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英 杨 静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收藏的报纸分为国内出版的中文报、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和国内外出版的外文报,本调研报告所述内容主要是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在我馆的收藏情况。我馆收藏的国内中文报纸时间跨度长、收藏品种多,按收藏年代及馆藏地分为建国前与建国后国内出版的各种报纸。截至2009年底,我馆收藏的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已达8 000余种(含少数民族语言报),其中有的已有100多年的收藏史,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我馆馆藏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品种及数量详细统计见表1。
我馆馆藏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为界限分为建国前出版的报纸和建国后出版的报纸。建国前出版的报纸在我馆通称为“旧报”;建国后出版的报纸因大多还在继续出版发行,一般称为“现报”。下面笔者将概述我馆这两个时间段报纸的收藏状况。
表1 国家图书馆馆藏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的品种及数量列表①
馆藏旧报因时代不同分为晚清及民国时期报纸与解放区报纸,现已基本不对外提供服务。这些报纸虽然品种较多、馆藏量丰富,但许多都是散页的形式,实际占用空间并不大,全部存放在一个书库里。
我馆收藏的旧报多达4 000多种,有的甚至已有100多年的收藏史。例如,现藏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最早可追溯到1833年出版的《京报》,距今已有177年的历史;有出版时间长、收藏完整的《申报》(1872—1949);有经历战难、出版坎坷、多个地方出版、出版时间跨过百年现仍在出版的《大公报》(现在只在香港出版发行);还有许多珍贵报纸孤本及出版形式特异、出版背景特殊的中文旧报,等等。这些报纸平均已被收藏了大半个世纪,伴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波折仍然保存完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为今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史资料。
解放区报纸是我馆所藏旧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区报纸主要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虽然出版时间也是民国时期,但由于解放区地位的特殊性,我馆将其作为特色文献集中收藏,并没有按馆藏体系分散在各省市的馆藏排列中。这些报纸由于存世量少而显得更为珍贵,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内容生动鲜明、朴实通俗,而且与当时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文化风尚相适应,反映了解放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馆收藏的解放区报纸中较有特色的有: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一份党报——《晋察冀日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纸——《新华日报》,在延安出版发行、毛泽东同志为其挥毫题名并撰写了发刊词的《解放日报》等。
对于建国前出版的中文报纸,我馆按地区分类排架,每个地区再按报名笔画排序,装订形式分为精装本、简装本、盒装、散页(存放于抽杆式报夹)等,其中大部分已装订成册,共有19 000余册,散张单页约有3 200种。有一部分报纸由于纸张变质而将难以长期保存,我馆为挽救这些文献进行集中拍照而将其拆散,后因各种原因无法装订成册,现收藏于简易报盒中,共计1 836盒。还有200余盒报纸因破损过于严重,纸张粘连,已经无法整理。
旧报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有的轻轻一碰就掉渣,有的残破不全,还有的仅有几张,而且散页的报纸品种较多,主要是我馆在1987年从分馆搬家到总馆后一直存放在简易纸箱中的报纸,堆放在原报刊部报纸组的报库里无人问津。随着馆里各项业务的目标化管理,我馆对年代久远、长期堆放、无人问津的文献大都进行了整理,制作了相应的书目数据进行馆藏文献揭示。但是,因建国前的十几年间我国一直时局动荡、报馆频繁迁移变更,致使许多报纸不能如期出版。有的报纸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多次反复变动,有的报纸是在A地出版一段时间后又到B地出版或同时在几个地方出版,情况极其复杂。这造成我馆收藏的报纸大多不成系列,加之当时许多报纸刊登的出版信息有限,这一时期的相当一部分书目数据只能简要著录。今后我馆应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征集这一时期的报纸,以填补我馆的文献缺藏,为了解和研究我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提供充分的服务。
建国后,我国报业的发展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邮局是我国唯一的报刊发行渠道,报刊发展平稳而缓慢,以至于1949—1976年全国报纸的出版种类仅从140种上升到236种[1];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其品种呈几何级数增长,到目前为止全国报纸出版种类达到近2 000种,报刊发行渠道也趋于多样,除邮局发行之外出现了报社自办发行及各种代理投递公司发行。结合建国后我国报业发展的这种特点,笔者将新报分为以下两部分进行论述。
2.2.1 我馆馆藏改革开放前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状况
1978年之前我国各地区出版的报纸数量有限,主要是各级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如XX省委、XX市委、XX地委主办,报名下方大都印有“中共XX省(市、地)委机关报”,还有工、农、科、教、卫等机关团体主办的报纸。这些报纸承担着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这段时期的报纸发行渠道单一,来源只有邮局订购和报社缴送两种。报社缴送的报纸多为各级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因为当时各报社办报由政府出资,所以缴送给我馆的报纸较为系统、完整。文革期间,许多报纸改名或停刊,出版情况较为混乱,有的省份可能仅出版几种报纸,甚至只有1种省报。我馆收藏的主要是地级以上市、州、盟出版的报纸,但因受文革影响,报纸出版品种锐减,故对个别长期坚持缴送的县级报纸也做了收藏。以1976—1978年为例,我馆收藏的报纸品种见表2。 此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馆藏报纸记到卡片,我馆对全国将近1/3的省份报纸每省只藏了1种,均为省委机关报。
表2 国家图书馆收藏1976—1978年报纸品种一览表
2.2.2 改革开放后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情况及我馆的馆藏情况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也随之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初期,报业出版仍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运营,以行政区域分割运作,组织结构行政级别化,除各级党委机关报外只有省级城市出版工人报、农民报、法制报、教育报、科技报及个别特色报纸;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后,以城市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报纸发展迅速,晨报、午报、晚报、都市报、家庭生活报、购物指南类报纸品种大量涌现,在承担着引导舆论重要职责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一些针对特定受众的报纸(如足球、篮球、娱乐、女性类的报纸)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1年前后,我国出版的报纸达到2 100余种,达到了报业出版的高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报纸泛滥、政府摊派发行。为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制定了《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实施细则》,对报刊业进行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改革,使国内大多数的县级报纸停办、划转,众多的行业报刊、部门报刊走向市场。此后,尽管每年都有报纸停办,但同时也有新品种面世,使全国出版的报纸一直保持在2 000种左右。表3以报业出版高峰期(2001年)及近两年(2007、2008年)全国出版发行的报纸品种数量为例,统计我馆的收藏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出版年鉴》2002年、2008年、2009年版对上一年报纸出版品种的统计,馆藏品种以我馆当年的手工记到卡片及业务报表为准。
表3 国家公开发行的报纸品种数与同时期国家图书馆馆藏报纸品种数对照表[2-4]
从表3可以看出,我馆的收藏比率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品种仍有一定的差距,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报纸的采访工作尚无特别系统、全面的工具书和专题资料可依,仅以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管理司会同有关单位编辑的《中国报纸名录》作为参考。但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报纸出版的商业化色彩浓厚,出版情况极其复杂,即使是新闻出版总署及各地新闻出版局也不能完全掌握所有报纸的出版信息;而且《中国报纸名录》并非每年更新,时隔数年修订一次,无法及时反映变动频繁、时效性强的报纸的出版情况;一些年鉴、统计资料汇编等也只是对上一年出版情况的数量汇总,并无明细目录。这使我们无法掌握报纸出版的全面信息,给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许多应该收藏的报纸因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而没有采订。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偏远地区的出版信息不易掌握。地市级以上单位党委主办的机关报是我馆报纸收藏的重点,而且现已收藏的地市级党委机关报中大部分是依靠报社缴送获得的,这部分报纸大多为非邮发报纸或只在本省甚至本地市邮局发行,在北京邮局无法订购。根据民政部2008年所编的《行政区划简册》,全国共有地市级行政单位333个[5],通过网上查询,除青海的玉树、西藏的阿里两地查不到报纸相关信息,其余331个地市级行政区划均有当地党委机关所办的报纸,而且大多为日报,少数为晚报或晨报。但是因无其他更具体的联系方式,我馆并没有收全这一级别的报纸,有馆藏信息的有257种,从未收藏过的有74种。另外,因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有关文献呈缴的条例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严格执行,所以很多报社不知应向国家图书馆缴送样报甚至不愿缴送。还有的报社因人员变动频繁,如单位改制或负责人变动,常有缴送中断的情况发生,加之我馆未及时联系催缴,也造成了部分报纸断藏或缺藏。
由于报纸的特殊性,我馆中文报纸的收藏并未像书刊那样依照“中文求全,外文求精”的原则全面收藏。根据我馆《书刊文献采选条例》的规定,将中文报纸采访方针定为“对国内的市、地、专区和自治州以上出版的各类报纸应尽力入藏”②。我馆全面收藏中央及各大部委主办的报纸,省级报除重点收藏党委机关报外还收藏在该省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以及经济、法律、科技、教育、工人、农民、青年等类文献价值较高、读者较多的报纸,地方报纸只收藏地市(自治州、盟)及其以上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其他种类只是有选择地收藏少量原有收藏、现仍能掌握出版信息的报纸。为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尽管有些报纸不在采选条例之列,我馆仍在继续收藏。
3.2.1 县区及以下行政区划的报纸不属于我馆入藏范围
改革开放后全国许多县级党委机关办有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县级报纸曾一度多达300余种。但2003年中央相关部门对县级报纸进行了整顿,绝大部分县级报被撤销,全国只留存40余种[6]。这些留存下来的报纸多出自经济相对富裕、文化事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整顿后由省级或地市级党报进行有偿兼并。对于这些报纸,我馆大多没有收藏,只有《常熟日报》、《绍兴县报》、《酉阳报》等几种县级报纸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收藏。
3.2.2 少儿类报纸选择性收藏
我馆原来仅收藏过几种较有影响力的少儿类报纸。2006年底,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图书馆保存本国出版物的职能、保证国家书目的完整性及做好未成年人的服务,我馆业务处制定了《少儿类文献入藏调整方案》,并根据此方案在馆藏中新增了少儿类报纸品种,但仍无法做到全面入藏。因为现在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少儿类读物非常多,且多以“一号多刊”的形式出版发行,而且已收藏的部分少儿类报纸还存在题名频繁变更、寒暑假合刊休刊、装帧不一等现象,给编目、记到、装订等后续馆藏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3.2.3 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尚未入藏
目前我国各省、地市都有由当地广播电视管理局主办的以该地电视台、广播电台节目预告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报名多为“××电视报”或“××广播电视报”,也有些地方将其命名为“××声屏(报)”。这些报纸版面较厚、占用空间较多、内容多为电视或广播节目预报,我馆对其几乎没有入藏,只收藏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视报》和《北京广播电视报》。
3.2.4 历史原因造成收藏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报纸品种减少
国有大型企业类报纸为各企业党委宣传部所办,主要面向本行业或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有些报纸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相当于省部级或地市级,多为各省的电力、铁道、石油、煤矿、钢铁等大型企业,尽管有些报社长期向我馆缴送,我馆也曾经作过收藏,但后来由于我馆进行政策性调整,这类报纸大多在1996年前后就不再继续收藏,致使我馆企业报纸的收藏品种减少。
3.2.5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纸选择性入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自己的文字。在我馆整个收藏体系中,已累计收藏各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以下简称民语报)共计102种,文种达11种之多,极大地丰富了我馆的馆藏。
截至2009年,全国正在出版发行的民语报为82种,而目前我馆收藏的民语报只有27种[4]。这是因为我馆主要收藏与地级市以上党委机关主办的中文报纸题名相同的民语版报纸,如《西藏日报·藏文版》、《新疆日报·维文版》、《新疆日报·哈文版》等。也有个别民族构成复杂的自治州(地市),甚至出版了不止一种民语报,如云南德宏自治州的《德宏团结报》出版了傣文、景颇文、傈僳文、载瓦文4种民语版。除党委机关报外,有些省份还出版了民语版科技、经济、时政、生活、儿童、老年等专题类报纸,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有些是与汉文版相配套出版的,有些是独立出版的。对于这些报纸,我馆部分收藏,部分缺藏。另有一些民语报由于只在当地出版,发行范围狭小,我馆无法获取采订信息,因此未作收藏。
我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传播信息的职责,担负着国家总书库的职能,负责收集和保存我国出版物。从理论上讲,全面收藏全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报纸是我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笔者查阅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其他国家(美、英、法、俄、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介绍性文章,其大多只着重介绍各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及精品馆藏,对于报纸馆藏只是轻描淡写,偶有提及也只是对报纸收藏种类及馆藏量的数据罗列,并没有详细说明具体的收藏方针、方法。笔者走访了我馆近年来曾到外国交流学习的部分馆员,也听过一些交流馆员回馆后所作的专题汇报,由于这些馆员交流的领域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对于各国收藏本国出版的报纸的方法也只有模糊的印象,无法给我馆全面收藏国内出版的中文报纸提供详实参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今制约我馆全面收藏正式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最大难题是无法及时掌握国内的最新目录信息。报纸作为连续出版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实效性,出版情况在各种传统文献类型中最为复杂。相当一部分报纸经常变更出版信息,难以建立稳定的联系方式,给我馆的全面收藏带来一定困难。
另外,“一号多刊”也给采访、编目、读者服务等带来很大困扰。现在许多报社根据市场需求分多个版块经营办报,常常采用同一报名、同一刊号、多种版本、多个邮发代号同时编辑发行,同一种馆藏报纸需分多次采订才能保证文献的完整;又有经过多次采订,文献进馆验收后才发现有的版面已包含于另一个订购版本的情况;还有不同订购号的文献版面大小不一,有的是以散页、新闻纸的样式编辑发行,有的却以独立成册的期刊样式编辑发行;还有的报纸,由邮局发行一部分、报社自办发行另一部分,但都使用同一刊号,或者报社将某个版面委托给另一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其内容与原报完全不相关,但占据本报的出版期号,等等。
库容问题也是我馆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2006年我馆业务处为了二期新馆如期开馆,从相关业务科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了二期业务规划小组,各成员负责本组各项具体业务。当时笔者作为规划小组的一员负责报纸的采、编、阅、加工及库房规划,在详细核算了一期及二期的库房面积后,以2005年的报纸入库量(含港台中文、外文报)作为基准量进行测算的结果是未来二期的库房只能容纳不足20年的馆藏。从表3可以看出,我馆现在收藏的报纸出版种类只占当年全国公开发行种类的60.93%,而每年收藏的中文报纸种类逐年增长,许多报纸的出版频率、版次也在增加。例如,有的报纸由在早期出版时1年装订1个合订册发展到目前1月即装订1个合订册,有的报纸在国家重要事件或报社成立若干周年纪念日时所出的专刊高达百版以上。笔者翻阅了报纸近几年的业务报表,2002年我馆中文报纸的入库量在2 000册左右,而2009年中文报纸的入库量已达5 500册,增加了1倍多,但是收藏品种并没有翻番。可见,在重视馆藏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应周全考虑与之相关的库容问题,务必做到预先规划、未雨绸缪。重新建立一个新馆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在现有的馆舍库容条件下,节约空间,精心布局,尽可能多地储存文献。
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全面收藏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中文报纸难度很大,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应将其作为一项长远目标循序渐进地实现。现阶段我们可制订计划,每年新增若干收藏品种,在保证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收藏范围。在具体操作上,宜先从曾经有馆藏但现已缺藏的报纸着手,重新与报社建立联系并采订报纸,尽量保证已有馆藏品种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然后再致力于收藏我馆一直缺藏的各级党委主办的报纸以及一些重要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所办的报纸,以报纸的重要性、影响力作为纳入我馆收藏范围先后顺序的依据,如此则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推进我馆报纸文献的馆藏建设,最终实现国内报纸全面收藏的长远目标。
[1]中国当代报纸[EB/OL]. [2010-08-15].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5%BD%93%E4%BB%A3%E6%8A%A5%E7%BA%B8.
[2]潘国彦.中国出版年鉴2002:第22卷[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2:836.
[3]柳 斌,于友先,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08:第28卷[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8:866.
[4]柳 斌,于友先,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09:第29卷[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9:857-8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8[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6]
[6]大二实习报告:对县级报纸的一点思考[EB/OL]. [2010-08-15].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6/1/55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