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害才”

2011-05-14 13:37熊丙奇
杂文选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功利化复旦复旦大学

熊丙奇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一名民警为救学生坠崖牺牲。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的声音。有网友因此斥其为“冷血”。

由于自己的冒险行为,导致一名警察付出生命代价,换了没念过书的文盲,也该知道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对警察表示哀悼和感恩。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伦常。当网络上很多与此事“无关”的网友都在哀悼这名民警时,作为这一事件“导火索”的复旦学子的表现,确实配得上“冷血”二字。

当然,他们或许不会这么认为,而会认为以自己的“学识”来理性分析,才是更有价值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们对媒体的公关。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了复旦大学BBS的几封站内信,发信人“ciang”在信中说,“现在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的推卸责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地报道这件事,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他还表扬了复旦毕业的上海某记者的报道对复旦效果好,并建议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多去几家报纸,而不是集中在一两家报社,阵地要多占领,会有很好的效果。

他所想象的很好的效果是什么呢?似乎是网友归纳的——“千错万错,错在你们要收门票钱,又不去开发那一片山区;错在你们搜救人员还不够专业;我们的领队够专业,所以我们可以穿成去郊游野餐的样子去丛林大冒险;人都有原罪,所以你不能骂我们。”

这是只顾功利,不顾所有伦理道德的逻辑。在这样的逻辑中,才会无视“生命高于一切”,才会在牺牲民警尸骨未寒时,只想着推卸责任,粉饰自己的错误。很难想象拥有这种逻辑的是名牌大学学生,他们应该拥有的教化、道德修养在他们的知识、才华面前,是何等苍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今人则根据德与才两方面的“有”与“无”,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人:有德有才——人才;第二等人:有德无才——庸才;第三等人:无德无才——蠢才;第四等人:无德有才——害才。对应这样的评价体系,这些学生不妨对号入座,看自己究竟属于哪类“才”。

今年九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就曾痛批教育功利化。他说,“我深刻地感受到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杨玉良对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这起探险事件表明杨校长对教育功利化判断的准确,而更关键的问题是,复旦以及我国的其他大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避免培养“祸害”社会的“害才”呢?当然,这不是大学一家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应反思,是什么让学生们变得“功利”,为成功不择手段,而完全不讲是非,没有了道德底线?

【原载2010年12月17日《晶

报·讲场观点》】

插图 / 功利教育 / 徐简

猜你喜欢
功利化复旦复旦大学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与考生签“确认书”,复旦大学是否有过?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