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胃”针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2011-05-16 07:41
微创医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顽固性中风脾胃

栾 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 530031)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运用“调脾胃”针法结合穴位注射膈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44例,并设胃复安肌注治疗的42例作为对照,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中风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确诊为脑梗死、脑出血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的脑出血和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呃逆持续48 h以上不缓解,并排除有胃肠疾病以及非中风引起的呃逆者。根据计算机SAS软件的随机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①中风的常规治疗:均按神经科的常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予以降脑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剂、改善微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予以降脑压、神经保护剂等治疗;②治疗组:在中风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调脾胃”针刺疗法及穴位注射;③对照组在中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胃复安10 mg肌注,每8 h一次。两组均为7 d一疗程,7 d后对比疗效。

1.2.1 “调脾胃”针刺疗法 主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外关(双),合谷(双)。配穴:根据各证型辨证取穴。风阳上扰型加太冲、阳陵泉;痰热腑实加丰隆、中脘;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冲、太溪。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3 mm×25 mm的毫针,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其他穴位按常规操作。均取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min后起针。

1.2.2 穴位注射 取规格为100 mg/2mL的维生素B1和规格为0.5 mg/2mL的维生素B12各1mL,在双侧膈俞穴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左手将穴位处的皮肤捏起,刺入该穴,深度为0.6寸左右,稍作提插,等到针感强烈、局部产生酸麻胀的感觉时,回抽无血,然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mL,1次/d。

1.3 疗效标准 治愈:呃逆消失无复发;好转: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进行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6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导致的一侧或两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不由自主的痉挛运动,轻者不治自愈,重者昼夜频繁发作,呃声不止,持续数日至数月不等。若持续发生48 h以上不缓解则称为顽固性呃逆,易引起进食困难,严重影响患者及周围病患的睡眠和休息,出现疲劳、烦躁和精神萎靡,甚至导致患者不能配合原发病的治疗,使病程延长。

顽固性呃逆是中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为[2]:①与脑干网状结构受到病变影响有关,并涉及脑干呼吸中枢、呕吐中枢内侧纵束的功能活动;②脑血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胃扩张、胃痉挛等,刺激了迷走神经和膈神经而引起;③大量的脱水剂应用,使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也可发生呃逆。中风后并发呃逆的治疗方法较多,非药物治疗如膈神经阻断及屏气、刺激咽喉部、饮水等,对于重症患者、意识障碍或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来说难以实施。药物治疗有肌松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药、钙离子拮抗剂、麻醉剂、抗胆碱药、抗癫痫药等,但因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出现如直立性低血压、呼吸麻痹、意识障碍等,可能会加重病情[3]。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在历代典籍中早有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说“病深者,其声哕”。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呃逆》指出:“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中医认为呃逆分寒热虚实,病因虽繁,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故治当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4,5]。在本法取穴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以健脾和胃,通畅腑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从其经脉的循行来看,三阴经均由足至胸腹,上挟咽喉。取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三阴交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呃。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三焦为阳气之父,用之可以疏通三焦气机。合谷为大肠经的原穴,能够清泄邪热,行气活血,通调腑气。足三里配合三阴交,可以协调脾胃的升降,同时外关助阳化气,合谷通腑气,共用可以调脾胃,起到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得的功效。

呃逆的反射中枢位于第3~5颈髓节段,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传出神经是膈神经。现代医学证实,针刺信息可直接到达脊髓、脑干直至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并由此中转与内脏各器官联系[6]。膈俞穴归属于膀胱经,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够调理脾胃,降逆和中。同时膈俞穴下浅层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还有相应脊髓侧角细胞的纤维经前根自交通支进入椎旁交感神经节,刺激膈俞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膈肌痉挛[7,8]。穴位注射疗法是将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选择相应穴位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双重作用,起到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维生素B1有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和促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维生素B12是穴位注射常用药,可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9]。此疗法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可通过中枢-內脏神经的调节作用,使过度兴奋的膈神经达到抑制状态,同时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抑制迷走神经,引起膈肌松弛[10]。

本研究表明,取“调脾胃”针法配合穴位注射膈俞穴具有易操作、副作用少、起效快、疗效好的优点,同时有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杨国荣,赵援非.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2007,34(3):327.

[3]高培阳,张 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并发呃逆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8):544-545.

[4]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606.

[5]李 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9,16(21):64,68.

[6]孙 燕,曹铁民.针刺治疗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7):59.

[7]巫祖强.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引起呃逆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32.

[8]杨腊芝,刘建国,张红星.电针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8):67.

[9]林牧祥.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3):765-767.

[10]张业金,蔺安鸿.膈俞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64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02-503.

猜你喜欢
顽固性中风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