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娟
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努力营造创新环境
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课堂上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数学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互相合作,更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的行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与保护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所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时侯,为每小组的学生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玩具唐老鸭),使学生一走入教室就感到新鲜,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引导与培养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三年级教材《年、月、日》时,可以预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你准备的年历,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1一年中有多少个月?2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又是30天?3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总共有多少天?4你还有哪些发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扶持和尊重
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性格、兴趣存在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如: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创设下面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
问题(1):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
问题(2):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
问题(3):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可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买方案;第三个问题,可作恰当的点拨 “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巧妙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以往教学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诚于教材”,严格遵循教材的程序开展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科书并非唯教科书不可,而是提倡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努力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两方面处理教材;再者要挖掘教材中隐伏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加工教材;最后要着眼于学生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单一教授课本主题图,灵活处理为观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唐老鸭玩具,引导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何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表现为: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揣摩﹑推理﹑验证,带着独创性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思路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反用定义、公式,进行反向推理、反向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反联结性,是摆脱思维定势、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伴随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培养。 在解决问题这一教学中,可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可创设问题情境“贝蕾小学296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8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0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296÷8=37(人)37<40,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0×8=320(人)320>296,说明租8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比较了两种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知,打破思维定势,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沿不同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重在新和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它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直觉思维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架,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很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人的直觉和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极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爱护、平等、尊重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积极的、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出错的学生,要以宽容、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照搬他人的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教,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身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