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 适应课程改革

2011-05-12 02:12朱德彬
化学教与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改革

朱德彬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适应课程改革,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键词:更新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53-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25

世纪之交,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这些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在不少地方,师道尊严至今仍是一条不容侵犯的戒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在教师的指定或指导下进行的。新课程能贯彻到哪种地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老教材可以按照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相反如果不实施教学改革,新教材也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日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一、更新教师和学生角色,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1.更新教师观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是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作为教师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师角色。谁能迅速的转变角色,谁就能更快的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⑴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教育面对的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教育过程的主人其实是学生本身。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成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我们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

⑵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

②成为研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它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我们的学生,社会等,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可以万事通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更新学生观

现实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授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学生的成绩,根据学习成绩将他们归结为好、中、差,忽视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衡量、要求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和“主动性”。

承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就能使我们在教育中克服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因为每一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研究个体差异、发展个体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丰富的统一。这样,差异就不会被当作头疼的问题。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一方面我们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持有信心,不犯把学生看死、定型化的毛病;另一方面,我们就会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希望”、“苗子”,去努力培养、扶植,使“希望”成为“现实”,使“苗子”成为“大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师是在撒满饱含着生命希望的种子的田野上耕耘。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我们要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时,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小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做到能看的让他们看,能做的让他们做,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用,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新课程教材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基于此,教学内容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涵盖了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钠、铝、铁、铜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硅、氮、硫、氯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胶体、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计算各类知识。内容很多,但是课时只有72课时。内容不能减,课时不能增加,这些矛盾如何解决?

1.把握教材,控制深广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控制深广度,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层次关系。例如关于物质结构的学习,旧教材将它集中放在一个单元里,从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一直讲到化学键,而新教材则作了分散处理,在必修1中学习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必修2中学习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微粒之间的作用力、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这样的处理就将知识和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既突出了重点,又分散了难点。如果老师还像以前那样一次讲到位,势必形成学生难以接受、老师教学时间紧的困难局面,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还有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原电池,也只能讲一般原理,不宜扩展,较深的问题在选修课程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只要用好教材,多联系实际,少增加知识点,还是能够按计划完成的。必修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更是要注意必修与选修的层次关系。

在新教材中,编者设计了各种活动方式: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视野拓展等 。探究活动、讨论交流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活动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教学方式尚处于适应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自主探究学习的,就一定要放手给学生,教师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控制得当,相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收获要比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要大的多,而且这种收获是全方位的。

2.走出“题海”,不要“一步到高考”

必修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不是化学专业人才。由于不是所有学生都学习化学专业,所以不必对所有高一年级学生提前进行高考题目的训练,他们的知识水平也没有必要在高一年级就达到高考的高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是无法两者兼顾的。一味做题,没有扎实基础,做题目往往是一知半解,对了,不知为什么对,错了,又不知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必然事倍功半。况且题目无限而时间有限,对必修课的教学要落实“双基”的培养训练,重视实验教学。有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基础的、有针对性题目的巩固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新课程状态下,如果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些崭新的理念,形成适应新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很有可能举步维艰。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地更新教育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以回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