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工程建设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离散性、单件性、松耦合、流动性、非标准性、突破性等特点,计算机系统难以服从其行业的业务逻辑,它的关系模型不能覆盖全部实际业务模式,管理信息化很难在施工行业应用普及。以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水平,是工程建设企业必须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
不少专家、学者、软件开发商和用户都在思考施工企业信息化困难的原因,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行业特性、计算机特性及在失败案例中隐含的认识上的误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施工行业的特性。施工行业的核心业务是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以下典型行业特性:①离散性。生产对象、生产工具、生产地点是分散的,不具备制造业生产线式的集成性。②单件性。生产对象是一次性完成,按需定制,不具有可复制性。③松耦合。业务的各个环节、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业务逻辑联系,但不是紧耦合关系。④流动性。人员、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大。⑤非标准性。行业标准化程度低,流程化管理难度大,经验色彩浓。⑥突发性。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发事件,易受外部随机事件干扰。
施工企业没有固定的厂房,没有一条标准化、严格按确定流程控制的生产线,生产对象(工程项目)按业主个性化要求专门设计定制,工程地点是变动的。在动态且伴随大量随机事件的业务过程中,管理业务会经常受到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业务系统标准化的难度大,难以完全按照严格的流程处理紧急事务,实际管理业务过程中更需要依靠富有实践经验、能随机应变的管理人员作出业务判断与决策。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依靠专业逻辑进行分析,同时也考虑业务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如文化、传统、习惯、经验甚至人际关系。目前还没有任何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可以处理这类性质的业务。受这种行业特殊性的深层影响,施工行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其他行业的应用模式。考察以往失败的一些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施工行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时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是先进的甚至是国际一流的,但是建立起来的系统却不成功,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管理模式与用户实际管理模式不一致。
计算机特性。(1)计算机系统是一个严格按照二进制逻辑控制的系统,它服从布尔代数法则。施工行业有着远比二进制逻辑复杂得多的业务逻辑,还包含大量行业传统文化的因素,计算机面对施工行业中的这些业务特性,似乎有些力不从心。(2)目前的主流数据库技术仍是基于关系模型。关系模型并不能覆盖全部实际业务模式,现实中还存在层次模式,甚至更复杂的网状模式。管理信息也不能全部按关系模型格式化,大量信息是非结构化的。(3)计算机系统仍然是依照冯·诺依曼基本程序原理设计、运行,没有根本性变化。面对现实中不能程序化、标准化的随机事务,计算机并不善于应对。(4)计算机在重复计算、机械记忆、快速通讯、标准化过程控制等方面有着人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对于非标准化过程控制,模糊判断,自然语言处理及含有文化、艺术成分的管理问题,计算机不是理想的工具。
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误区。分析一些施工企业失败的管理信息化案例,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需求分析。有些系统开发者和用户认为业务系统的使用者最熟悉自己的业务系统,所以要求由用户自己提出并最后确认系统需求。这种将系统需求分析、确认的责任推给用户的做法不妥。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专业的环节,不能将这项任务推给不具备信息化专业背景的用户去完成。业务系统使用者未必能解释自己的系统,在信息化需求分析上,用户只能提供一些原始素材,很难提出真正的专业性系统需求,自然也不可能承担需求分析准确与否的责任。
孤岛与集成化平台。对于不少企业推行信息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信息孤岛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要用高度集成化、一体化的平台方案来解决。协同平台每家都有自己的优势,难以做到万能。企业推行信息化不能为了解决孤岛而放弃好的专业系统,信息孤岛问题应该从更高层面来面对,从更务实的态度来处理。高度集成化、一体化的平台往往有紧耦合的特性,并不适合建筑施工行业的业务模式。
管理与技术。在施工行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面对长期合理存在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可能遇到“瓶颈”。在特定的业务环境中,技术也许是更关键的因素,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应首先检讨技术原因,而不盲目把原因归结到业务管理模式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信息化规划。有一种观点认为决定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关键是做好详细的系统前期规划。这种看法忽视了管理需求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要面对大量不确定因素,信息化规划只能是指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在规划中提出太详细的具体指标是不切实际的。
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避免华而不实,不追求表面的一步到位。在建筑施工行业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行业的研究。真正把握行业的业务特性,除了掌握行业共性之外,要特别认真对待行业核心业务最本质的特性。
2.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在推行信息化时,不要把计算机想得太神奇,不要把信息化的范围无限扩大。计算机具有很多人脑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很多目前不能做的事情,企业推行信息化应该把计算机和人脑的长处结合起来,而不能结合两者的短处,或者一长一短地结合。要清醒地认识到,施工行业的核心业务目前主要依赖传统的建筑机械设备、密集的工人和资金,不否认计算机对施工行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短期内难以与金融、电信等其他行业相媲美。
3.采用适合行业特点的管理信息化推进策略。施工行业标准化管理基础较弱,个性化特点强,市场上暂时还没有完全成熟、适合国内所有施工企业的系统,需要定制或二次开发,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难以一步到位。因此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开放性,采取循序渐进、持续改进的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它的推行宜采用温和、渐进的方式,尽量避免激烈的、休克式的推进方式,更不要追求表面的一步到位。
4.动态化管理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中,管理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规划、方案很难保证一成不变,不能用固化的眼光看待信息化建设方案。在规划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方案,事先做好调整准备措施。
5.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基于目前施工行业的市场特点和管理系统特有的复杂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外包或完全自行开发的模式代价较大,用户可考虑集中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的队伍,采用内外结合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对外合作,培养自己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
6.注重对信息化投入产出的评估。信息化绩效分析是一道难题,业界还在不断探索其量化模型,目前对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主要还是以定性为主。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投入要量力而行,注意投入产出比,不仅要关注信息系统建设成本,还要注意信息系统使用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