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蕾,李 舒(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锦州市 1210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直肠、结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笔者于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UC,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8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按确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9~69岁,平均(39.5±6.5)岁;病程6个月~13年;有黏液脓血便史36例,腹痛史35例,腹泻史40例,其他症状32例;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40例,糜烂39例,溃疡34例;病变部位:直肠炎21例,直肠乙状结肠炎28例,全结肠炎6例。对照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7.5± 7.5)岁;病程1~12年;有黏液脓血便史38例,腹痛史37例,腹泻史40例,其他症状30例;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40例,糜烂37例,溃疡33例;病变部位:直肠炎19例,直肠乙状结肠炎32例,全结肠炎5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成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①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②低位结肠镜检查:黏膜血管模糊、粗糙,呈颗粒状、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弥散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结肠袋囊变浅、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③钡剂灌肠检查:黏膜粗乱或(及)颗粒样改变;肠带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缩短,袋囊消失成段管样。④黏膜活检:弥散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具备上述①~④项中任意一项者,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和Crohn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外,即可确诊。
①临床分型为急性暴发型;②UC缓解期患者;③有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直肠腺瘤、中毒性结肠扩张、肛门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或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有过敏史者;⑥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肾、肺、血液系统疾病,哮喘病患者,肾功能异常者,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2倍以上者;⑦近期有生育要求的男性患者;⑧3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⑨近期无其他明显活动性出血的疾病;⑩医师认为不宜作为受试者的其他情况。
剔除标准:病例选择违反了入组标准;未曾使用试验用药;在随机化后无任何数据。脱落病例:对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合格入选的患者,无论何时何因均有权退出试验,只要没有完成试验全程,均为脱落病例。
1.5.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进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忌食辛辣、生冷、肥腻食物。1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40,0.25g/片),1.0 g/次,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方为大青叶50 g,板蓝根50 g,苦参50 g,薏苡仁50 g,海螵蛸30 g,白芨30 g,黄芩30 g,大小蓟各20 g。每剂煎成200 mL,每晚睡前100 mL保留灌肠。
1.5.2 观察指标 治疗后临床体征缓解情况;结肠镜检查结果;治疗期间每周查大便常规;2个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5.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连续3次正常,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正常或RBC、WBC 5个以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或见RBC、WBC 5个以上10个以下。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等无改善[2]。
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有80例患者纳入本试验观察,无脱落和剔除病例。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Tab 1 The conditions of clinical symptoms relief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疗后2组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Tab 2 The result of colonoscopy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165,P<0.05)。2个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为5.00%,对照组为20.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14,P<0.05),详见表3。
表3 2组的临床疗效[n(%)]Tab 3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n(%)]
服用SASP后,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后缓解。
近年来,UC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高趋势,临床上多采用SASP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对磺胺过敏者不能应用[3]。UC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痢疾、泄泻、便血、滞下、肠风等范畴,但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致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4]。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临床上脾胃虚弱导致大肠湿热是最常见类型,特别是急性期或慢性病程急性发作[5]。多因素导致身体脾胃虚弱,又因饮食不节使秽浊之邪滞于肠道,生湿蕴热,故治当清热解毒,渗湿清热。灌肠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板蓝根同样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效,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大青叶有相辅相成之功效;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薏苡仁有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海螵蛸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白芨止血生肌;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大小蓟凉血、止血、消痈肿。诸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和止泻之功。本研究表明,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UC具有协同作用的优势。UC病变主要局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灌肠后药物局部释放到靶向部位,直接作用于病灶,干扰小,浓度高,作用持久,比口服药物疗效更确切,而且减轻全身的副反应。保留灌肠并结合传统疗法可有效地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操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
[2]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3]Jiang M,Li HJ.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J].Chin J Pract Intern Medic,2007,27(1):26.
[4]樊书娟,刘武洲.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J].河南中医,2009,29(3):274.
[5]张淑玲.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27(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