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新,焦红卫,邢琳琳
(滨州学院 飞行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我切开的面包》(This Bread IBreak)是英国著名诗人狄兰◦托马斯(1914-1953)的一首经典作品。狄兰◦托马斯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粗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出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掀开了英美诗歌史的新篇章。下面将从语体学的角度对其经典作品进行深层次解析。
圣经、弗洛伊德、威尔士的风光和民俗是狄兰◦托马斯灵感的源泉,他以强烈的本能拥抱生命,在一种神秘的经验中将生与死、人与自然合为一体。[1]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洋溢着一种神秘的原始力量,且超越文化的意义。
在这首诗中,狄兰◦托马斯通过对几组意象的相互对抗与转换,完成了时间上的四季更替,也呈现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往返循环。诗中第二人称“你”的灵活运用则暗示了自我牺牲与自我祭奠的孤独与圣洁,将人性与爱进行了抽象的升华,把爱从个体提升到了博爱的高度。
通过对《我切开的面包》的意境分析,可以看到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渗透无疑是借助于一些语言工具完成的,而这些语言工具又无疑是语体学中常见的一些语言载体。
为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增强诗歌表达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狄兰◦托马斯在本首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2]。例如:为了将“w ind”,“grape”与“oat”等更加形象化,狄兰◦托马斯运用拟人与暗喻的修辞手法。在诗中,“wind at night”,“broke the grape's joy” ,“The oat was merry in thew ind”就是拟人手法的形象运用,通过这种修辞性语言的运用,“wind”,“grape” ,“oat” 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形象:“grape”拥有了自己的快乐,“oat”在“w ind”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幸福。在诗中,“Knocked in the flesh that decked the vine” ,“This flesh you break,this blood you let” ,在这两句中,没有生命力的“bread”与“w ine”被比喻成了人类的“flesh”与“blood”,这一修辞的运用不仅实现了语言的升华,也使具体形象向人类的转化变成了现实。
反复,又叫重叠,是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3]
本诗中的反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重复,而是反复的另一种形式——间隔反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break”与“oat”的间隔反复。
This bread I break w as once the oat
Laid the crops low,broke the grape's joy
Man broke the sun,pulled the wind down
This bread Ibreak was once the oat
The oat wasmerry in the wind
Were oat and grape
Born of the sensual root and sap
在上面的片断中,“break”与 “oat”都反复使用了四次,诗人试图通过这两个词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歌的主题。通过对“b reak”的重复,诗人试图让读者了解循环过程中的“breaking” ,而对 “oat”的重复可以提醒我们“bread”的原始形式,这种重复修辞在本诗中的运用不仅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而且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排比不同于反复,它是将结构基本相同的词汇、短语或者句子进行罗列以加强语气。本首诗中的排比也得到了广泛运用:“Laid the crops low,broke the grape's joy”,“This flesh you break,this blood you let” ,“My wine you drink,my bread you snap.”这种排比的运用不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帮助诗人将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情感也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特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一般次序,把句子的一般次序变为特殊次序的修辞手法,叫做倒装。运用倒装手法,可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4]
Were oat and grape
Born of the sensual root and sap
在这句诗中,“oat and grape”是主语,“w ere born of” 是谓语动词,“the sensual root and sap” 是补语。事实上,这句话的正常语序为 “Oat and grape w ereborn of the sensual rootand sap.”但是在这句中,正常语序发生了一些改变,“were”被放到了句子的开头,这样在读这句诗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词就是“were”,这种“前台设置”(foregrounding)的运用,不仅使人首先考虑 “Bread”与“w ine”的本源,更鼓励读者去探寻这首诗潜在的主题。
头韵是英语中利用发音制造特殊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通常情况下,它是在连续的几个词中,开头的辅音重复,有时开头的元音重复也可以叫头韵。由于音律优美,有突出、强调乃至幽默的效果,头韵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运用广泛。在《我切开的面包》中 ,有这样一句,“This bread I break was once the oat”,在这句中尽管尾音分别是 /d/与 /k/,但“bread”与“break”的发音都以/br/开头,这一头韵的运用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并且能够与内容相结合,加深和加强意义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向人们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尾韵也是运用声音创造特殊效果的修辞方式之一,它是指两个单词从某一音节直至单词结束部分读音相同的现象,比如:fair与chair,或ending与bending,若细说,可以将押尾韵进一步细分为单音节押韵、双音节押韵、三音节押韵等。“Once in this w ind the summer blood Knocked in the flesh that decked the vine”,在这一句中,尽管开头部分发音不同,但是 “knocked”与“decked”的发音都以 /kt/结束,很明显,这是尾韵在此诗中的运用。
有人非常生动地说,对一个劣等诗人来说,押尾韵是手铐,而对一个优秀诗人来说,押尾韵是手镯。在此诗中尾韵的运用无疑是手镯,能够为诗歌增添色彩,同时也有助于表达诗歌的内在主题。
语音格局是一种将语音学和音系学结合起来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从语言学的各个子系统来看,语音格局已经运用到声调分析、元音分析、辅音分析、语调分析、韵律分析等各个方面,由此形成声调格局、元音格局、辅音格局等语音格局的各个分格局。
爆破音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节奏感,而且能够增加文字表达的力度。[5]在《我切开的面包》中,爆破音的运用十分频繁:“M an in the day or w ind at night” ,“The oat wasmerry in thew ind”,在这几句诗中,“night”,“w ind” ,“sap” 等词都以爆破音/t/,/d/结尾,这些爆破音的使用使整首诗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与渗透力。除了这一功能外,这些爆破音还可以充当一种乐器,这种声音的发出可以刺激视听,凸显主题。比如,“break”与物体破碎时发出的声音有几分相似,在读到这个频繁使用的词时,声音的回响会加深对“breaking”这一主题的理解。
节奏模式是重要的韵律特征之一,在自然语音中,节奏模式是语言的灵魂,对于语音合成来说,能有效地模仿自然言语节奏的变化,才能合成出自然度很高的语音。[6]下面对《我切开的面包》进行韵律格式角度的分析。
通过对《我切开的面包》的语体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渗透,也能更好地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此诗做出新的阐释。拟人、暗喻、重复、排比、倒装等语体修辞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此诗的文学色彩,也增加了语言运用的艺术性,为我们以后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英语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头韵、尾韵、语音格局与韵律格式的运用不仅为诗歌本身增加了节奏感,也为我们更好的从韵律角度分析诗歌提供了典范。
[1] Geoffrey N L.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 lish Poet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68-70.
[2] H alliday,M A K.The Linguistic Study of Literary Tex ts[C]//Chatman,Levins.Essays on 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Boston:Houghton Mufflin,1967:5.
[3] Jacobson R.Linguistics and Poetics[C]//Thomas A.Sty le in Language.Cambridge:M I T Press,1960:75-77.
[4] Ko law oleG.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s to Literary C riticism:Controversy and Prospects[C]//Sty listics.Ilorin:Unilorin,1997:88-90.
[5] 曾辉.Sty listic Analysis of an Online Computer Advertisement[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21-22.
[6] 方岚.浅谈英语语体[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