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课改失真的思考

2011-05-14 16:51劳传军
卷宗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新课改

劳传军

审视中国的基础教育,早在2 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已经举起了素质教育的旗帜,素质教育开始进入了酝酿阶段。然而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末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应试教育”依然束缚着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和手脚。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走教育改革的道路,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深入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及其教改经验是我们走出困境,开创育新天地的现实抉择。纵观魏书生所走的教改道路,他所面临的困难,所承受的压力要比我们当今时代的教师多得多;感悟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解读魏书生的教改经验,其教改思想的前瞻性、教改经验的实效性完全符合国家利益、民族益、学生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利益的。因此,学习魏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已经有一定的年头了,但是我们好像很少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就我们兴港镇为例,1999年小学六年级统考,兴港一中片学生160分以上的有120人以上;近几年,兴港镇小学六年级统考兴港一中片学生120分以上的已经找不到120人了。至于低分的学生用什么方法考察教学质量好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不是对新课程改革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必须对课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在取得了成绩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从而影响课改的进程和质量。

误区一:一味反旧

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在一味追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旧、弃旧。经常有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是要先痛批一下传统的旧教法的某些不足。由于一味地反旧,我们几乎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

这不免令人质疑:传统的旧教学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新、旧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传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中的所有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毕竟过去有些诸如“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说,多听,多写”这样的宝贵方法,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也会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正如魏书生所说“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也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至于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

误区二:表面热闹,对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重视不够

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当前的很多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值得反思。我们一些教师偏向于单纯追求课堂教学气氛表面的活跃和热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室里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我们知道,参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判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否可信,是否取得实效,决不能以课堂气氛是否热闹,形式是否多样、学习了哪些活动为根据,而要认真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参与的状态,了解学生是怎样参与的,参与后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等变化与发展,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千方百计促成这些变化与发展,自觉追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信度与效度。

再说,教学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呀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误区三:生搬硬套,合作学习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特别关注,并且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进了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时机不当。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2)分组不科学。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的自然分成四人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规则不明。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就没有真正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误区四:过于热衷脱离实际的教学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已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才是课改,有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为此,有些教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一味贪大求洋,本来可以用简单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才肯罢休;而大量的管用好使的传统媒体闲置一边,无人问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实一节课是否先进,教学媒体是一个方面,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更是重要的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才是决定教育水平高下的一个主要方面。使用多媒体不能一味采取“拿来主义”,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误人子弟。

误区五:新课改就是没有作业,学生作业教师“包办”

新课改成了部分老师偷懒的借口,没有正确引导好学生作业。还有些教师全面辅导全体学生的全部作业。一个一个学生做,一道一道题地讲,一本一本作业的批,直辅导得学生是被逼得做,被逼得听,被逼得改;直逼得学生做得不自觉,听得不认真,改得不正确。教师忙得个焦头烂额,还“不亦乐乎“!为什么不能适当放宽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包办,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呢?

总之,新课改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改得扎实,改得稳健!

猜你喜欢
新课程素质教育新课改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