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斌,杨永康,苏学贵
(太原理工大学a.矿业工程学院;b.采矿工艺研究所,太原030024)
锚喷联合支护是一种经济合理的支护方式。它是采用积极主动的支护原理,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作用,使喷层、锚杆和围岩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控制围岩变形、位移和裂隙发展。国内外学者在锚喷联合支护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康天合[1]等提出采用锚杆、金属网、锚索等进行联合锚固的方法;高明仕[2]等提出三维锚索与巷帮卸压组合技术;张开智[3]等提出软岩巷道强壳体支护,采用“短、细、密”的锚杆支护方式:何满潮[4]等提出预留刚隙柔层控制方法;康红普[5]等提出全断面强力锚索支护技术。随着技术的实践应用,巷道围岩稳定性理论也在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众多学者提出了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均匀压缩拱理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围岩强度强化理论,松动圈支护理论等[6],随着煤矿开采往深部发展,巷道围岩支护遇到很多问题,但众多的技术和理论都没有考虑巷道围岩的埋深效应。本文以太原煤气化南山煤矿2220工作面回风巷为例,运用围岩稳定性分类、数值模拟确定了合理的锚固方式,并分析了围岩的埋深效应。
南山煤矿2号煤平均厚度为3.15 m,为复杂结构煤层,含矸2~4层,埋深为160~290 m,为埋深变化比较大的煤层。2号煤层的顶底板岩层特性如表1所示。2号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0.9 MPa,属于中硬煤。煤层直接顶板多为粉砂岩,裂隙不发育,胶结致密,老顶为细粒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6.3 MPa,单向抗拉强度为4.02 MPa。
2220工作面位于井田西南部2I采区,相邻的井下工作面关系为南2224设计工作面,北为F01断层,东为运输下山,西为2218工作面采空区。回风巷设计全长680 m,采用矩形断面宽×高=2.2 m×2.1 m。
表1 2号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我国煤矿采准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案,确定该巷道为中等冒落2类顶板。相邻2218工作面顶板煤帮均采用Ø16 mm×1 600 mm的树脂圆钢锚杆,均采用二根为一组排列布置,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垫板尺寸为400 mm×200 mm×50mm的松木板块,排组距偏差幅度小于50 mm,锚杆外露长度<30 mm。2218回风巷埋深大的区域出现顶板及两帮收敛速度明显加快,需要返工加强支护。现场对树脂金属锚杆实测,锚固力 15 MPa,倾压支承压力值距煤帮低于5 m,两帮帮体挤压破坏低于0.8 m。根据以上参数,2220工作面回风巷应该加强支护。由于2号煤层无伪顶,直接顶为粉砂岩,顶部锚杆主要起悬吊作用,计算测压采用自然平衡拱法,作为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理论。根据围岩特点、锚杆性质、锚固剂的力学特性等给出的锚固参数为:顶板采用Ø18 mm×1 800 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煤帮采用Ø16 mm×1 600 mm的树脂圆钢锚杆,间排距为700 mm×1 000 mm。
表1所列参数为实验室对小试件测定数据,计算时对煤和岩石的强度参数分别考虑0.7和0.8的裂隙影响系数。考虑构造和采空区的影响,计算时取σh=1.2συ。工作面沿2号煤底板推进,采高2.1 m,工作面长度85 m。
采用美国大型岩土工程计算软件FLAC3D计算。采用弹塑性模型,运用Mohr-Coulomb准则判断岩体的屈服破坏,即:
式中:σ1,σ3分别为最大和最小主应力;C,Φ分别为材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σt为抗拉强度;N=(1+sinΦ)/(1-sinΦ);当 f s=0时,材料将发生剪切破坏;当 ft=0时,材料将产生拉伸破坏。
模型尺寸为119.7 m×200 m×53.1 m。工作面长度为85 m,运输巷和回风巷两侧各留15 m的保护煤柱,加上两条巷道宽度共119.7 m;模拟巷道长度200 m;模拟煤层厚3.1 m,顶板 40 m,底板 10 m。模型上覆岩层的重力,按均布荷载施加在模型的上部边界。
模型的四个侧面为位移边界,限制水平移动;底部为固定边界,限制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整个模型共划分为88273个单元,90903个结点。网格大小过渡使用Attach语句联接。模拟时,考虑巷道在150 m,200 m,250 m和300 m等4种埋深时的围岩稳定性。
3.4.1 围岩屈服破坏特征随埋深变化
图1示出不同埋深时的回风巷道围岩屈服破坏特征。埋深150 m时,仅巷道顶帮两角和帮部有深度为0.5 m的剪切破坏。埋深200 m时,底角开始出现深度为0.5 m的破坏,顶板和两帮的破坏深度不变,但是破坏范围明显增大。埋深250 m时,顶板最大破坏深度已经达1 m,帮底角也出现深度1 m的破坏。埋深300 m时,顶板与两帮的最大破坏深度仍为1 m,但破坏范围明显增大,底板破坏深度增大至1 m。从围岩屈服破坏特征分布来看,随埋深增大,围岩屈服破坏范围增大。在300 m的埋深范围内,回风巷道围岩处于完整状态,支护的目的是防止巷道围岩沿原有节理、裂隙或层理弱面垮落。
图1 不同埋深时围岩屈服破坏特征
3.4.2 围岩应力随埋深变化
图2 不同埋深时围岩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图3 距巷帮不同距离处垂直应力分布曲线
图2 和图3分别示出不同埋深时的回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分布云图和分布曲线。可看出,由于巷道开挖,在顶底板中部形成垂直应力降低拱区,在两帮中部形成垂直应力升高拱区。顶底板中部锚杆锚固范围内垂直应力较小,其值是原岩应力的50~75%;顶板两侧锚杆锚固段围岩应力为原岩应力的70~105%;两帮锚杆锚固范围内的垂直应力较大,其值是原岩应力的130~170%,为应力升高区,分布形式上基本呈对称分布。随埋深增加,垂直应力峰值增加:埋深150 m,4.77 MPa是原岩应力3.75 MPa的1.27倍;埋深200 m,6.31 MPa是原岩应力5.0 MPa的1.26倍;埋深250 m,7.92 MPa是原岩应力 6.25 MPa的1.27倍;埋深300 m,9.46 MPa是原岩应力7.5 MPa的1.26倍。随埋深增加,锚固区内应力集中系数减小,垂直应力应该向巷道围岩深处转移。峰值点位置位于距巷帮1~3 m范围之内。
图4 距巷帮不同距离处水平应力分布曲线
图4 示出不同埋深时,回风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分布曲线。可以看出,随巷道的开挖,两帮形成水平应力降低拱区,其范围随埋深增加而增大。在顶板锚杆锚固段的水平应力为原岩应力的1~1.2倍,基本上处于原岩应力水平,顶板是稳定的;两帮中部锚杆锚固段水平应力不到原岩应力的三分之一,应加强巷帮锚杆的预紧力。
3.4.3 围岩变形量随埋深的变化
图5示出围岩变形量随埋深变化的影响曲线(锚索锚固范围指距巷道顶板1.8~6 m位置的位移变化),显然围岩变形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大。顶底板移近量为7.3~19.0 mm;锚杆锚固范围内顶板离层量为3.2~10.2 mm,锚索锚固范围内顶板离层量为0.7~1.4 mm,锚杆锚索范围的总离层量为4.0~11.6 mm。由此可见巷道围岩是稳定的。
图5 埋深对围岩变形量的影响
1)随着埋深的增大,巷道围岩屈服范围扩大,变形量增加。顶底板形成的垂直应力拱区范围扩大,两帮垂直应力核有向深部转移的趋势。两帮形成的水平应力降低拱区范围扩大,顶底板水平应力核有向深部转移的趋势。巷道围岩支护设计应该考虑巷道的埋深效应。
2)在无断层或其它地质构造影响时,优化方案所提供的支护参数在开采深度为300 m以内时安全的。
3)遇到断层、顶板破碎、陷落柱或其它构造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异常时,可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强支护,非常必要时可采用锚注加固或加套抬棚,并密切监测。
4)巷道的破坏均以剪切破坏为主,施工中要特别强调顶板两侧锚杆向外倾斜15°,并确保预紧力达到设计要求。
5)现场实测发现,回风巷顶板及右帮锚杆工作载荷在0~11 d变化不大,基本保持10 kN的初锚力,之后缓慢增加,保持在 10~20 kN,顶部略高于右帮。但左帮锚杆(即靠近采空区一侧)从第3天起不断增大,随着工作面向测点的推进,3~16 d内由初锚力10 kN增加到50 kN,并长时间持续为高峰值。因此,回风巷左帮锚杆受力明显高于右帮和顶板锚杆,高出150%。主要原因在于,回风巷靠近采空区一侧煤帮受上部顶板来压影响,将煤壁向外挤压,使锚杆锚托力受力增大。应采取“护顶先护帮”的原则,加强巷道两帮的支护管理。
6)初始设计应用后,必须进行井下专项监测和日常检查,取得反馈信息后,及时分析是否需要对初始设计进一步修正,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1] 康天合,郜进海,潘永前.薄层状碎裂顶板综采切眼锚固参数与锚固效果[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增2):4930-4935.
[2] 高明仕,张农,郭春生,等.三维锚索与巷帮卸压组合支护技术原理及工程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5):587-590.
[3] 张开智,夏均民,蒋金泉.软岩锚杆强壳体支护结构及合理参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4):668-672.
[4] 何满潮,郭志飚,任爱武,等.柳海矿运输大巷返修工程深部软岩支护设计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9):977-980.
[5] 康红普,林健,吴拥政.全断面高预应力强力锚索支护技术及其在动压巷道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34(9):1153-1159.
[6] 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