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5部,国家大剧院的中国速度

2011-05-14 17:16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波罗马可国家大剧院

万佳欢

2010年底,国家大剧院的第15部自制和原创剧目——舞剧《马可·波罗》隆重上演。与马可·波罗当年的游记类似,剧中虚构的意大利青年在舞剧前两幕里大开眼界,对壮美恢弘的中国皇宫、秀美的江南景致赞叹不已。

而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与之前的预想有些不符。早在2009年上半年,国家大剧院委约东方歌舞团进行这部三周年院庆主推剧目的创作时,副院长邓一江和导演陈维亚是希望针对国内舞剧普遍重展示、轻戏剧性的缺点,做一出“有些导向性的中国舞剧”。

但由于手里的题材有的“不适合三周年院庆的氛围”、有的不够成熟,主创方只能对最初追求的目标做出调整,“牺牲一点戏剧性”,最终选择了在展示中国文化方面更有优势,兼具知名度、国际性,并符合和平、和谐、交融时代主题的《马可·波罗》。

“如果《马可·波罗》不定为三周年主推的剧目,也许可以往后拖,让它更完善一点,”邓一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然一个原创作品不可能短时间演出后就成为精品,在下一轮演出时还会做出调整。”

实际上,在过去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的自制及原创剧目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15部。

年均5部新剧(其中包括1到2部原创剧目)的数量是目前任何一个国际性剧院都无法达到的——就创新而言,国家大剧院近年来更多是在重新制作经典名剧。

早在2007年底开幕运营时,生产剧目的工作职能就已经被列入国家大剧院中。此后,《图兰朵》《弄臣》《魔笛》等西方经典新制和国际间合作的“自制剧目”,以及委约国内院团或创作者创作的“原创剧目”《赤壁》《简爱》《西施》等先后登场。

国家大剧院如此高速的剧目生产状况令一些业内人士颇感担心。很多评论指出,一些剧目质量有所不足,例如歌剧《西施》,“音乐很难形成一个交响性的东西,故事发展不够平衡,布景和舞台调动也有一些问题,” 曾经多次组织古典音乐演出的北京如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歌剧在任何地方的发展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事实上,在剧目原创方面采取如此速度,国家大剧院也有自己的无奈。国际知名剧院大多历史悠久,很多歌剧院每年都可以从自己的保留剧目中拿出20多部轮番上演。而年轻的国家大剧院则需要四处找戏填满剧场——这个与人民大会堂比邻而居的巨蛋形剧院由国家耗资26亿元人民币修建而成,使其空置显然是不可以的。

其实,人们心中高不可攀的歌剧、舞剧艺术早已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算是舞剧高产国,”陈维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除了中央和省市一级,连县城都在做原创舞剧。2010年10月在北京上演的舞剧《兰花花》是延安地区的志丹县排的,此前,该地还创作舞剧《挂红灯》《山丹丹》等,“连当地农民都上场了”。

而这种旺盛的低质高产量却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需求。虚假繁荣背后的伤口已在隐隐作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舞剧创作总量相当于前60年的舞剧创作总量,但很多剧目演一次就收箱了,能让人想得起来的歌剧、舞剧少之又少。在现有的剧目生产环境下,以高水准、高品位、高雅为品牌特色的国家大剧院自然无从下手。而如果全部引进国外经典作品演出,一直在售票上走“亲民路线”的大剧院会又面对费用过于昂贵、无法回收资金的窘境。“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大剧院只能开始着手做原创。

国外剧院新创剧目发展缓慢有其体制和经济低迷的原因——做新剧目得找到赞助方,市场风险也很大,而国家大剧院显然不存在这样的困难,它“像一个海绵一样,各种资源都吸到这里来了”。张克新分析说。

邓一江表示,大剧院自制剧目分为“三步走”:“开始是联合,后用国内主创团队重新制作;去年开始了第三步——国外主创团队和国内演出班底,希望慢慢能把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创作和演出经验拿过来、并保留下来。”

不论褒贬如何,大剧院的剧目生产依然将按照现有的节奏和速率发展下去。今年,包括话剧《王府井》和歌剧《赵氏孤儿》2部原创作品在内的6部全新剧目将一一亮相。★

猜你喜欢
波罗马可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2启幕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国家大剧院四月演出大揭秘
最好的选择
国家大剧院2月演出大揭秘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