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的评价标准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简介

2011-05-13 09:56
重庆建筑 2011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传统建筑

建筑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面性,出于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社会环境对建筑具有深刻影响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本章将从各个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建筑,包括以传统、经济、市场和技术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关注焦点,本章也对此进行了讨论。从这个角度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传统的美学原则以新的意义,并且在建筑评价中占有了一个特殊的地位。

通过检视中国主流的建筑理论,本章提出了中国建筑在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为当前的中国建筑作了一个全面的考察。

美国《建筑实录》这样评价此书:1980年邓小平打开国门以来,中国建筑师正在进行一场建造革命,它引领出经济的超速增长和建筑的巨量高潮。作者薛求理从中国人的角度追寻了中国大陆的建筑发展。此书关注了本土建筑师和民间的设计,也探究在海内外各种事件影响下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

1980年前的几十年,中国的内乱使得建筑停滞不前。但在那些年中,建筑活动也有相当的数量,薛求理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前的一些建筑,如中国大地上的博物馆,市民中心,住宅等等。他介绍了一些以前不太听说过的建筑师,如齐康和戴复东,他们的建筑风格是政治隔绝、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的产物。薛选择的建筑,包括1949年前民国时代的建筑,它们是传统中国主题和现代技术混合的产物,也有20世纪50、60年代的纪念建筑,体量大,并带有交错的几何形状。

最为有趣的是薛求理分析了传统和过去如何影响了中国崛起的一代年轻建筑师。薛求理认为他们从过去封闭和僵硬时代脱壳而出。在他的叙述中,张雷、缪朴和赵冰等少为人知的建筑师被称为先锋,与较多人知的张永和、刘家琨、马清运等并列一起。

在古代,建筑的实践、理论和评价更加注重美学因素,如尺度、比例、平衡和组织。(Pevsner,1976)20世纪的现代运动和其他的一些什么“主义”不仅更注重建筑本体,而且把其与社会和文化内涵紧密联系,把人的尺度融入到建筑评价中。

与传统建筑形式中笨重的承重墙相比,现代建筑运动强调空间效果和“轻盈”,创造出一套新的建筑术语和语言。这个变革既改变了建筑的传统造型方式也改变了对建筑的观赏方式。 希格弗雷德·基提恩(Sigfried·Giedion),在他的《空间、时间与建筑》(1941)一书中称应把空间的概念作为评判建筑的标准。 其他建筑师,如布鲁诺·泽维(Bruno·Zevi,1980),继续重申了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与批评中的决定性地位。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这些特点体现在老一辈和年轻建筑师的身上,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整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

本书英文版自2006年面世,在海外广受赞誉。现中文版添加了近几年的新落成建筑、以及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最新建筑作品图片,丰富了我国建筑发展的观念和视角,为建筑学生、学者、设计师和文化爱好者必读。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

薛求理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44.20元

猜你喜欢
建筑师传统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