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驰:企业文化是“道器合一”的产物

2011-05-19 05:50易正春万江心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日本理论建设

易正春 万江心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舶来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最早自觉地使用和形成是在60年代的日本,但是在日本并没有形成理论,理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以人为本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企业文化带有西学中源的性质。因此,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根在中国,开花在日本,结果在美国。近日,记者就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

《现代企业文化》:孟秘书长,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局面是怎样的?

孟凡驰: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广泛认知的范围,同时各个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方兴未艾。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深入,已形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就全国来讲,十几万大、中企业及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式,还处在一个中级阶段,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说明就全局而言,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中级阶段。

目前,也有一部分企业发展得比较快,一部分企业家走得比较超前;而且发展得比较快的越来越多,超前的企业也越来越强大。这对我们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来讲,是有一定参照价值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估价。

《现代企业文化》: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着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将如何引导企业改进?

孟凡驰:主要是企业文化概念使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中国企业文化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两个基本属性,即文化意识形态与管理学属性。如果企业文化对管理不起作用,那么企业文化也不会在企业中起作用。

企业当前或今后应加以改进的问题,一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三是组织机构和程序建设的科学设立。这三个方面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同时,要使企业文化做到意识化、形象化、物化三个大的工程协调共进。此外,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现在虽然已经形成大家共识的理论体系,但还处于建设发展中,企业文化与其他相关理论缺乏严密的、内在的逻辑论证,企业文化与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严谨的逻辑联系,我们对这种逻辑联系还缺乏一种沟通和研究。

基础理论如果不牢,应用理论必定运用不好;应用理论如果运用不好,时间一长必定会走弯路。所以,就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来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范围要更大一些,容量更宽一些,团结的人更多一些,即企业文化涉及的基础理论宽一些,自身形成的本土化理论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文化事业长久地科学地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孟凡驰:企业文化有五大本质特征:一个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主导、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提出是中国理论界乃至中国整个社会一个观念上比较大的突破。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要求。之后,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被再次提出,以及十六届六中全会也重新提出“核心价值体系”与“以人为本”理念。其实,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也是讲本质特点即以人为本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是统一融合的,它们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以人为本:二是企业文化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命题的一个具体的操作手段、实践路径、有效载体。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人本思想不一样,它打破了传统的重视内容,而倡导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注重员工内在的自觉性、创造性的主体发挥;注重人的价值实现的愿望,注重人的文化主体性,启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企业的综合目标。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进入中国已近三十年,中外企业文化理论和运用有着怎样的区别?

孟凡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应用方式,严格地讲应该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即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在日本的企业管理当中,在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种管理方式,叫文化管理。但是日本人历来基础理论形成的不是特别多,日本人特别擅长于实践,比如国外有什么新的理论发明,他们会特别快地把这种专利买过来,而且会非常迅速地去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日本人最大的特点。所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最早自觉地使用和形成应该是在60年代日本管理实践中,但是在日本没有形成理论。理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日本的发展速度及强劲后力,引起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赴日考察、研究,并将所见所闻所思集合出版,形成了《工程论》《企业文化》《追求卓越》等企业文化典籍。中国企业文化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而且,企业文化在中国理论传播与实践中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88年,主要标志是西方企业文化著作的大批诞生:第二阶段为1989—1991年的徘徊阶段;第三阶段为1992—2000年的知识普及实践的起步阶段;第四阶段为2001年至今的普遍实践深入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

孟凡驰: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角色是决定性和关键性的:这也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原因。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比较优势,来源于创新创造,来源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了你的创新水平,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决定你的比较优势多寡,比较优势多寡决定你的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所以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把企业文化建设重视起来。

在凝聚队伍,增进凝聚力、向心力方面,企业文化成为关键要素。怎样做到企业长足发展基业长青?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坚实的基础,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对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将以人为本,企业的价值体系、社会责任、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自觉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重视企业文化与推进企业建设制度相结合,重视价值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性发挥,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价值,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提炼、建设等等。怎样加强这种企业文化建设呢?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张静

猜你喜欢
日本理论建设
日本元旦是新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黄金时代》日本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