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凌
摘要:中国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数百年的沉寂后,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借鉴吸纳西方绘画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本文从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绘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展开论述,对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绘画技法做出学理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绘画技法;继承;创新
中国工笔花鸟画于两宋时期达到绘画的高峰,在继之而后的元、明、清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一直未减其衰微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了久闭的国门,西方绘画的艺术观念及绘画技巧也随之进入中国的当代画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画家的创作,使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打破了工笔花鸟画拘囿已久的困境,并实现了对以“工”为特征的古典及近现代工笔花鸟画技法的超越。下面笔者将从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两方面来对其作详尽地解析。
一、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赋彩着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从理论上说,中国绘画创作中的着色赋彩是有着绝对的主体自由空间的,但是在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实际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却并未能够真正达到这种绝对的主体自由度。其实,从宋代以来直至近代,画家们基本都是据自然物象的本色来着色赋彩的,直到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才在着色方式上大胆借鉴吸纳了西方绘画中点彩派即新印象派技法,在对中国工笔画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着色的拘囿,将着色的重心放在以境赋色、以情赋色上,注重讲究整幅画面的色调及意境氛围的营造,从而使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重新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
从绘画源流与绘画理论上来讲,西方点彩派绘画源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印象派绘画,这个流派主张作画时颜色的调和不在调色板上,而是直接用不同的色点来排列组合作画,这样,在相应的距离之外,就能够在观众的视网膜上形成明亮的色彩效果,比如梵高画的向日葵。
西方点彩派的这种绘画技法传入中国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画坛上,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与西方点彩派绘画技巧成功地融汇运用在一起的是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李蒸蒸。他的作品《绿色·宁静》以其全新的绘画表现技法在一九九九年全国第二届工笔画大展上荣获惟一的金奖。这幅画虽然仍然是以传统工笔花鸟画的题材为创作素材,但其运用的绘画手法则是全新的。在其画中,线性的造型超越了传统之线,从画面上更看不出传统的分染、罩染等技法。该画整幅画面都是以侧峰工笔皴线,绘出物象的体与面后,再以点彩笔法着色,整幅画面注重色彩的冷暖、虚实关系,并很强调色彩的力度,从而成功地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融入了油画的特征与质感。从整体来看,李蒸蒸这幅名为《绿色·宁静》的工笔画作品,凝重厚重,画面色彩变化丰富,整幅画都很符合西方油画的透视规律,从画面意境来看,则注重表现自然物体与绘画主体的情感抒发。因此,该作品的创作技法完全突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相对僵化、概念化、程式化的绘画弊端,从表现题材到创作技法上都有了很好地成功地创新,为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做出了很好地尝试。
二、中国工笔花鸟画肌理制作技法运用的继承与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趣味追求方面的变化,使绘画在创作材料与创作技法方面比较普遍地追求对特殊肌理制作的效果运用。这种肌理制作技法在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绘画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工笔花鸟画艺术赏心悦目、状物抒情的表现手段,从而使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具备了完全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讲究勾勒、分染、罩染等技巧的运用,而肌理制作技法在现代工笔画中的运用则突破了传统技法的表现范畴,充分大胆运用各种作画特技、使用各种绘画材料来达到肌理制作的特殊效果。
一般来说,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经常用到的肌理制作技法有以下一些方式:油水混用法、贴箔法、洗刷法、拓印法、喷弹法、沉淀法、洒盐法、积水积色法、绢后制作法、用蜡法、揉纸法等等,而且随着时代与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相信会创造出更多的工笔画肌理制作技法与方略。
在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画家们经常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的肌理制作方法一起运用,作画时,他们一般都以富有弹性和力度的传统笔墨技法来勾叶、描花,在画面中的某个局部或者甚至于整个画面,则运用不同的肌理制作技法,从而使绘画产生出不同的对比与变化的艺术效果。这种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创新结合在一起的绘画方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语言表现技法,而且还成功地赋予这两种传统与创新技法相结合的构成整体以某种精神性内涵。
当然,肌理制作技法的运用并不只是为了增加画面的鲜亮程度,而是以表现绘画主题、表达画面意境作为其主要出发点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工笔花鸟画意境美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再好的一种单一的肌理制作效果,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绘画内容与境界完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而传统单一的绘画技法对于多种形态的美的表现则更是具有一定的拘囿性,因此,无论就哪一种单一的绘画技法来说,都会使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创新就受到局限。
因此,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成功地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的多种肌理制作法一起运用,并使其融为一个绘画整体中,来表现主题创作的意向性意境,从而使绘画意境表现的深度更加浑远悠长。例如对于深秋残荷绘画意境的创作营造,用揉纸法的肌理制作效果与秋荷残败的质感是极为相似的,因此,在作画中恰当地运用肌理制作效果,对于残荷残缺之美的意境表现必定会取得恰到妙处的艺术效果。如果想要表现画面多层次的虚实苍茫而又含蓄的艺术效果,那么洗刷法的运用则会有助于绘画创作主体抵达其审美意向中的意境表达。
总之,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肌理制作技法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超越传统技法的创新性绘画语言,其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绘画语言技法的弥补,更好地有利于当代工笔画画家创作出更富时代特征的绘画作品,从而使中国工笔花鸟绘画艺术突破传统的拘囿与困境,重新获得具有时代性的鲜活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彩墨技法运用的继承与创新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长廊中,徐悲鸿的出现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他学贯中西的绘画之学,深深影响了中国数代画家的绘画作品。徐悲鸿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改革有着这样的表述:“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礼无退化。独中国画在今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徐悲鸿的感叹,如中国人的一声呐喊,发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衰落悲声。因此,徐悲鸿是很注重对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借鉴与吸纳的。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在一起进行中国画艺术的创新理念,就是受徐悲鸿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画坛,一批人物写意画的画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打破了传统人物写意画的绘画规范,于绘画中大胆地尝试彩墨并用的方法,即将中国传统绘画用色的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以及丙稀颜料与墨混用,成功地探索了中国人物写意画的创新技法。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技法,就巧妙地借鉴了人物写意彩墨画的探索成果,在工笔花鸟画的绘画中开始运用彩墨人物的绘画技法,来尝试、探索彩墨工笔花鸟绘画的方略,同时还在绘画中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而使当代的工笔花鸟画有了一定的写意韵味。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艺术中,对于彩墨技法运用相当成功的画家当首推胡泽涛先生。我们以他的作品为例,来解析彩墨技法的运用对于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艺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意义。
彩墨技法,主要就是对于彩和墨的综合运用,并在恰当的运用中,使彼此契合地融为一个整体,相得益彰,以成功地表现出画面意境为其主旨。胡泽涛先生擅长以沼泽、丹顶鹤、芦塘等作为创作素材,他的作品《清秋意韵》,就是以深秋荷塘的意境为表现对象,画面上,几只丹顶鹤或觅食或理羽,神态各异,若隐若显于荷塘之间。画中,对于丹顶鹤的描绘,是用体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再加以参差变化中的荷叶,使整幅画面都具有了鲜活的动态感。画家在表现荷叶时,先运用皴的笔法皴出荷叶的结构,然后再着色块的绘画方法,整幅画面色调清冷,整体协调,达到了既写意又写实、既有西方绘画的风格、又有中国工笔画的韵味的艺术审美效果,不失为工笔花鸟画彩墨技法运用的成功之作。
由此可见,这种中国工笔花鸟绘画艺术与西方的绘画元素成功融合的彩墨技法,无疑为中国当代的工笔花鸟画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取向以及新的技法创新意识,是中国绘画艺术开放性形态的最好体现。
结论:
通过上面对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技法在继承之上创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工笔画的“工”对于当代的中国工笔画来说已经不是很恰当的称谓了。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当代的工笔画艺术视为中国当下画坛中很具革新意识的绘画群体,其很好地完成了中国工笔绘画艺术中以“工”为特征的古典绘画的继承,并成功地超越了近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所抵达的高度,从而实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多种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法的交融,构架了中国与世界绘画艺术交流的桥梁。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存在,在中国当代绘画格局中的意义,在于其为人们展示了更加多样的绘画观念、绘画技法以及审美情趣,展示出了更为自由的绘画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