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楼:梦里依稀身是客

2011-05-18 09:51魏安莉王少芳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6期
关键词:围屋客家人

文/魏安莉 王少芳 编辑/任 红

作为非著名范例,也更具草根精神的粤东、粤北的客家围楼,向我们揭示客家地域的意义,表达客家人的空间感受,展现客家人如何通过建造围楼并在其中起居逐步地形成内向的自我认同的心理结构。

满堂客家大围中有栽花种树的大院4个,祠堂6个,议事厅17个,天井16个,水井四口,寝室、厨房、储粮间、杂务间、厕所、牲畜栏舍等大小房间770多间。 摄影/吴吕明/CFP

对北方人而言,提起客家民居,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其实,永定土楼只是众多客家围楼的一个非典型著名范例。原本安静地躲在群山之间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只是因缘凑巧,偶尔被外人闯入,进而变得名声鹊起,遐迩闻名。

幸运地是,在永定土楼的强光炫目之下,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客家人聚居之地,有成群结队的客家围楼,拥有厚重的景深,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作为非著名范例,也更具草根精神的粤东、粤北的客家围楼,向我们揭示客家地域的意义,表达客家人的空间感受,展现客家人如何通过建造围楼并在其中起居逐步地形成内向的自我认同的心理结构。

五岭以南,珠江诸水:聚族围居的客家人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提出过一个命题:如果有谁能把客家问题彻底地研究清楚,那么,关于一部分中国民族的迁徙和语言演变的历程,我们就可以认识了多一半。

好吧,就让我们进入客家人所栖居的围楼,打开心灵,试着去理解、去挖掘、去倾听汉民族的一部分人的颠沛流离……

自从永嘉丧乱开启了不详的兆头,千百年来,厄运缠身的汉民族有过五次大迁徙。干戈扰攘之际,中原衣冠南渡,皇室多偏安于温柔繁华的江南,行在则不出南京、杭州两地。在较早得到开发的江南,也多侨置郡县,中原的风物习俗也多留传。既来之,则安之。士族把持朝政,富贵依然,庶族则与土著同化、融合,日久天长,便浸泡在吴侬软语中长醉不醒了。

然而,一批更具冒险精神、更渴望自由、“远离王化,适彼乐土”的族群,主动选择了移居到更为洪荒蛮野的化外之地——在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区,与畲、瑶等少数土著居民融合共生。唐宋以降,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人。

他们操着一口崭新而又恋旧的汉语方言,主要聚居在五岭以南、珠江诸水的粤北、粤东山地,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和合便于生活的考虑,他们把汉魏时期中原的防御工事——坞壁建筑加以因地制宜改造,用夯土、土坯、卵石和青砖,建起一座座外形是同心圆形、半圆形、方形乃至椭圆形、八角形的,空间布局是围龙式、府第式或碉堡式的客家围楼乃至围村。

在大批移民涌入岭南的宋元之交,岭南主体汉族又因进入岭南时间的先后等因素,开始形成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广府与福佬的得名很好解释,唯独客家人的得名颇耐寻味。

满堂客家大围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显得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显得坚实大方。 摄影/吴吕明/CFP

如果说客家围楼是客家人“情系中原,根在河洛”的最好证明,那么,将错就错,自称“客家人”对拥有文化心理高势能的中原移民来讲,更有时时不忘故土、不忘祖先的提醒之意。

有学者认为,客家之名得于两宋移民在户籍立册中被列为客籍。其实,必然是先有民间的地域性区分意识,才会在语言层面做出特定的指称。这命名的背后隐藏着以南越人为主体的已经汉化的土著的主人心态。而这主人所操的语言则是与中原声韵差别最大的粤语的祖先。而这“客人”的方言却是与中原音韵差距最小的南方方言,不像闽方言内部差别极大,客家方言是一种客家人的普通话。川广两地的客家人,虽然空间上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却可以促膝长谈。你不得不承认,维特根斯坦说的很对:人就生活在语言之中,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世界。

土著人视移民为客,而称其为“客家人”,这很正常。可更有意思的是,来自中原的移民竟也自称为客家人,这就很不寻常啦。再看看客家人的生息之地,客家围楼,想象一下,一大家族,几百口人聚族而居,不讲究礼数、不敬祖重教,能过上几百年吗?到此,你该恍然大悟了吧,如果说客家围是客家人“情系中原,根在河洛”的最好证明,那么,将错就错,自称“客家人”对拥有文化心理高势能的中原移民来讲,更有时时不忘故土、不忘祖先的提醒之意。这正是“客家”的自我称谓的深意所在:不是乐不思蜀,而是梦里依稀身是客。

土著的“主”与客家的“客”,常常是以人为的地域来划界的。人们常采用“空间速记”的方法来给异己群体的特征贴标签,以其所居之地定义其身,又以其人来定义其居。对他者的定义总是与空间地域关系相依附。而“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民谚,正是给客家人贴的一个标签,也揭示了一个真相:由于富饶平坦之地早已有主,岭南能为客家提供的栖身之地只有荒野深山。饱经战祸逃亡之苦而心有余悸的集体无意识,又使得客家先民感受到要安居乐业必须防患未然。只有建起了足以抗御流寇乱兵的坚固耐久的围楼,聚族而居,举族御侮,才能谋得生路。

对客家人而言,一个新的栖息之地携带着他全部的力量正在成为自我的要素。他没有料到客居他乡会有这么深刻的后果,他似乎没有想到在赣闽粤三角区的长期定居会使他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似乎也没有料到明清时期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杂处地,因生存空间的争夺而爆发激烈的械斗的惨痛历史。他更没料到,在晚清因生齿日繁,大批客家子弟不得不辗转海外谋生,将客家乡音撒播到全球。

作为一个自我迁移的民系,客家人对他移居别处的地方土著构成的首先是一种竞争关系。对客家人而言,一个新的栖息之地携带着他全部的力量正在成为自我的要素。他没有料到客居他乡会有这么深刻的后果,他似乎没有想到在赣闽粤三角区的长期定居会使他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似乎也没有料到明清时期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杂处地,因生存空间的争夺而爆发激烈的械斗的惨痛历史。他更没料到,在晚清因生齿日繁,大批客家子弟不得不辗转海外谋生,将客家乡音撒播到全球,养成了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外部景观移驻内心,并成为自我品质的某种象征。于是客家围在客家人精神领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客家有古训:“打起精神来做人!”这既是客家人的文化自尊的本色宣言,也是那些夯筑着客家人的血泪而刚强挺立的客家围楼的形象解说。

满堂客家大围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古代的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客家民俗风情及近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源。 摄影/吴吕明/CFP

走笔到此,忽然有一种联类而起兴的欲望:一座座客家静止的围楼,如同一辆辆吉普赛人流动的大篷车承载的都是难以割舍而又特立独行的文化。客家围楼与大篷车都是某种地域和族群的“边界”,也是某种族群区分的标记。客家围的千年存在至少证明了社会歧视与族群区分的客观存在。对族群的区分和特性的认知,是一个人的身份的归属和屏障,但也可能是自我封闭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痛苦和艰辛的起源。生存的悲哀与痛苦有着它多变的面孔,而这是社会地理学的主题之一,已经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坞壁遗风,山水栖居:客家围的流变类型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兼具承重墙与防卫墙之功能,其大门门额上多题写“某某围”,如磐安围、燕翼围等。

狭义的围屋仅指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则泛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的。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上承中原古朴的坞壁遗风,下开岭南民居的建筑风尚,与北京四合院、山陕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栏等一道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是客家人在精耕细作、诗礼传家的中原农业文明的底色上,在君子行健、自强不息的儒家传统之内,在历经艰险的迁徙生活中,不断适应新的山水和风土而创造出来的“最民居”。

客家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福建称“土楼”;江西称“土围子”;粤北称“四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惠阳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客家围,是我们了解客家文化的最好的教科书。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为当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县现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 摄影/吴吕明/CFP

满堂客家大围中的村民 摄影/吴吕明/CFP

客家围屋,按建筑外形可分为方形围楼、圆形围楼、半月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形围楼。按功能特性分又有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的四角楼(强化防御功能)、突出中轴对称分布的堂横式围屋(讲究宗族伦理秩序)、城堡式围楼(防御和生活功能均得提升)、中西合璧式围楼(追求内部装修的西洋风尚)。客家围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堂横式围屋、城堡式围楼最具地方特色。

围龙式围屋又称围龙屋,是广东客家人的独创。围龙屋以客家聚居腹地梅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到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惠阳地区,为数众多、规模适宜,是集人伦礼制、阴阳风水、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屋整体呈圆形,由前后两个半圆形围墙构成“围龙”,而这半圆型围墙两边隔开而又联通的格局,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蜂巢,而这蜂巢的关键所在,正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一般为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进深小的下敞堂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圆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圆形内为花头。常见的规格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等,最大的为十横五围龙。

堂横式围屋的基本结构是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这种屋式在粤东,人称“府第式”,在闽西,人称“五凤楼”。

堂横式围屋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保持了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相组合的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有机配套,完整实用。

它的造型特征,主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屋顶为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远远望去,层层瓦檐错落有致,左右对称,有如五双展开的凤翼。

城堡式围楼,综合了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长处,兼采广府民居的优点,如有堡垒。大型围楼占地二十余亩,高达三十多米,外墙厚达一米以上。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青砖或石垒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多用生黏土、粗沙、石灰即俗称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坚固耐久。只设一个大门,门板以硬木加铁板做成,门内设有纵横交叉的杠栓,遇有险情,大门一关,就能拒敌于楼门之外。

围楼内挖有供人畜饮用的水井。一层多为杂物室、牲口栏和厕所,二层是专门的粮仓,三层以上住人。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梅州客家民居的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等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的碉堡,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有的还在后围中央增建制高点——“望楼”。

生活在围中,万事不求人:高性价比住宅

祖堂乃是客家围内中轴线上的圣殿,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地,也是围民们最爱聚集,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还是光线、通风良好又有哨望之便的围门厅。

满堂客家大围里的民生景象 摄影/吴吕明/CFP

客家人提起梅州,就如同北方人提起洪洞大槐树一样。梅州是客家人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现在全世界的客家人加起来有5500多万,而散居海外的有1000多万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梅州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客家话以梅州音为标准音。所以我们要看最典型的客家围,还是应该看梅州!

梅州的客家围龙屋深深地刻着移民文化的烙印,作为集居家、宗祠、碉堡于一体的整个家族成员共同生活的大型民居,围内生活设施齐备,兼顾物质(生活起居)和精神(祭祀祈祷)需求。宗族内各家庭按规定分得房室居住。围门一关,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因此如何合理而充分利用围内有限的空间,便成为围屋设计者通盘筹划时要优先考虑的首要问题。

首先,为确保围内交通、通风、采光的便利,不管营建多少间房屋,必求对称统一,街巷分明。其次,为保证人口密集的围内有适当的户外空间,特意在中央厅堂前留出一块足够的阳光地带,俗称“禾坪”。当然,整个家族除了“祖堂”之外,还需一个日常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这便是“围门厅”。门厅两边多设有长凳或树桩、石块等以备坐。祖堂乃是客家围内中轴线上的圣殿,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地,也是围民们最爱聚集,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还是光线、通风良好又有哨望之便的围门厅。

其余房屋的空间利用,底层基本上为厨房和客厅,有些为“前厨后厅”设计,楼上一般为卧室和贮藏间。从立面上看,围屋四角炮楼高于四周围屋楼房,围屋楼房又高于围心建筑,为了取得更多的空间利用,围屋楼房一般在二三层内檐设有环行通廊,俗称“外走马”。

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也是造围者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围屋墙体厚实,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战时防御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另一方面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

广东韶关,满堂客家大围。 摄影/吴吕明/CFP

举个实例,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久被困,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还有前述的炮楼构建、围门设计等防卫措施,均可谓用心良苦,机关算尽。此外,从围屋的外观来看,围屋那墙高壁厚的巨大体量和壁垒森严的冷峻造型大大强化了其威慑力和压迫感。

在凸出客家围楼的实用安全系数之高的同时,不能淡化客家围的生活幸福指数。客家围那固若金汤的粗犷外貌不应抹煞其错彩镂金的内部装饰。在“国”字形客家围的厅堂建筑中。厅堂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和荣光。因此,对厅堂的装饰都会倾力而为、倾财出动、倾心设计。举凡梁栋椽檩、门窗雀替、天花藻井等无一不做工考究、精益求精。

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美。因传统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

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板上均精雕细刻着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做工堪比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花窗的样式多为拐子纹与雕花棂的排列组合。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柱础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就连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也很耐看。

猜你喜欢
围屋客家人
客家人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客家东生围掠影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当代住宅区“围屋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围屋的月光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