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书军 崔鑫
鲲鹏展翅入云霄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临矿集团的科学发展之路
文/张书军 崔鑫
近日,在临沂矿业集团公司年度总结表彰会上,传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0年末与“十一五”初指标相比,煤炭产量增加246万吨,增长了43%,年均增长7%;销售收入增加45亿元,增长了141%,年均增长19%;利润增加14亿元,增长了467%,年均增长41%;资产总额增加73亿元,增长了173%,年均增长22%……
“十一五”,临矿集团交出了一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靓丽答卷。
是什么让临矿的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并在短时间里一跃成为行业翘楚?临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义文认为,那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工作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而蕴涵其中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则是临矿集团跳跃发展、跨越攀升的秘笈。
作为有着40多年历史的煤炭老企业临沂矿务局(临矿集团前身),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职工思想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举步维艰。2000年,全局煤炭产量只有74万吨,销售收入3.6亿元,亏损2665万元;全局22个单位中有16个亏损,亏损面达到72.73%。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省内兄弟局。
“扭亏先扭人,扭人先扭心”。2001年2月28日,李义文走马上任临沂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李义文走遍了全局22个单位,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面对全局上下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熬”的心态,针对干部职工中笼罩的畏难发愁、精神不振、不思进取的情绪,2001年3月14日,临矿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局形势报告会。李义文从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形势,讲到国企改革的现状,从临沂矿务局面临的严峻挑战讲到企业下一步的出路。他高声提出:“解困先解观念困,脱贫先脱思路贫”,号召全局上下要唱响《国歌》《国际歌》和《好汉歌》,“宁可拼死冲出一条生路,也不能苦熬等来四面楚歌”。李义文的讲话深深地震动了在场的每一名职工,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趁热打铁。李义文立即在全局开展了“三个大讲”“四个不怕”宣传教育活动。“大讲国家靠什么繁荣和富强,企业靠什么生存和发展,个人靠什么谋生和富裕”“不怕公有私有,就怕什么都没有;不怕是草是苗,就怕市场不需要。只有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才能使企业重获生机。
李义文的讲话通过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教育运动传遍了全局上上下下,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在冲破了“等、靠、要、熬”的思想藩篱后,临矿人逐步树立了“敢”字优先的风气,“敢创、敢干、敢试”之风蔚然。以反骄破满、干事创业为主题的“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如火如荼;“二次创业,打造临矿百年基业”活动方兴未艾。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一个个扎实有效的活动有力地解决了干部职工中存在的保守思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集团公司改革改制、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临沂矿务局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制定了全局“三步走”的整体改制方案。
2002年10月1日,注册资本8000万元、国有股占50%的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作。标志着临沂矿务局整体改制第一步的完成。
随着东部矿区煤炭储量的急剧减少,临矿集团领导未雨绸缪,抢抓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拿下了内蒙古煤田的榆树井、新上海1#和2#的“矿权”。同时,省内的军城矿井和会保岭铁矿也纳入了临矿集团的开发版图。至此,临矿集团人均资源占有率跃居全国同行业的前茅。
进入新世纪,在煤炭行业大整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临矿人敏锐地抓住国家对衰老矿井实行关闭破产的优惠政策,稳步实施关闭破产、主辅分离的改革。“十五”期间,成功对11个单位进行了政策性关闭破产、8个单位实行主辅分离,又对3个煤机厂、13个公司实体进行了重组,共向地方移交17所学校和医院、2个社区管理机构,将所有单位的食堂、绿化、环卫、治安等后勤服务职能全部推向了社会。通过实行破产重组改革,使企业甩掉了沉重包袱,轻装上阵,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为二次创业、打造临矿百年基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2006年8月5日,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了,临矿完成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重大转变,临矿集团犹如老树新枝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家拥有矿业、煤机、玻纤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巍然屹立在蒙山沂水间。
2006年12月27日,山东省国资委召开临沂矿业集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会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5月,省国资委向临沂矿业集团公司派驻监事会,初步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新机制,使临矿在决策上做到了更加慎重、更加科学,有效规避了投资和发展风险,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走在了省管企业的前列,成为省管企业首批完善公司治理的3个试点单位之一。
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临矿先后三次对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最终确定了具有临矿特色的“先优后增再大,先强后富再美”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打造创新型低碳化百年临矿”的愿景,以清晰、明确、科学、务实的发展战略和共同愿景,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使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在战略实施上,临矿集团恪守“专、好、实”的原则,把“宁专勿乱、宁好勿多、宁实勿虚”作为信条一以贯之。这五年来,累计投入4.22亿元进行技改,年新增产能200多万吨;投入2.23亿元加大原煤洗选投入,年新增洗选能力360万吨;投资3.2亿元上新装备,综采机械化、综掘机械化程度分别由52%、8.5%提高到85.3%、68.2%。目前,已建成了2个省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共完成科技项目200余项,3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3种洗选产品首次出口到印度、刚果(金)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建成了山东省第一个“数字矿山”示范项目。由煤机集团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累计申报专利32项,赢得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在洗选煤行业中的标准话语权。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合作成立的上海庙矿业公司,地处刚刚被批准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前景十分广阔。正在探讨与国电公司、山东鲁能进行煤电一体化合作,共同开发上海庙煤电、煤化两个转化项目。煤机集团已与国内外两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快速扩张的新路子。
经过“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的发展,当年那个曾经连续28年亏损、濒临破产绝境的“特困户”,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过百亿、利润17亿元、社会知名度大幅提升的行业佼佼者。这些成绩的背后,企业文化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
随着企业和员工的“一夜暴富”,“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在部分职工中滋生蔓延,部分职工的创业激情不足。面对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期,过去的企业文化已很难适应公司的发展形势,亟需对企业文化进行相应的定位和提升。
临矿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一场被列为“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文化重塑提升工程在临矿上下全面铺开。
首先,聘请了企业文化专业咨询公司对临矿企业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征集,共向高、中、基层各个管理层级发放回收问卷10622份。随后,认真分析和梳理临矿优秀的文化基因、个性特征、价值导向等文化要素,形成了《企业文化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沟通和探讨,最终提炼形成了“实·新”文化体系,编撰形成了《临矿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同时,规范了视觉识别系统,编制完成了VI手册,在全集团全面推行临矿集团视觉和标识系统。临矿“实·新”文化体系对企业使命、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等进行了重新提炼和升华,统一了职工的思想,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了使“实·新”文化深入人心,临矿集团不断加大企业文化体系的宣贯力度,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文化培训,举办了6期由集团公司领导和企业文化骨干共计8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促进理念、行为系统入眼、入脑、入心、入手。为了使企业文化之树长青,集团接着又下发了《关于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实施意见》。各单位紧紧围绕“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这一主题,通过开展“临矿人行为规范”大讨论活动、编撰企业文化故事集和语录库等一系列企业文化 “生根”活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实·新”文化已逐步成为临矿集团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在临矿集团“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矿业产量突破30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税突破50亿元,资产总额突破300亿元,职工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
沐浴着科学发展春风的临矿人,必将在转型和跨越发展的蓝天下展翅翱翔!一个更富更美的新临矿必将傲然挺立于齐鲁大地、闪耀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
(作者单位:临沂矿业集团)
(责任编辑:林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