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琳
临汾市是晋南文化古都,水利资源和渔业资源较为匮乏,全市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1864hm2,其中水库养殖面积1246hm2,占到66%;水库养殖产量1711t,占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的38%。由于受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很多水库水位下降,养殖水面难以保证。为应对这一现状,曲沃县滏河水库将水库供水和水产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渔业和灌溉,取得了较好效益,下文对其运行模式及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其他同类水库提供借鉴。
滏河水库位于曲沃县东北部史村镇吉许村,距曲沃县城16km,地处平原和丘陵接合部。交通、通讯便利。气候温暖,全年无霜期210d以上,年平均气温13℃。水温不低于15℃的鱼类生长期180d左右,积温4500℃左右。年降雨量550mm。
1.2.1 水源条件
滏河水库处于曲沃县海头温泉泉域,该泉域水温28℃,pH 值为 7~8,总含盐量 0.76~0.79g/L,总硬度8.91~8.95mel/L,总碱度 4.18~4.22me/L,含氟量低于1.0mg/L。
1.2.2 水库条件
滏河水库建于1958年,库容80万m3。水面积波动于13.3~20hm2,常年养殖水面为14.7hm2,水深3m~5m,涡管排水。补充水源为蓄集降水、泉域温泉水注入。近年来由于天旱少雨,加之泉水水位下降,水库蓄水减少,不能保证农田灌溉,水库管理单位在上游泉域打机井抽水补充水源。水库灌溉面积1466.7hm2,灌区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1.2.3 池塘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利用温泉水资源,建池养殖罗非鱼。到2010年,共建成温流水养殖池塘5.3hm2。鱼池为水泥砌石构造,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池每口直径8m,池深1.5m~2m;池水交换量约为 1h~2h/次。长方形池每口面积 0.13~0.4hm2,池深1.8m~2m。池水交换量快的约为20h~30h/次,慢的约48h~85h/次,配有3kW叶轮式增氧机、投饵机、饲料机和发电机。水源原为自然涌泉,现靠机械提水供给,共6眼,井深100m左右,静水位15~25m,配套4~8寸12~22kW潜水泵,单井出水量100t/h~320t/h。
滏河水库设有管理处,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库区土地和水资源。水库管理处把改革作为发展之道,将水产养殖实行对外承包,由水库职工和库区周边农民承包土地、水源和水库水面进行水产养殖。水资源的利用采取多层次利用方式,形成温泉取水—温流水养殖—水库蓄水—水库养鱼—水利灌溉的利用流程,并明确了水库和承包人双方的责、权、利。
1.4.1 流水池塘养鱼
第一,放养模式。由于多数池塘水交换量仅能达到微流水状态,因而采取了多品种混养的养殖模式。放养时间:鲤鱼为4月上、中旬,其余品种为5月中、下旬。鱼种来源:罗非鱼购自青岛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其余品种购自本省苗种场。放养模式见表1。
表1 微流水池塘放养模式表
第二,水质调控。生长期间,养殖水温在22℃以上,pH值6.5~8.5,池中溶氧4mg/L以上,氨氮低于0.5mg/L,出水口溶氧高于2mg/L。适时交替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络合铜或FeSO4-CuSO4合剂等调节水质,定时增氧、定期排污,使池塘水质保持稳定良好状态。
第三,饲料投喂。采用集约化温流水养殖技术进行驯化饲养。在规格达到500g/尾以前使用“希望”、“通威”、“正大”等饲料,之后有的则采用自制饲料。饲料蛋白含量28%~30%,脂肪含量5%左右。坚持采用“四定”投喂法。日投饵次数,4~5月份1~2次,随水温升高,逐步增至4~5次,每次间隔2.5~3h,9月下旬后,再回落至1~2次。投饵率开始为1%,随水温升高增至4%~5%,随规格增大逐渐降至3%~4%,9月下旬后再降至1%~2%。
第四,鱼病防治。在投放鱼种时,使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10min进行严格消毒。养殖过程中每隔15d交替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络合铜或FeSO4-CuSO4合剂等进行鱼病预防。每隔30~45d投喂1次药饵,每次3~4d,进行鱼病预防和对症治疗。
第五,出塘上市。当罗非鱼达到500g/尾以上、其他成鱼规到1kg/尾以上时,开始捕大留小,均衡上市。
1.4.2 水库养鱼
水库以养殖花白鲢为主,并有少量鲤鱼及野生鲫鱼。每年约投放30万尾大规格夏花或寸片,其中鲢80%、鳙20%。采用水库施肥增饵技术进行花白鲢饲养,施肥按碳酸氢铵:过磷酸钙=1∶2混合后以水溶解,均匀泼洒于水库中上游。年施肥量48t,分15~20次投入,将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之间。在每年的鲤、鲫繁殖季节,适时在水库中上游浅水区域设置鱼巢,为鲤、鲫的自然繁殖创造条件。加强渔政管理,适度捕捞,做到捕大留小,适时上市。
2.1.1 微流水池塘养鱼
微流水池塘面积5.3hm2,总产鱼384000kg,平均每公顷产量72t。售出商品鱼的规格,罗非鱼为500~1000g/尾,其他品种为 1~1.2kg/尾。该养殖模式纯收入105.64万元,每公顷水面总产值88.8万元,每公顷纯收入19.8万元。
2.1.2 水库养鱼
水库总产鱼约25500kg,其中鲢鱼占21000kg,鳙鱼4000kg,鲤、鲫鱼500kg。平均每公顷产量约1740kg,达到了较高的单产水平。售出鲢、鳙商品鱼的规格为0.6~1kg/尾,鲤鱼为1kg/尾以上,鲫鱼为0.2~0.25kg/尾。该养殖模式纯收入3.8万元,每公顷水面总产值0.76万元,每公顷水面纯收入0.27万元。
2.1.3 水库经营收入
水库经营收入主要有农田灌溉和土地、水面承包费。2010年,滏河水库灌溉水费收入15万元,承包费收入7.2万元,其中流水养鱼池土地承包费3.2万元,水库水面承包费4万元。共收入22.2万元。
2.1.4 模式运行总收入
通过对该模式2010年运行结果的调查与分析,该运行模式所产生的整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当年创总产值499.78万元,纯收入120.62万元,投入产出比1:1.29。其中水产养殖占到总产值的96.9%,占纯收入的90.8%。
一是通过发展渔业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商品鱼,活跃了周边的城乡市场,对平稳物价和改善人民生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为水库职工和附近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对维护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通过发展渔业保障了水利灌溉,从而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稳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模式能够顺利运行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切合实际的经营管理体制和优惠政策是模式建立和良好运行的基础。水库通过采取土地租赁、水库水面承包措施,避免了“大锅饭”现象。水库管理单位和承包者双方责、权、利明晰,各方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养殖水库管理单位还为承包者提供打井、配套等条件,帮助承包者改善生产设施,提高生产能力,从而促进了本模式各个环节利益的实现。
其次,有效的机制是本模式能够顺利而有效运行的保障。水库管理处具有管理水库水源、库区土地、水库水面的权力,担负起协调水利灌溉和水产养殖的职能,在管理和协调本模式运行中各有关环节的关系中具有绝对优势,对取水、流水养鱼、水库养鱼和农业灌溉间和谐的运行状态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因而能促成模式的形成和顺利运行。
3.2.1 推广应用前景
临汾水库面积占全市养殖水面的66%,而水库鱼产量仅占全市总产量的38%,发展水库渔业仍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也是全市渔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临汾水库渔业多年来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水库担负着防洪、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供水任务,养殖水面难以保证;二是水库管理单位不重视渔业生产,认为其费时、费力、有风险,不如供水效益好。面对新形势,水库管理单位必须考虑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滏河水库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水库,因此推广应用这种模式的前景十分广阔。
3.2.2 模式发展方向
3.2.2.1 整合生产要素,走产业化之路
渔业产业化是零星、分散的生产经营者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滏河水库库区土地和水面承包者有13户,所建池塘发展到1.33hm2。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和帮助渔户加强联合,建起了渔业经济联合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全县渔业产业化格局。今后渔业产业化应成为临汾渔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以库区渔业经济联合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全市水库渔业经济联合体,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3.2.2.2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
渔业生产秩序混乱,水污染严重,渔业生产的合法权益和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是水库渔业遇到的共性问题。滏河水库通过鼓励当地群众承包土地和水面,引入利益机制,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在今后的水库渔业发展中,必须管理和协调并重,协调库、群关系,加强渔政管理,对污染环境,蓄意破坏渔业生产和资源的不法行为,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惩不贷;要求渔业生产者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实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
滏河水库改变经营思路,对外承包土地和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增加了管理单位和群众的收入,同时提高了灌溉供水能力。通过水的多层次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是高效、可行的,对于改变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水量减少、水费难收造成的经济困难局面具有借鉴作用,对促进渔业和水利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