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科所 678000 王锦艳 钏兴宽
进入21世纪,保山市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hm2左右,总产稻谷41~46.4万 t,2010年 6.14万 hm2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4kg,突破500kg大关。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水稻亩产增加了313kg,增163.9%,稻谷总产达到46.4万t,在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生活对稻谷不断增长的需求。
稻谷生产的重要地位引起了广大生产者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稳大局”的作物,是保山市粮食安全最重要作物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保山市水稻生产由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融入国际竞争大环境中,生产和消费都发生重大变化,许多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稻效益低下,稻作增收困难;二是高产和优质矛盾突出;三是稻米消费中优质米供不应求而劣质米库存积压,流通不畅;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对稻谷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总之,保山市水稻生产将面临新一轮严峻挑战,需要在思想观念、生产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一次革新。
要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是保山市新时期水稻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要从保山市水稻生产实际出发,开展技术创新。
由于自然、气候、历史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保山市水稻生产在品种、栽培技术、产量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不平衡。前人根据稻作需要曾作过几种区域划分,但不论何种划分,均以海拔进行分段,在指导生产上均存在不足和缺陷,特别是随着优质米产业化开发步伐的加快,有必要对保山市的稻作区划进行调整和修正。根据笔者多年对保山水稻科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以及保山水稻发展需要,对保山水稻生产特作如下调整和修正,以利分类指导。首先,将保山市水稻生产近百万亩的面积按生态区域划分,以高黎贡山为界划分为腾冲、龙陵多雨稻作区,高黎贡山以东的隆阳、施甸、昌宁为相对少雨稻作区,面积各五十万亩,再按海拔区域进行科学细化。
2.1.1 冷凉稻作亚区。该区海拔在1850m以上,属相对少雨稻作区,面积约三万亩,主要特点是水稻产量较低,气候冷凉,水稻低温冷害频繁严重。技术要求一是选用早熟、抗寒、抗病水稻品种,对亩产低于200kg的田块和部分雷响田进行“水改旱”种植玉米;二是推广旱育秧早栽技术;三是制定好有针对性的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
2.1.2 优质粳稻产业化开发亚区。该区海拔1450~1850m,面积约三十万亩,属相对少雨稻作区,该区是保山市水稻主产区和水稻生产的重点区域,土壤肥沃,气候、水利条件好,水稻产量较高,是保山市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主要基地,技术的重点是围绕优质米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注意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结合。
2.1.3 优质籼稻(籼杂)产业化开发亚区。海拔1400m以下,面积约二十万亩,主要位于怒江流域和枯柯流域的低热河谷,该区的气温、土壤条件有利于生产高档优质籼稻米,是保山市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又一重点区域,生产中重点搞好优质、高效生产。
2.1.4高海拔低温多雨稻作亚区。该区海拔1800m以上,面积三万亩,主要特点是低温、多雨、气候冷凉,病虫害严重,技术要求是亩产200kg以下的稻田进行“水改旱”种植玉米;选用中熟、抗寒、抗病、耐湿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措施。
2.1.5 多雨温凉粳稻生产亚区。该区海拔1450~1800m,是腾冲、龙陵水稻主产区,面积约三十万亩,技术重点是搞好抗寒、抗病、耐湿品种选育和推广,搞好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1.6 多雨区籼稻(籼杂)生产亚区。面积约十五万亩,海拔1400m以下,属腾冲、龙陵多雨区,技术要求是选用抗寒、抗病、广适的籼稻(籼杂)品种,控制种植海拔上限,同时注意优质、高效生产。
纵观保山市水稻发展,无不与水稻品种改良有直接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地方品种为主,亩产不到200kg;60年代初进行“籼改粳”,引进西南175、台北8号、农林 22,亩产提高到 250kg;70年代引进京引120、京引57、南粳44、跃进中32、科情3号等品种,亩产达到300kg;80年代全市粳稻推广自育品种京国系,籼稻区推广杂交籼稻,全市一百余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370kg,高产坝区亩产突破600kg;90年代推广“合系”、“岫系”良种,全市水稻平均亩产突破400kg;进入新世纪,随着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4kg。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水稻品种在保山市水稻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良种仍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新品种选育和利用中,应坚持引育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在针对保山自然生态搞好区域化生态育种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在粳稻品种选育应用方面,坚持常规育种和粳型杂交粳稻开发应用相结合,在品种综合利用方面坚持高产、优质、多抗相结合,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育种,为新时期水稻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生产实践证明,栽培技术的进步,对水稻生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保山地区大力推广的规范化条栽技术,进入9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保山市水稻生产,为水稻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于90年代开始推广的旱育稀植及其配套技术,现已成保山市水稻的主推技术。针对保山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水稻栽培在坚持传统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工作。
2.3.1 继续推广和完善保山市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秧壮半年壮”,“秧壮抵半谷”,这是对壮秧增产作用的最好总结,通过壮秧促进早生快发,促进低节位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最终达到足穗、大穗、丰产是近年来水稻栽培的重点。保山市水稻生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旱育稀植壮秧技术的推广上同样存在差异和不平衡,因此在推广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工作的关键。根据多年的经验,保山市旱育壮秧技术的关键应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选好秧田,培肥秧田;二是搞好扣种稀播;三是必须进行种子处理,坚持催芽播种;四是坚持播种后盖1cm细土;五是适时揭膜和通风;六是注意秧田期肥水管理;七是注意适时移栽。
2.3.2 合理密植、提高群体质量。密度问题是一项既老又新的技术问题,说它老是指从开始种植水稻就需要讲合理的栽插密度,说它新是指它是一项发展的技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密度永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众所周知,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四个因素构成,从纯数学的观点看,只要任意增大其中一项都可提高产量,但是在生产中以上四个指标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只有四因素协调,才能达到最大乘积,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在目前生产水平下,保山市水稻生产的密度应如何确定?笔者认为,在旱育壮秧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海拔、不同稻作区和不同产量水平科学确定,一般来说,海拔1800m以上的粳稻区,亩栽培密度要大于3万丛,基本苗大于6万;中海拔粳稻区亩适宜密度2~3万丛,5~6万基本苗;高产坝区亩栽培密度以2~2.5万丛比较适宜;低热籼稻区的亩栽插密度一般要求1.5~2万丛。
2.3.3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水稻正常生长,除N、P、K等大量元素外,还需要Zn、Si等微量元素,因此根据测土,掌握水稻生长所必须元素的丰缺状况,然后根据水稻生长和需肥规律进行科学施肥是现代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根据保山水稻生产情况科学施肥重点应抓住“两个坚持,两个根据”,即:坚持有机无机配合,坚持 N、P、K、微肥配合;根据产量水平、根据稻谷生长发育规律实现精确定量施肥。
2.3.4 加强水浆管理。“水是稻的命,也是稻的病”。通过科学管水可以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从而促进水稻健壮生长,科学管水的重点是坚持浅水栽秧、薄水分蘖,有利于水稻分蘖发生,从而促进水稻早生快发;苗足及时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有利于多穗和大穗高产;灌浆期干湿管理有利于保持根系活性,有利于壮籽和提高结实率。
2.3.5 综合防治病虫害。保山市地处低纬高原,是以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螟虫和稻飞虱为重点的病虫害多发区和重发区,因此搞好病虫害的防治是水稻生产最基本的保障。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应特别强调“综合”二字,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化学防治上,坚持两个“最佳”,即:在最佳时期用药,选用最佳药剂防治,以利无公害水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