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中房地产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2011-05-14 19:06廖红梅
卷宗 2011年11期
关键词:问题

廖红梅

摘 要:虽然保障房建设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具体的论证、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如,保障房建设前的规划布局存在不足;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存在不足;建设后的分配机制存在不足。为此,应在满足区域植根性、全过程监管,以及惠及大众的要求下开展房地产管理。

关键词:保障房;房地产管理;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由此可见,对于保障房的建设不仅是目前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要领域,更是涉及广大民众福利的民生工程。

伴随着国家对商品房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各主要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已出现向下微调的态势。然而,尽管这一态势呈现出可喜的一面,但仍使许多对住房存在刚性需求的家庭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保障房的建设便成为他们的唯一希望。根据笔者对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的现状所进行的调研,发现:虽然保障房建设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具体的论证、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

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保障房建设中房地产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了细化问题,本文以“政策性租赁住房”为考察对象。

一、目前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

保障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仍需植根于各地的实际区情之中。本文将就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具体如下所述:

(一)保障房建设前的规划布局存在不足

以“政策性租赁住房”来说,由于其本身存在着公益性的特征。因此,各地政府在开展建设规划布局时,往往缺乏充分论证。从而,在保障房修建好以后,受到配套设施缺乏、区位偏僻等因素制约,降低了保障房的居住效果。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保障房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保障房建设对于我国各级政府而言,还属于新鲜事物。作为一项大型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不仅是有助于维护本地正常的社会秩序,还是当地政府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保障房建设在政策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然而,现阶段对于保障房建设的内在要求,功能导向等关键概念还未充分界定。因此,便出现了以上不足。

2.保障房建设仍受商品房影响。承担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力量,还是房地产开发商。诸多地方政府采取低价转让土地使用权,换取开发商修建保障房的承诺。这样一来,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保障房建设,必然“理性”让位于利润颇高的商品房建设。这样一来,以上问题的出现便不难理解了。

(二)保障房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存在不足

目前,保障房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存在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将工程质量区分为两个方面:(1)房屋在用料环节的建设质量;(2)房屋在户型、朝向环节的设计质量。其中,前者无论是在保障房建设领域,还是在商品房建设领域多有出现。不难理解,作为公益性质的保障房修建,仍须占用开发商的建设资金。在现阶段宏观金融环境趋紧的态势下,必然使得开发商具有“机会主义动机”。关于后者,在缺少政府监督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的背景下,对于房屋户型和朝向的设计,难免会出现粗糙的现象。前不久焦点访谈就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由于保障房的朝向不好,修好后仍鲜有民众入住。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

(三)保障房建设后的分配机制存在不足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工作。并且,目前第二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打工群体的主体。在此背景下,保障房建设后的分配机制便出现了问题。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对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享受到政策性保障房的福利。结果,事实却与之背离。这一事实,又违背了国家保障房建设的初衷。

二、对于保障房建设管理的内在要求

对于保障房建设而言的房地产管理,体现了政府主管部门运用公权力,对相关经济主体的引导与监管。基于以上所指出的三个问题,对其管理的内在要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区域植根性要求

区域植根性要求是指,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来进行房地产管理。各自的特点包括:本地的人口数量、家庭结构、城市整体规划、平均工资水平等。惟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政策性保障房的社会功能。

(二)全过程监管要求

相对于商品房的修建不同,保障房建设由于存在外部性特征,因此,开发商在修建过程中缺少足够的激励。为了规避以上问题的出现,政府主管部门应全过程开展监管。包括:选址规划、房屋户型设计,以及整体的施工过程。

(三)惠及大众的要求

惠及大众的要求,实则是指房地产管理中的“分配机制”。从目前各城市的政策反馈可知,诸多城市的政策性保障房还未惠及到本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此同时,甚至本地一些有车一族还能同等享受保障房福利。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重庆市的经验,即同时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进入门槛;并且,整个申请、选号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

三、房地产管理须注意的问题

结合以上两大部分的论述,这里便针对房地产管理须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如下所述:

(一)应注意建设前的统筹规划

不难理解,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仍然归属于城市整体建设的规划之中。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包括:各功能区的布局、人口的有序分布、生产力的科学设置等。因此,保障房在建设前应首先满足这一大前提。同时,保障性住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公益性),这就需要将方便、适宜等要素引入保障房的布局规划中。具体而言,便是尽量做到周边配套设施的齐备,以及区位的相对优越。毕竟,入住保障性住房家庭户的收入,处于工薪阶层的中下水平。从而,政府不应在区位设置上增加他们的交通出行成本。

(二)应注意建设中的科学合理

关于保障房的具体建设过程,已超出了本文的主题。这里,笔者只是强调应注意建设中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而言,在房屋室内面积的决定、户型设计、朝向等方面,应与本地实际需求相契合。从现阶段所呈现出的问题不难看出,诸多入住保障性住房的人口“体弱多病”。因此,在户型设计的实用性上,以及朝向的合理性上应下工夫。对于建筑质量,则须在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

(三)应注意建设后的公平公正

保障房建设后的分配阶段,应做到公平、公正。这不仅是保障房建设的初衷使然,也是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若要做到以上两点,便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包括保障房入住条件、入住人群范围,以及日后的退出办法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对申请入住的审核环节容易出现纰漏,从而导致配置失效。因此,各地政府应增强对申请人员身份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的力度。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目前房地产管理须注意的主要问题。当然,现阶段的问题还十分复杂,笔者仅就此文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尽管保障房建设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具体的论证、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如,保障房建设前的规划布局存在不足;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存在不足;建设后的分配机制存在不足。为此,应在满足区域植根性、全过程监管,以及惠及大众的要求下开展房地产管理。具体而言,应注意建设前的统筹规划;应注意建设中的科学合理;应注意建设后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李璐.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4月.

[2]冯念一.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3]杜静静.论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6月.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