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路边看到有人倒在路上,你敢下车搀扶吗?自从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之后,助人的成本、风险、恐惧值都提高了,人们的心里慢慢形成了 “想救而不敢救”的矛盾心态。
一位女童被两次碾压,路过行人无一施以援手,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呼救……舆论痛斥路人“冷漠”行为之余,有不少人呼吁,以立法形式规定“见死不救者应受惩罚”。而专家则认为,我们不应该对“立法告慰”的效果过高估计,而是要看到问题的更深处,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下面,就让我们暂时把情绪从拷问良知的煎熬中平复下来,从心理学角度为这种悲剧的发生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责任分散:三个和尚没水喝
其实此类“冷漠路人”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早在1964年,美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案件:在纽约某小区,一个男人在半个小时内反复袭击一名女性,有多达38人听到了受害人的呼救,但无一报警。后来发现报道失实,其实是有围观者报了警的。但是由于该案件情节恶劣、影响重大,且最初报道并不准确,此事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起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使一个概念从此深入人心——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换句话说,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某种程度上抱着“即使我不管,也会有其他人管”的念头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中国古训中早有关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人多力量大”。可能有人会觉得所谓“责任分散”,只不过是一时一地的特殊情况罢了,然而残酷的事实表明,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下都会出现这种让人感到痛苦和惋惜的情况。
从众效应:不确定时的选择
可能会有人有这样的猜测:是不是路人越多,遇到一个有良知而又有行动力的“活雷锋”的概率就越大?从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只能遗憾地表示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甚至恰恰相反,有时可能会出现人越多越没有人肯帮忙的情况。除了由于人数增加带来的责任进一步分散之外,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从众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悲剧出现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博·拉坦曾经做过以下经典实验:被试在一个休息室里等待实验正式开始,突然房间里某处开始冒出浓烟,似乎有着火的迹象。如果此时只有被试一人,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去呼救;而如果此时被试是和其他几名伪装成实验参与者的实验助手在一起,若那些人不动,被试也很少会立刻做出反应。
在这种搞不清状况的时候,身边他人的行为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物。因此大家互相都在等待那个可能会站出来的“其他人”,导致最后大家彼此参照,反而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
匿名效应:都市人的面具
但这同样无法解释女童被碾压事件中路人的表现。他们并不是站在人群中观望,而是一个个冷漠地从受害小女孩身边走过。难道这也是责任分散或者从众效应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景研究。他们把一辆外形同样抢眼的敞篷包车拉下敞篷、取下车牌分别放到繁华的纽约和西海岸城市帕洛阿尔托。
结果发现,在纽约这个繁华都市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像展开了一场拆车大赛,纷纷停下来卸走车上的东西,甚至有的全家总动员,爸爸拆电瓶,妈妈清车厢,孩子负责后备箱。而在帕洛阿尔托这个人口稀疏的地区,实验人员的摄像头整整监视了一个星期都没有人“下手”,有一天下雨,还有人将车盖关上了。最后当津巴多不得不把车开回去时,竟然有热心人报警说有人偷车。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经济发达程度和道德发展水平真的是成反比么?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非是纽约的居民比帕洛阿尔托人更冷漠,而是其在长期生活情境下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对于纽约这样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来说,其中的居民已经习惯了长期处于“责任”高度“分散”和匿名的情景中,形成了特有的行为习惯;即使在围观人群不多时,也会由于其长期身处的社会大环境,而更容易萌生“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做”的心态。
推人及己:怎样避免悲剧再发生?
理解路人为何冷漠,并非几个心理学研究就可以解释的。在不了解案情的情况下,这些不同背景的研究更不足以替他们的行为做辩护。但是,如果相信路人冷漠的背后并非因为他们冷酷无情,而是责任分散、匿名和从众导致的旁观者效应,就能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施救的可能性。
所以,当你遇到危险时,如果希望尽快得到周围人帮助,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⑴ 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一定要让周围人明白情况。不明确地指出自己遇到了困难,路人很难判断到底是小两口斗嘴还是遇到坏人,是受伤了还是本来就腿脚不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迷路的老人。
⑵ 明确责任,让人产生责无旁贷的感觉。明确责任时首选穿制服的,比如警察、解放军,因为他们的制服会产生身份上的约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还可以考虑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即使这样的人都没有,喊“大哥,抓小偷啊”也比只喊“抓小偷啊”更好,同时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进行目光交流,或者触碰对方身体请求帮助,更容易让对方无法回避本应承担的责任,出手相助。
⑶ 作为生活在拥挤都市中的路人,不要总是用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无论是衡量现在的行为、态度,还是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多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不要继续做一个生活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