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关于李可乐的那些事

2011-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精神病院足球小说

杨 时

在足球被边缘化之后,这位因批判出名的足球评论员开始拓宽写作范畴。小说、房地产专栏和关注公共事务的博客为他吸引了更多的粉丝

李承鹏在北京宣传新书的几天里,每天都会被安排接受三四家媒体专访。出版社派出了五六个人的宣传团队为他协调日程。

这本书和足球无关,和拆迁有关。黑色的封面上有一个红色的紧握着的拳头,背后散发着万丈光芒。“李可乐抗拆记”六个大字占去封面的一半。从标题到设计,这本书带着明显的戏谑意味。

拆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剧痛,而李承鹏用闹剧式的写法切入了这个原本沉重的话题。“其实真正的生活是很戏剧化的。你看拆迁现场很多都是老太太在泥里打滚,喊‘我不活了呀。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孩子请给你爸报仇。”李承鹏坐在酒店大堂向记者解释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

故事是从精神病院开始的。主人公因为抵抗拆迁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这确实是个讨巧的开头,既暗合现实又能彰显荒诞。

无力购房而与女友濒临分手的李可乐,无意中听到丁香街即将拆迁的内部消息,激发了他当“钉子户”的想法。与伙伴们凑钱在丁香街买了一所待拆迁的油条房后,原想坐享渔翁之利,却无可避免地跟丁香街居民命运相连。在目睹及亲历强拆、冲突、断臂、自焚,及强制送往精神病院等惨烈事件后,脱胎换骨的李可乐和居民们一起走上了钉子户的抗争之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拆”事件。

在这个热闹的故事中,李承鹏安排了仗义的妓女、举止奇怪的房产商、腐败的官员、暴力的拆迁队、通人性的动物、没人性的打手……总之,在那些关于拆迁的新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被李承鹏糅进了这本小说。

2009年末发生在成都的唐福珍因抗拆自焚事件,是这本小说的一个源起。那件事之后,一直以评论赚人气和眼球的李承鹏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拆迁这么复杂的事情,只有小说才说得清楚。表达一件事情,需要不同的文体,有杂文、有学术报告、有红头文件、有小说。我们很多年已淡忘了小说。”

于是,中文系出身的李承鹏想起了小说,他“列出了8万字的文学大纲,设置了三个主要场景和三十多个人物”。在做这些的中途他还穿插写出了《中国足球内幕》。之后,李承鹏用每天数千字的速度完成了这本《李可乐抗拆记》。再之后,他和出版方一字一句小心地对文字进行编辑和删除。期间,李承鹏曾一度说,“要不就别出了吧。”最后书还是出版了,保留的尺度让李承鹏还算满意。

这本书被出版商打上了夸张的宣传口号。比如“第一部以拆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他们称李承鹏“曾经是中国最有名的记者,现在是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文字领袖”。

但实际上这本书除了结尾有些荒诞和隐喻的色彩之外,其他部分更像是某个论坛的长篇帖子。它有着语录体的短小警句、有李承鹏玩弄谐音和倒置的词汇游戏以及网上司空见惯的段子。但对这一切,李承鹏自己并不承认。“我这个里面三十个人都有名有姓,每个道具都是精心设计的,连一条白围巾都有它的作用。”他认为,“不是我用了网络语言,是网络用了很多我的语言。我确实把这个小说写得太纯文学了,我都觉得应该再通俗化一些。”

在李承鹏看来,说他的小说缺乏文学色彩是“有些记者总想把我妖魔化”。而且他还会举一些捧场的名人以证明自己作品的文学性。“洪晃算文化人吧?高晓松算文化人吧?麦家是纯文学吧?”这些人都是出版商在推介会上请来的嘉宾。

客观地讲,李承鹏算是填补了一点空白。中国的专业作家们长期漠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回避了尖锐和风险,却更乐于从记忆和历史中寻找题材。而像李承鹏这样长期与网民打交道的作者则更知道大众的需要。“我喜欢这样有烟火气的东西。”他对记者说。

这和他的经历有关。李承鹏最初以足球记者为生,后逐渐转入球评写作。在中国足球这个人人都可以将其当做出气筒的领域,李承鹏因批判成名。他曾多次讲述自己被足协和相关部门不断封杀的历史。在足球被边缘化之后,他开始拓宽写作范畴。小说、房地产专栏和关注公共事务的博客为他吸引了更多的粉丝。

在中国,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群庞大的、想为自己维护权利却缺乏能力和管道的群体,他们需要几个代言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所以只要能机灵地说出常识,这些代言人往往会被弱势和失语的大众视作英雄。在正义感可以被贩卖的网络时代,李承鹏们成为了“意见领袖”。在这之后,他开始回归最初的专业,把诉说常识转化为长篇小说。

等热闹的《李可乐抗拆记》告一段落,李承鹏将进行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在他的计划中,他将写一本书,讲述“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是如何丢失的”。

“是一本反向的《文化苦旅》,不矫情的《论语心得》。”他对记者笑着说。★

猜你喜欢
精神病院足球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流鼻涕
倾斜(小说)
让足球动起来
齐拉西酮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对比分析
少年快乐足球
文学小说
认识足球(一)
不在小说中陷落
精神病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