上海试剂三厂生产),pH值范围1.8~9.0,比色间隔为0.2,出厂时间在6个月以内,保存于干燥、阴暗环境,按试纸说明进行操作和判定。念珠菌行镜检找到菌丝,同时进行常规培养、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版软件处理数据。
阴道pH值改变对阴道、宫颈体征的影响见表1。与Ⅱ组患者相比,Ⅰ组患者阴道分泌明显增多(P<0.01),但两组宫颈分泌物和宫颈糜烂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表1 阴道pH值改变对阴道、宫颈体征的影响 (n,%)
阴道pH的改变对念珠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影响见表2。Ⅰ组患者念珠菌感染率为57.69%,明显高于Ⅱ组(P<0.01);Ⅰ组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17.31%,也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两组解脲支原体感染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表2 阴道pH值改变对念珠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感染影响 (n,%)
阴道pH值多在3.8~4.5之间,是反映机体防御机制指标之一,阴道酸性环境有利于阴道自净作用和维持阴道局部的抗感染能力。本组pH值>4.5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较为明显,与有关报道认为阴道炎的发生、复发与阴道pH值密切相关[3]的观点一致。影响阴道pH值因素很多,如年龄、性活动等[4]。此外,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阴道pH值升高与她们在不洁性交后为了防止性病和受孕选用商用阴道冲洗液频繁冲洗阴道有关,故使用安全套预防性传播性疾病和阴道宫颈感染是较为安全的方式之一。有报道认为非淋菌性宫颈炎与阴道pH值升高有密切关系[5],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阴道pH值升高对宫颈的分泌物增多和宫颈糜烂情况影响不大,可能的原因有:阴道和宫颈解剖位置相对独立、宫颈本身为弱碱性环境、该文献“非淋”的概念根据的是2000年制定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其中包含了沙眼衣原体感染。而2007年版《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已将沙眼衣原体感染从“非淋”中独立出来。
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的正常微生物群落,主要是细菌、真菌、滴虫、病毒,它有与宿主、阴道微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维持阴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阴道pH值是构成阴道微环境主要成分之一,阴道pH值改变,必将破坏阴道防御屏障,导致阴道内正常菌丛失调。本研究中发现阴道pH>4.5的患者念珠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明显升高,这与吴燕著等[6]报道一致。白色念珠菌和沙眼衣原体易感的部位均为鳞状上皮,适宜的生长环境为pH值>5[7],阴道pH升高将有利于白色念珠菌和沙眼衣原体繁殖,致阴道内正常菌丛失调,是引起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还发现阴道pH值升高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率影响不大,可能与解脲支原体主要侵犯宫颈柱状上皮,而不是阴道的鳞状上皮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解释阴道pH值对宫颈分泌物和宫颈糜烂影响不明显的现象。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7.
[2]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何晓音,杨振莉.健康育龄妇女与阴道炎患者阴道pH测定[J].中国医刊,2001,36(5):44.
[4] 段志芳.影响阴道pH值的流行病学因素[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0,27(3):182.
[5] 梁小梅,杨敏.非淋菌性宫颈炎与阴道pH值改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5):291-292.
[6] 吴燕著,沈鸿敏,赵屹,等.阴道 pH值与阴道炎感染病原体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03,12(2):101-102.
[7]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