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663200 骆 芬
粘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特性的暴发性、暴食性害虫。其主要危害水稻、陆稻、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为歇年大发生的暴食性害虫。大发生年份田块庄稼几乎被吃光,造成大幅度减产。为了争取防治的主动权,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丘北县把粘虫监测和防治列为重点。多年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对粘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进行调查研究,坚持虫情监测和防治技术推广,对控制粘虫的发生为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调查,丘北县发生为害的粘虫主要有普通粘虫、劳氏粘虫、白脉粘虫等三种,普通粘虫为优势种。例如,1997年6月,两个糖盆共诱粘虫蛾186头,其中普通粘虫173头,占93%,劳氏粘虫9头,占4.8%,白脉粘虫4头,占2.2%。田间发生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普通粘虫。
2.1.1 成虫。粘虫成虫白天多潜伏在柴草堆垛间、植物丛间、土块下、玉米心叶等阴暗环境,静止不动,傍晚及夜间出来活动。对糖、酒和醋的混合液有很强趋性,对黑光灯有趋性,可用以诱测成虫。
成虫羽化后,取食花蜜等食物后即可交配产卵。雌虫产卵因寄主不同而不同:稻谷多产在稻叶尖端,尤其在枯黄卷缩的稻叶上产卵较多;玉米苗期多产在发干而卷缩的叶尖内,成株期常产在穗部苞叶或玉米雌穗的花丝等部位;麦苗多产在枯心苗或植株中下部枯叶卷缝中,成株期多产在中上部的干叶尖的卷缝中。
2.1.2 幼虫。幼虫多在夜晚活动,初孵幼虫多聚集在原处,吃光卵壳再分散为害。1~2龄幼虫被惊动时,立即吐丝下垂,悬于半空不动,片刻后常沿丝上攀原处,或借风飘散;3龄以上幼虫被惊动时,立即落地,身体曲卷不动,安静后再爬上作物或就近钻入松土潜伏。4龄以上幼虫有迁移习性,当把大部分作物或杂草叶片吃光以后,便成群结队地四处迁移危害。老熟幼虫停止取食,钻入寄主根际附近的松土中,深约1~2cm,结一土茧,身体萎缩变为前蛹,并于1~3日内蜕皮化蛹。
丘北县粘虫无滞育现象,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可以不断繁殖,一年发生5代,有3个为害代,其中第二代是主害代。
2.2.1 越冬代。越冬代发生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这一代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坝区)地区和低海拔地区,一般年虫口密度小、危害轻,但也有大发生的记载,如1971年春季新沟农场的小麦粘虫发生466.67hm2,占小春播种面积的78.7%,成灾141.07hm2,一般虫口密度每亩7~8万头,多者达294000头,严重地块麦苗被吃成刷把,田间地角的杂草被吃光。
2.2.2 第一代。第一代发生在4~5月,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450m的地区,这时期是高温干燥季节,小麦正处于收割,寄主只有小秧、早玉米及杂草,虫口密度很低,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大。
2.2.3 第二代。第二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使大春作物受害最严重的代次,主要危害水稻、陆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第二代粘虫对水稻危害较大,在我县八道哨、双龙营、锦屏等稻区严重发生。如1976年粘虫大发生,一般每亩虫口密度2~6万头,最高达22万头,使我县有6.67hm2水稻颗粒无收。1985年后,由于高效、广谱农药推广应用,防治稻飞虱、螟虫喷药次数增加,粘虫在水稻上发生危害渐轻,但在玉米、陆稻等施药较少的旱地作物中发生仍较严重。
2.2.4 第三代。第三代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主要危害迟种玉米和玉米嫩穗、花丝及晚栽稻,咬食稻穗,一般虫口密度不大,危害较轻。
2003年2 月分别在高、中、低海拔地区的腻脚、树皮、八道哨及温浏等乡(镇)进行越冬虫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丘北县不同海拔地区均有粘虫幼虫和蛹越冬,其中以幼虫越冬为主。
从多年的糖盆、黑光灯诱蛾资料蛾量的增减幅度、雌蛾的抱卵分级及田间幼虫密度的增减,上一代和下一代虫口密度悬殊太大等情况看,粘虫是迁飞性害虫。前人研究资料表明,丘北县每年粘虫有五次迁飞活动:第一次是头年的11月中旬至次年元月下旬,从外地迁入,是危害小麦的主要虫源;第二次是2月下旬至3月下旬,从丘北迁出;第三次是6月上、中旬,从外地迁入,是造成粘虫猖獗危害的主要虫源;第四次是7月下旬至8月中旬,多数粘虫从丘北迁出,也有少数从外地迁入;第五次是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从外地迁入,一般迁入数量很少。因此,粘虫这代虫源数量对下一代发生危害的关系,只是参与下代的发生,而不是下代的主要虫源。粘虫的发生程度与迁入蛾量息息相关。例如,1977年8月11日,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组织在丽江标放的红色粘虫,8月13日和16日在丘北县回收到3头;1978年8月上旬,在甘肃省临洮县标放的粘虫,8月11日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兴街回收到1头(临洮县至兴街直线距离1340km)等,也充分说明粘虫的远距离迁飞习性。
丘北县粘虫发生消长,主要决定于越冬虫源基数、迁入蛾量、性比、抱卵情况并受气候、营养、天敌和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在适温、雨水协调的条件下,第二代粘虫发生程度与越冬虫口密度、第二代诱蛾量成正比。例如:表中1997年越冬虫口密度,比中偏轻发生的1996年偏高,第二代诱蛾量是1996年的2.2倍,丘北县植保站于6月17日和6月25日先后发出“第二代粘虫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的趋势预报、“第二代粘虫发生防治警报”并于6月29日调查,水稻每m2有虫28.6~35.4头,最高达56头,树皮乡成灾158.87hm2,有4.67hm2的玉米被吃光成刷把样,玉米百株虫量420头,高的达1560头。说明预报与田间发生情况相吻合;从表中还可看出,多年来雌雄性比较高,说明雌蛾多,产卵量大;成虫抱卵情况:3、4级产卵盛期有效蛾占的比例大,说明成虫抱卵量大。例如:1976、1982、1997年有效蛾占的比例大,抱卵量大,发生严重。多年实践证明,根据越冬虫口密度、第二代诱蛾量,结合雌雄性比、抱卵情况、气象因子综合分析,可准确预测第二代粘虫发生趋势。
表1 粘虫发生消长比对表
利用粘虫蛾子产卵趋黄性,预测粘虫偏重至重发生时。在6月份,发动群众在水稻和玉米地插小草把诱蛾产卵,草把要高于作物30cm,每天将所诱卵块集中烧毁,以降低田间虫口密度。1997年6月5日在锦屏镇同一稻田作对比,6月29日在插小草把附近稻田调查幼虫虫口密度为29头/m2,未插草把(对照)处为38头/m2,对照虫口密度是插草把的1.31倍。由此可看出,插草把的田块,田间卵量相对较少,虫口密度低。因此草把诱蛾产卵可在防治上推广应用。
药剂防治是控制粘虫暴发成灾的主要措施。准确测报,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组织发动群众,指导农户在幼虫低龄阶段统防统治,及时控制粘虫危害。
4.2.1 坚持虫情监测,及时发出预报。丘北县对粘虫的监测十分重视,年年坚持虫情预测预报。1997年6月17日根据越冬代粘虫基数,6月份诱蛾量及当时气象因子等因素综合分析,发出偏重发生的趋势预报,6月25日发出粘虫发生防治警报。由于预报准确及时,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防治的主动权。4.2.2抓住幼虫低龄阶段,统一措施联片防治。总结多年来的防治经验,在卵盛期后即可发出预报。粘虫的防治适期:卵盛期加上卵历期和幼虫发育到3龄的历期。三龄前幼虫食量小,抗药性差,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防治适期,植保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发动农户进行联片防治,控制其危害,降低防治成本,减少防治费用。
4.2.3 防治效益。在大灾之年的1997年,预测第二代粘虫将偏重发生,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统防联防,防治3427.33hm2,挽回稻谷2178755.8kg,按市价1.60元/kg计,合人民币348.6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9.38%,农民得益率12.5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丘北县粮食增产、稳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丘北县粘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对策虽然已基本掌握,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1)如何保护利用天敌。粘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天敌数量的多少,对粘虫的发生量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农药对害虫天敌具有严重的杀伤作用,因此要防止滥用农药,进行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从而有效控制害虫,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残毒。因此,如何保护利用天敌仍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化学农药交替、混合使用,减轻害虫抗性。如果大量或长期单独使用某种农药,易使害虫产生抗性,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害,害虫问题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反而引起环境污染,一些有利的生物资源也遭到破坏。因此,怎样合理使用农药仍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3)粘虫的防治,应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如果孤立地、片面地从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出发,恶化或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防治技术方案的失败。应把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密切结合起来,经济、安全、高效地把粘虫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此同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