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偶像克鲁格曼的“倒掉”

2011-05-14 13:37卢荻秋
杂文选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神化克鲁格曼神坛

卢荻秋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最近很烦:他的博客遭到了洪水般的攻击,这些攻击来自他每一篇博文下面越来越长的网友回复。终于,大师被自己一向看不起的网友用“砖”给“砸”趴下了,沦为美国版的“砖家叫兽”。

克鲁格曼是一位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经常否定、抨击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开出了一整套拯救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的“药方”:从市场中抽取更多的资源给政府,让政府来运作健康保险,让政府来管制银行,让政府来救市,让政府实行高税收、高支出……一句话:信政府,得繁荣!不过,他的调子唱得越高,美国一大帮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人越是光火。于是,大半年来,克鲁格曼的博客变成了各路经济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唇枪舌剑的战场,人们条分缕析地罗列出克鲁格曼论调中的事实错误、数据错误和逻辑错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宣扬的理论进行无情批驳。

堂堂的诺贝尔奖得主,竟然被社会公众批得体无完肤、声名扫地,这是国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克鲁格曼若生在中国,绝对是民族英雄、学界泰斗,绝对是令国人高山仰止的偶像,敬仰他、称颂他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如此作弄他?然而美国人不这么想,就算你是诺贝尔奖得主,你的理论有悖于美国自由经济传统,有悖于我们的价值主张,我们照样会和你“商榷”,以致争得脸红脖子粗。

奇怪的是,美国人不习惯于对大师顶礼膜拜,不喜欢将大师奉为圣人,不愿意将自己的脑子变成大师思想的跑马场,但美国却大师辈出,硕果累累。而国人千百年来屡屡将偶像供上神坛,可现实社会中的大师却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成气候。

这看起来是个悖论,其实不然。偶像值得人们追效,但偶像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必然有其普通的一面、局限的一面,只是“有限的榜样”,其成功启示、道德示范乃至思想引领的作用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一个理性而开放的社会里,人们不可能总是怀着敬神的心态去对待偶像,而是在敬重偶像的同时时刻保持质疑,并在质疑中扬弃旧偶像、发现新偶像。

中国的传统却非如此。我们总是在塑造“德艺双馨”的偶像,并将其全面美化乃至神化,然后高高地供在神坛上,引导普通大众无条件地接受和膜拜,从而造就了偶像高坐云中、大众匍匐在地的烟雾缭绕的怪诞局面。一方面,被包装得精美至极的偶像如若天神,散发着虚幻的榜样神采;另一方面,被矮化得“灵魂出窍”的芸芸众生状似香客,只剩下虔诚而匍匐的灵魂。正是在这种崇拜偶像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的社会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师荒芜”的死胡同。

【原载2010年8月12日《嘉兴

日报》】

插图 / 神化 / 阿单

猜你喜欢
神化克鲁格曼神坛
植物纹饰在远古至魏晋时期的审美变迁
故宫文化是该走上“神坛”,还是该沐浴“人间烟火”f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电子书跌下“神坛”?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克鲁格曼,“太爱放炮”的诺奖得主
诺奖得主称 美国或重演日本式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