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
哈佛大学医学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对肥胖的传播给出了独特的解读——朋友的心理效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你有一位肥胖症患者的朋友,那么,你未来发胖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朋友心理效应促使肥胖传播
克里斯塔斯基教授在32年间里对12067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他发现,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增加,是受到他人体重状况影响的。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在一段期间内,如果你的朋友变胖了,那么你有57%的可能性会变胖,若是同性朋友变胖了,你变胖的可能性还将升高;若是异性朋友变胖了,你变胖的可能性将小于57%。而与之相对应的,当你的配偶变胖后,你只有37%的可能性会变胖;你的邻居是否变胖,并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上述研究表明,两个人之间物理空间距离的大小,并不会对体重的变化产生影响,心理空间距离的大小才是影响一个人体重变化的关键。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不仅你的朋友变胖会对你产生巨大的影响,朋友的朋友变胖后,你自身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变胖(三级朋友关系),仍然会对你的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你可能并不认识这位变胖的仁兄,但你的体重会随着他体重的上升而上升。只要人际之间能通过朋友关系产生联接,不论人们是否认识,是否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肥胖都能进行传播。肥胖随朋友网络传播,只有在四级朋友关系网中,才会趋近于零。
上述一系列研究促使克里斯塔斯基教授认为,肥胖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人际问题。肥胖会在人际网络中,特别是在朋友圈子中进行传播,这种由于朋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影响可以被称之为朋友的心理效应。不同亲密程度的朋友,对彼此的影响也有差异,密友的体重增加,对你体重的变化影响远远大于一般朋友的影响。
朋友是如何让人变胖的
当前有两种理论可以对肥胖在朋友间的传播进行解释。一种是诱导理论,另一种是同质性理论。
诱导理论认为:朋友体重的增加会诱发你的体重增加。比如,你的朋友最近爱上了红烧肉,他感到吃一顿红烧肉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而他经常快乐地享受红烧肉的美味。作为你的朋友,他觉得一个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他也邀请你一起享受红烧肉的美味。或许你之前并不喜欢红烧肉,但朋友的盛情邀请,很可能让你加入了偶尔吃红烧肉的行列,随后偶尔吃红烧肉成了一种习惯。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为什么我一周总要吃两三次红烧肉?为什么我的腰围一圈圈地变粗?肥胖就这样在朋友之间传播开来。诱导理论认为,肥胖是一方的变化导致另一方随之变化的过程,肥胖的发生也有一个先后顺序。你和你的朋友,虽然都变胖了,但是你们并不是同时变胖的。
同质性理论认为:朋友双方的体重是同时增加的。仍以红烧肉为例,某一天你与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偶然点了红烧肉这道“今日特别推荐菜”,发现肉色鲜亮、肉质鲜美、肥而不腻,于是你们爱上了这家店的红烧肉。此后,朋友二人不时相约到此一聚。一段时间后,周围的人发现你们变胖了,而你们彼此并没有这种感觉,直到实际称量后才发现,体重飙升已成事实。可见同质性理论认为,朋友是相互作用的,双方同时变化,没有时间的差异,这种同质性的变化是同方向、共进退的。同质性理论中,还涉及体像的概念。体像是一个人对自身身体的感觉和印象,体型肥胖程度的标准也是体像标准的一个分支。同质性理论认为,当你和朋友共同变胖时,你们的相对体像标准是同方向、同程度变化的,因而你们认为彼此并没有体重上的变化。克里斯塔斯基教授认为,朋友的心理效应,只有当双方都认为彼此是朋友时才会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