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欧:中欧需共推互惠之道

2011-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欧李克强西班牙

赵 杰

2011年1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往欧洲,对西班牙、德国和英国这三个欧盟成员国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

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设立中德船舶基金以尝试新合作、力推中英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贸易关系,李克强的三国行在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中国欧盟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健雄看来“富有成效”。而英国《金融时报》则评论说“北京在欧洲展开魅力攻势”。

“在增进与中国贸易关系的竞赛中,英国再接再厉,试图追赶上法国和德国。李克强受邀会见联合政府所有高层官员,就是一个迹象。”10日,李克强刚刚到达英国,《金融时报》即发出报道,认为受访三国竞相向中国“示好”。

共渡“后危机”

公元1492年,41岁的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资助下,起帆远航,数度出生入死之后,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

500余年后,当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仍未停息之际,李克强引用这位伟大航海家的话:“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以激励正在饱受主权债务危机之痛的西班牙。

在1月5日的中西企业家早餐会上,李克强发表题为《满怀信心 合作发展》的致辞,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着不稳定性。”

他强调,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继续前行,因为“在重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为了践行中国的合作诚意,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中方承诺购买60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以帮助西班牙渡过困难时期。该报道称,西班牙公共债务总额达5410亿欧元,预计今年将发行940亿欧元的中长期债券,以对现有债务进行再融资并弥补财政赤字。在非本国投资者持有的西班牙国债中,中国的份额估计已占五分之一。

报道透露,中西共签署至少16项协议,总价值达75亿美元。其中包括向中国出口西班牙红酒、火腿和橄榄油的协议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认为,欧盟、中国的相互贸易地位决定了双方必须携手共渡“后危机”时代。双方加强合作,促进经济稳定强劲复苏符合各自利益诉求。“欧盟获得来自中国的经贸支持,中国则可促使欧盟对华军售解禁,承认其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中欧双边贸易达4340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欧洲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由此,张健雄认为,欧洲如果因债务危机陷入萧条,中国也会因出口受阻成为受害者。

同样的合作诚意在李克强之后的德国行和英国行中得到体现。其中,中德共签署约87亿美元大单;中英之间也表达了在可再生能源、金融等领域深入合作的意向。

但是,《金融时报》一篇题为《李克强访英力推中英贸易》的报道颇显“醋意”,认为近期中英之间达成的商业协议不太可观。因为去年11月访华时,卡梅伦为英国企业争取到的协议金额不足10亿英镑。而比他早几天访华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为其企业争取到近200亿美元的协议。并且德国也长年向中方出售工业设备。

路透社10日夜间发布消息透露,中英两国企业已签署价值约26亿英镑(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其中包括一项增加捷豹路虎在华汽车销售的协议。该消息不啻为对上述消息的回应。

不管怎样,同舟共济的合作势在必行。“双方都在努力寻求共同合作的领域,以期走出金融危机,维护欧元稳定。”沈骥如认为。

外交平衡术

有分析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如果持续恶化导致欧元解体,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更难扭转,中国要“摆脱”美元的策略将更加困难。因此,出于平衡计,中国出手帮助西班牙、希腊等国。

相似的观点将李克强欧洲行与即将进行的中美首脑会晤相联系,认为中国是要在欧美盟友之间取得平衡。

这种观点被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一致否定,他们认为年初作为外事访问的重要时期,李克强访欧早已在议事日程,与胡锦涛访美无内在关系。但是,虽无意与美国做比,他们都一致肯定了稳定欧元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认为,中欧关系是中美关系之外另一根重要的全球性平衡杠杆。“在美中欧三足鼎立格局中,若中欧关系稳定了,那么中美关系再有大浪,其对中国的损害也将相对有限”。

该评论认为,这一外交战略平衡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外交,尤其是中国面临中美关系以及周边众多挑战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同时,“外交平衡术不能玩过了头”。

除了国际框架内的整体平衡,中欧关系自身尤其需要平衡。此前不久的“2010财新峰会”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BICCS)所长古斯塔夫·盖拉茨发言时认为,中欧关系取决于“竞争与合作间的巧妙平衡”。

由此,必须克服存在分歧的价值预期,力图就如何促使政策相互补充、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同时,双方“需要为自己定义何为推动双方合作的主要利益,并就他们所希望建立的战略关系支柱签署协议”。

5日,德国《南德意志报》刊发李克强题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的文章,文中表示,中德双方亟需发展平衡可持续的贸易关系,应共同致力于维护开放的市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倡导通过磋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并“希望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

在盖拉茨看来,中欧双方最终都需要在寻求世界经济持续平衡的过程中,寻求保护自身利益的方式。

不买账的欧盟?

据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一年一度的“2010年跨大西洋趋势民意调查”显示,约63%的欧洲受访者表示,中欧价值观非常不同,在国际问题上合作将是不可能的。德国公众仅有18%的受访者表示,中欧有足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进行合作。英国受访者持该观点的比例则为约41%。

10日,由《金融时报》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LEX专栏”发表评论认为,眼下,60亿欧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买不了多少东西,仅仅相当于“2010年希腊纾困方案规模的5.4%,西班牙政府未清偿债务的1.1%,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0.3%”。

文章用“金额相对较小(且尚未确认)”来描述中国购买西班牙国债的帮扶行动。并认为,中国政府正试图以微小的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欧洲国家的善意。“不过,可能性更大的是:中国正摸索着确立一种欧洲政治经济战略。”

该观点塑造了一个完全不买账的欧盟形象。但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一个全面的中国。

张健雄认为,在一些重要对华问题上,欧盟成员国正努力达成一致。目前,在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其成员国内部意见已相对一致,“估计一两年内即可实现”。

10日,中国外交部网站头条引用该部部长杨洁篪在《新欧洲》杂志全文刊发的文章《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中欧关系稳步发展》,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欧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而一年来,中欧共同努力,携手推动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

文章同时指出,中欧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不同,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是自然的。重要的是,“双方要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盖拉茨认为,中欧伙伴关系的推进,欧盟方面肩负的任务是“如何整合行动,更加努力地促使各成员国聚集到谈判桌前,融合经常产生分歧的国家利益”。并认为,这是欧洲与中国展开积极互动的前提。

李克强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演讲时引用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话说:“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以此鼓励双方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分享互利共赢的成果。★

猜你喜欢
中欧李克强西班牙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建筑师行迹中欧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