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诚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也成为了第四大媒体,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场所但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问题,网站在为了追求点击率、新闻的时效性的同时开始逐渐地忽略新闻的质量,同时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高度自由的发言权使得网络新闻的管理变得更具难度,把关人的缺失更进一步的加速了网络新闻低俗化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导向;低俗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03-02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如今,互联网与报刊、广播、电视并称四大主流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三大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低,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的增长的态势,同时在大量的网民选择了使用互联网浏览新闻。如何去规范网络新闻就成为了目前我们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中国网民人数在近几年内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利益颇多,但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网络新闻低俗化便是在我国网络新闻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在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中强调出新出奇,越是离奇古怪的越是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自身的商业利益,同时常常用煽情或者强烈的感官刺激来吸引观众。可以说网络新闻发展正在走向一个歧路,新闻不再是为受众服务,而更多的转向为利益服务。
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传播雅俗共赏的内容的责任。大众传媒在其传播内容之中,“俗”的部分相对较多些,这是为普罗大众能够接受以及他们的兴趣点的所在所考虑的,但是这个“俗”应该被理解和解释为“通俗”即我们所说的浅显易懂,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众的需求,但许多网络新闻工作者却把这个“俗”表现成了一种“低俗”,许多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开始专注于如何取悦、迎合部分网民的低级趣味,通过满足受众的人性需求、求异心里甚至窥视癖来引起网民的关注。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开始向低俗化发展。
一、目前网络新闻低俗化主要表现
(一)冷漠无情、错误导向
纵观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大量的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死人或者某些穷困人士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些报道中很少能够看到以往新闻中的那种同情心和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轻视,完全不顾及死者家属,甚至出现将死亡推向娱乐化。如腾讯网2010年2月19日社会万象版块连续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这两条新闻分别于04:08和04:09被刊登出来,其内容只是寥寥几句对事件的描述。网站刊登这样的新闻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二)无限的猎奇,宣传暴力
网站吸引网民进行点击的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猎奇,或是对暴力犯罪事件的宣传。新闻已经开始逐步的走向了奇闻或是“腥”闻方向在腾讯新闻网社会万象版块中不到12小时内发布的30条新闻中有关暴力犯罪报道的新闻5条,猎奇新闻7条。由此可以看出猎奇新闻和有关暴力的新闻已经占到了新闻总数的40%。有些网站更是在报道中对于血腥场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配以大图片已达到对手中最大化的感官刺激。这样的宣传不但无法良好的宣传法律知识,同时也对受众起着一定得负面效果。
(三)虚假炒作
网络造就了一大批风靡一时的明星,他们通过在各大网站发表奇怪言语或是作出一些自我炒作的行为,以此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而网络新闻编辑们则抓住这一点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中刊登有关这些网络明星的相关新闻以此提高点击率。如时下流行的凤姐,曾经流行的芙蓉姐姐等,网站对她们可谓关怀备至,只要与他们有关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网站上找到相应的新闻,更有甚者为其开辟专栏,设置博客等等,完全扫视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二、网络新闻低俗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成为散播色情的土壤
网络新闻低俗化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速和推动了网络色情的发展。这些低俗化的网络新闻虽不像色情电影或小说那样直接传播色情内容,但它却在暗处推动着网络色情的发展。如今点开各大网站很容易便在其中看到大量的“擦边球”形式的题目,而且这些题目往往都在网页明显之处,以此来吸引受众,同时网站还挂出大量极具挑逗性的图片或是在新闻中使用具有挑逗性的词语等,只要受众点开网站便能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这些具有挑逗性的内容。长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大量的网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浏览色情网站等等。可以说正是这些所谓的正规网站为色情网站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甚者在其网站之中声称要创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绿色的网络空间,但在其网站之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挑逗性图片和文字。如果再任其发展下去,网络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精神妓院。
(二)道德底线不断被降低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非像教育来的那样直接,媒介对受众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来为受众塑造一个新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甚至能够改变社会风气,影响到社会秩序。而目前网络新闻呈现一种低俗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一次次的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同时这种低俗化的发展也使得受众失去了原有的精神领袖,呈现出一种迷失的状态从而间接的出现了如贾君鹏事件、春哥、曾哥、凤姐等一系列的网络“教主”,但这些“教主”所能为受众传达的更多的是一些与传统相违背的信息和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中的那些“擦边球”新闻使得受众对性道德的标准开始产生了变化,从原有的保守走向极端的开放。社会道德底线随着网络新闻的低俗化开始一步步的的降低
(三)公信度降低
网络新闻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多采用“擦边球”式的、暴力的、猎奇的甚至出现虚构事实,编造一些所谓的男女间的暧昧关系等新闻。当受众分辨出其中真伪后便开始逐步的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使得媒体的公信度大大降低。根据央视2003 年在网上做的“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在10348 位投票者中,认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基本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占55.4%,基本没有承担的占30.6%,没有承担的占8.24%,只有5.65%的网民认为其己经承担了社会责任。这份问卷调查向我们展现出了,大部分网友认为中国网络媒体没有承担起其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网络媒体更多的是在出卖自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换取其自身所需要的经济利益,要想恢复受众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只有从改变网络新闻低速问题入手。
(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对于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问的讨论十分激烈,许多专家教授认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由于网络游戏和网络暴力色情等因素所影响的,但仅仅认为是这种原因造成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走向错误方向的话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目前网络新闻存在的低俗化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最核心问题。这些低俗化的网络新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交给了孩子们,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获得各方面的自我的满足。如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网站为其盈利目的将一些富二代秀富当做新闻来进行报道,取得了一定的点击率但却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富二代看到了自己秀富会被当做新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抛头露面的机会,于是更多的富二代开始了秀富,同时这些新闻也引起了部分家庭经济不太好的家庭的反感,引发了一些受众的仇富心理,从而将两拨人推向了对立面。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低俗化的网络新闻也给许多青少年定制了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传统的通过发奋读书、勤奋刻苦的锻炼最终走向成功成名的路线已被抛弃。多数青少年错误的认为,无论自己是否有才华、长相如何、家庭背景如何只要抛头露面,肯放下一切,便能很快的在网络上走红成为名人。可见网络新闻低俗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巨大。
三、解决之道
网络新闻呈现出如今的低俗化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把关人”的缺失以及部分身为“把关人”的网络新闻编辑们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想改变这一不良现状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
(一)提高网络编辑自身素质
传统媒体的编辑大多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在上岗前也多经过培训和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能够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但来自网站的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则不同,网络新闻媒体需要掌握更多的技术,在处理图片,文字,影音视频等方面要有较强的能力,但我国目前的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仍是主要针对传统的三大媒介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培养仍存在着不足。而网站方面所招收的网络新闻编辑大多数毕业于计算机系,并未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因而在“把关”时常常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应该设立相应的岗前培训,使得那些毕业于其他专业人才在走向网络新闻编辑时有一个良好的过度,同时调整传统的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使毕业生能够更快的适应网络这一新媒体。
(二)加强对网站的管理
在有关“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信源是在受到来自职业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信息,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为了追求海量,时效性,新颖性等方面逐步放弃了传统的标准。因而我们在对网络媒体监管时因借鉴传统媒介的成功经验,加强管理。
中国网络新闻才刚刚起步,出现低俗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是极其必要的。要让中国网络新闻走出今天的尴尬境地需要社会、媒介、受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我国网络新闻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孙国林.网络传播发展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 白玲.中国网络新闻法制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 赵瑞华.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