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立志上市的“给力元年”

2011-05-05 10:11胡鑫
今传媒 2011年4期
关键词:星报都市报安徽

主持人语:近年来,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惊人,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变得多样化,媒体业的竞争随之异常激烈。新媒体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作为传统的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传统媒体必须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将人力资源和技术相融合,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立锥之地。

《市场星报》的前身为《安徽市场报》,1992年7月3日正式创刊,1999年9月转型为都市报,2010年5月更名改版为《市场星报》。本期嘉宾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报社社长虞海宁,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该报扬长避短、不断改革的过程。面对众多的质疑,《市场星报》在改革过程中,主要从转变观念、转换人员身份,构建企业结构,形成高效率的企业组织框架。进一步地明确了办报宗旨,舆论导向更加鲜明,社会责任更加强烈,内容架构新锐主流,深度报道大幅增加,文风清新,品味时尚。在短时间内,《市场星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媒介为枢纽的综合性舞台,活跃在资本市场和大众媒介之中,在安徽报界实现了当年改版、当年扭亏为盈的奇迹。而报纸的发行也逆势飞扬,比上年增长36%。在2010年中国传媒大会上,市场星报社与《青年时报》、《云南信息报》一同获得201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的殊荣。虞社长的这番经验介绍,对市场现有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前沿访谈”栏目力求通过与传媒精英人物的对话和交流,解读传媒时间,探索传媒规律,推动传媒实践。纯粹、真实地反映传媒发展的经验、轨迹和方向。本栏目开办至今,得到了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在此,我们对大家的支持和厚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今后,本栏目会再接再厉,在本刊“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的宗旨下,为受众真正提供具有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的访谈,为传媒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份报纸立志上市的“给力元年”

——访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社社长虞海宁

胡鑫

(安徽出版集团,安徽 合肥 230063)

编者按: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平面媒体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2010年5月,《安徽市场报》正式更名为《市场星报》,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虞海宁担负报社的掌舵人。有着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经历的虞海宁,如何带领这支新闻团队从合肥都市报业竞争中有效突围?错失了最佳成长良机的《安徽市场报》,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赢得读者和市场的信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社社长虞海宁先生。

——本栏责任编辑王延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10年3月,地处中部的江淮大地,风和日丽,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其网站上,这样写道:“越冬作物进入春长春发阶段,冬小麦陆续分蘖拔节,淮河以南油菜中旬起将进入花期。”进入花期的,不仅仅是农业,还有那片沃土。国务院在2010年开年之际,便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意味着皖江城市的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即,一股改革与创新的劲风从北到南,在八百里的皖江上空来回激荡。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平静而繁华的城市背后,孕育着一个个希望……

恰在此时,一直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安徽出版集团作出了一个决定:集团副总裁虞海宁兼任安徽市场报社社长一职,担负这一“新老”传媒单位的掌舵人。说安徽市场报“老”,是因为她创刊于1992年,在合肥报业市场上俨然是位“老人”,说她“新”,因为她即于5月正式加入安徽出版集团这个大家庭,成为集团新晋的一员。

有着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经历的虞海宁,走马上任后,如何带领这支新闻团队从沉闷的合肥都市报业竞争中有效突围?错失了最佳成长良机的安徽市场报,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赢得读者和市场的信任?

革命就是斩断后路,死心塌地去谋发展

记者: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合肥本地的一家网络论坛上,有一个关于报社很火的帖子。主要反映的是网友签名质疑报社更名改版的,说报纸更名为《市场星报》后,安徽的元素将丢了,原有积淀的品牌也将一次性丢了,而其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这次更名改版被“定义”为失败之举,甚至有网友说,本身就不是一家强势媒体,经过更名改版这一折腾,不日将退出媒体行列……脱去原有官办媒体的嫁衣后,安徽出版集团为什么会对这个“新生儿”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制?

虞海宁:《市场星报》其前身为《安徽市场报》,1992年7月3日正式创刊,原为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机关报。1999年9月28日,《安徽市场报》转型为都市报,隶属安徽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到2009年底,安徽市场报社已处于办公环境恶劣、资金严重短缺、人心普遍涣散等困境,截至2010年1月,已流失采编、经营、发行等各类人才23人。资产负债和报社的当时现状表明,安徽市场报社必须走改制之路。

如果说,《安徽市场报》1999年由行业报改制为都市报算是一次重生,那么2010年5月更名改版为《市场星报》,更是一次革命。对于我们来说,革命就是要彻底地斩断后路,让其死心塌地去谋发展。改还要趁小去改,正如人们常说“船小好调头”一样!

而对于一个拥有市值过百亿的集团来说,年广告额仅有4000万元的报社只能算是一个“幼子”。加入大家庭后,集团给予报社良好的资金、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并用革命的方式,帮助其树立集团正统的“血脉”,传承血性而刚强的风骨,嫁接集团的优势,实现自我的茁壮成长。

《安徽市场报》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浪费和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接手报社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尽快忘却过去,从零起步,重头再来。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改,就怕改不了。经过慎重考虑后,我们向总署提交了更名申请,得到批复后,我们立马开始了更名改版工作。

记者:2010年5月10日,一个风行江淮18年的安徽市场报,正式退出报业江湖。而一份崭新的报业——《市场星报》出现在了安徽的各大报亭,一时“星报纸贵”,迅速占领合肥报业风头,用事实和成绩打破了外人的质疑。现在一年过去了,回头看看,有什么特别感悟?

虞海宁:社会的评价和判断总是多方面的,有赞扬的,也一定有批评的。对于《市场星报》来说,关键在于成长,在赞扬中收获信心,在批评中听取谏言。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对于都市报来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0年,《市场星报》开拓创新,在更名改版、人事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经营收入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55%,排除2009年亏损550万元的因素,实际利润234万元,在安徽报业界实现了当年改版、当年扭亏为盈的奇迹。而报纸的发行也逆势飞扬,比上年增长36%。在2010年中国传媒大会上,市场星报社与《青年时报》、《云南信息报》一同获得201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的殊荣。

事实证明了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而迅速的。回想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变”字意义深远。安徽出版集团接手后,着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人员身份,构建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报社自主开展企业经营。同时,从办报、经营理念上引领报纸求特、求新、求变,引导报社突出品牌运营,并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场星报通过“变”变得有底气、变得有力量、变得有活力、变得更有希望。

年轻就是拥有本钱,经验有时也是阻碍

记者:我们能感受的到,报社成功变身的背后是一种魄力和勇气,而有同城媒体更是形容《市场星报》是一个可怕的“搅局者”,不安于现状的市场星报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被动地位,占据市场主动,从而实现自身跨越式递进发展的呢?

虞海宁:地处内地合肥的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报的发展速度还很慢,彼此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没有特别弱的,也没有特别强势的有着领导力品牌的都市报。我形容合肥市场上的都市报,是一种“强者不强、弱者不弱”的形态,多年来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媒体自身的内部血液循环不积极,体量不大,造血不足。除了《市场星报》外,其他四家都市报被两大报业集团所平分占据。作为安徽出版集团目前涉足报业的唯一代表——《市场星报》天生的定位就是“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谋发展,差异中寻出路,市场中要效益”。

一是全面转变观念。市场星报社自划入安徽出版集团后,就不再是一家传统的传媒机构了,而是一个承载传媒责任的市场化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必须依靠自我、依靠品牌、依靠市场去竞争、去拼搏。其实,要将报社改制为企业,必须在思想上首先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制转企的成功与否,就在是否真正转变了观念。观念不转,就无法进行实质上的改制。

二是转换人员身份。报社与安徽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脱钩后,首先对人员身份进行了清理整顿,想保留事业编制和身份的,一律回原单位,不愿保留编制和身份的,可以留下来。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安徽出版集团以聘用方式配备了报社领导班子,报社中层干部面向社会全部竞争上岗后,紧接着,又逐层聘用了员工。现在,整个市场星报社246名员工全部为聘用,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按企业办法,参加了各项社会保险,没有一人有事业单位或其他编制。

三是构建企业结构。在集团资金支持下,首先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2000万元。其次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了报社内部组织。三是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依托主业,整合资源,注册成立了三个全资子公司。与此同时,报社还根据发展的阶段目标确定了相应的机构和人数,形成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组织框架。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办报宗旨,舆论导向更加鲜明,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内容架构新锐主流,深度报道大幅增加,文风清新,报纸时尚,品位更高。并按照安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了报社阶段性发展战略、中期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战略。可以说,现在摆在星报人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是一个以媒介为枢纽的综合性舞台,谁有舞技,谁就有展示的空间。

记者:在《市场星报》的发展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敢于探索,更准确地说是敢于摸索。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同城对手,在活动策划、新闻比稿、渠道发行中,每每敢于率先出手,并多次尝到了“甜头”,如何理解这种探索行为呢?

虞海宁:社会上常说“谁有资源,谁能发展”,在市场星报社内部加了一句“谁发展,是谁资源”。这就告诉我们,发展不是靠要而是靠试,资源不是靠等而是靠争。在探索的路上,我们愿意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因为年轻就是拥有本钱,有人会认为他们没有经验,但时常会证明经验之外还有捷径,经验有时也是阻碍,所以我们鼓励去尝试、探索。目前,在安徽的都市报中,《市场星报》有着最年轻的副总编,有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群,有最有潜力的年轻记者。最年轻的副总编是集团全球招聘而来的,有过发达城市大型都市报的操盘经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群是指我们有着一批80后组成的主任队伍,他们分别是财经部、专刊部、摄影部、社会新闻部等部门的一把手主任,他们没有多少经验,但他们愿意去学,愿意去钻,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思想开放,是报社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说我们有最有潜力的年轻记者,说的是我们给新加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们充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摔爬滚打,磨练他们意志,开拓他们的眼界,放开手脚去学、去拼、去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刚刚加入报社不足五个月的财经部记者,采写的稿件《带不走的故宫安徽造》便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宣传稿件一等奖。而在2010年,《市场星报》被省委宣传部专题阅评表扬5次,阅评点名表扬23次。记者、编辑获省级以上奖励31人次,其他奖励19人次。报社获省级以上奖励5次,获奖级别、人次为报社历年来最高。

不走常路只为领路,跳出圈子只为做大

记者:在《市场星报》更名改版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集团现在正在打造“全媒体产业链”,《市场星报》不仅是出版产业的延伸,还将是集团数字化营销的“秘密武器”,并立下了一个目标,将倾入巨资支持把《市场星报》打造成第一份成功上市的安徽报纸。目前,《市场星报》有这方面的规划吗?又将如何实现“上市”的宏大目标呢?

虞海宁:当我们提出要将《市场星报》打造成安徽上市第一报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觉得这比登天还难,但我们没有放弃或动摇过这个目标。我们深知“敢想才能有为,敢干才能干成”。

去年,集团给予了《市场星报》2000万的现金注资,今年还将有所投入。为了进一步提升报纸整体印刷水平,年初集团特意投资2000多万元,为报社购买了一台目前国内顶级水准的印刷设备,下个月即将投入生产。而集团旗下的出版社、五星级酒店、房地产开发公司、医药集团、旅行社等兄弟单位也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市场星报》做大做强。我们今年的目标额力争突破一个亿的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上市的目标。

我们立足报业,并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多途径开发经营,实现综合性发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分别组建了以商业销售为主业的商贸公司;以房产代理销售为主业的房产营销公司;以户外传媒和新媒体增值服务为主业的科技传媒公司。三家公司均为报社全资子公司,实行“一刀切”,完全从传统的报纸广告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经营核算,自负盈亏,纯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目前,三家公司初步效益已经显现,今年的营业额能突破2000万元。而随着人员的加强,管理模式的成熟,经营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公司效益也将进一步增多。我们最终希望早日摆脱传统的模式——依靠报纸广告收益来填补发行和日常运营的成本,而这也正是以往报社做不大做不强的根本所在,因为效益低,难有充裕资金支持开展其他经营性工作。

在都市报的行业里,我们还是一个新兵,但我们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将军——不走常路,只为更好地领军;跳出媒体的圈子,只为更好地反哺媒体的主业,使其做大做强。现在,对于《市场星报》来说,眼下重要的不是赢利千万,而是要牢牢掌握媒体竞争洗牌的主动。所谓洗牌,就是一部分要被洗掉,一部分被推上品牌。所有的媒体都希望被推上品牌的宝座,但大多的媒体最终会被洗掉。《市场星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北上联姻强势品牌,南下寻找战略合作突破口等等,这些答案和谜底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揭开面纱。

可以预见,在迈向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的航母中,市场星报的星字招牌,必将跳动在股市板块中,活跃于资本市场与大众媒介之中。

在《市场星报》改版一个月之际,安徽省委宣传部便专题为其印发了一期《新闻阅评》,阅评指出:“市场星报已发生战略性转折,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破茧成蝶”。历经过两次涅槃重生后的《市场星报》,主动剔除了地域性标志,而“改姓”市场,强化星字招牌,在报业大战中异军突起,另辟蹊径,不失大家风范。其主管、主办单位为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大型文化企业,也是全国率先以出版业务整体上市的出版公司。有集团之先例,《市场星报》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星报都市报安徽
《星报》 中国中年游客拉动春节出境消费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都市报读者调查与发展对策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
应接不暇
2009版芭比娃娃
最后的消遣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