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之路

2011-05-03 01:27
民生周刊 2011年30期
关键词:任教生源师范生

□ 本刊记者 周 旭

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之路

□ 本刊记者 周 旭

在北京参加首届师范生毕业典礼后,六所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合影。

2011年6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温家宝总理走上讲台,为首届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致毕业祝辞。

从2007年到2010年,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共招录4.6万名免费师范生。其中,重点线上考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4倍以上。各校录取免费师范生的平均成绩均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中西部生源占90%,农村生源占60%。

这些学生就是首届免费教育师范生,一批被解读为捧着“铁饭碗”的幸运儿。然而,他们就业的压力并未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包分配”的政策而减少,反而由于支教条件和编制要求,他们的择业路似乎更加坎坷。

四年苦读,当免费教育师范生在双选会上四处奔波、屡屡碰壁时,他们意识到,自己与普通大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同样需要凭借努力来争取就业机会。如果一定要找出不同,也不应把焦点放在“免费”二字上,而在于自己的选择和由此带来的责任。

薄弱的中西部教育

2007年,包红雁从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家境并不富裕的她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这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包红雁填报了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

选择师范专业时,包红雁就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那里离家近,方便我照顾妈妈;另外,内蒙古的教育资源相对很有限,我懂三种语言,在那里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即将毕业的那段日子里,清晨,包红雁会在花园里朗读英语,黄昏时,她也习惯在校园里散步,看着路边树下不知名的小花,听着校园广播播放的歌曲。虽然选择离开还有许多不舍,但她希望自己的选择能让更多内蒙古的孩子走进这样的学校,享受这样的教育。

在河北省平山县,小学英语老师小范也是从2007年开始了她的“一年级”。但因为学历和教学水平,专科毕业的小范今年没能和带了四年的学生共同升入五年级。“留级”让小范意识到,虽然和身边大多数同事能力相当,但以自己现有的水平是无法教好班上60多个学生的。

从2007年暑假起,小范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但学生们的成绩始终让她饱受打击。发音、语法、句型……她自己还有许多疑问,又怎能给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呢?

“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温总理这样讲道。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师范生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最急需人才的农村中小学任教。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给西部培养教育人才,也为了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2007年起,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教育师范生。由中央财政负责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学生与学校、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签订三方协议,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未能通过双选签约的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安排能够解决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协议还规定,免费教育师范生需在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教育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

培养未来的教育家

“上学免费”、“毕业带编制包分配”是许多人对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印象,就连许多免费教育师范生最初也有这样的想法,“毕业后就有铁饭碗,学不学都一样了”。然而,大一大二两年高达50%的挂科率让这些刚进校门的学生吃尽了苦头,也让申秀民,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的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通过交流,申秀民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政策,知道就业竞争的压力,更通过自己的经历让这些未来的教师明白,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容不得现在有一丝懈怠。

“600万,只为培养我们未来的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表达了学校的愿望。

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共投入600万,主攻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针对免费教育师范生开设了特别的心理课程,邀请“山区人民的好教师”马宪华、首都巾帼十杰刘彭芝、首都十大教育人物纪连海等名师先后与免费教育师范生面对面交流;暑期支教活动,让学生收获经验的同时更学会了感恩,也坚定了他们投身西部教育事业的信念;投资200万建成的远程互动平台,让北师大与实践基地学校“点对点”视频交互……

数字化微格教室,免费的教学设备,海外学习计划……免费教育师范生得到了更多关注,也练就了一身本领。

就业路上的迷茫

2010年底,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工作拉开帷幕。就业市场上,竞争同样激烈。而入学之初签订的协议和地方保证编制的要求,让许多用人单位对免费教育师范生敬而远之。

关于首届免费教育师范生毕业的政策也尚不明朗。直到今年年初,许多省市关于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的具体政策迟迟未能公布,使得部分毕业生对未来充满疑虑。《人民日报》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参与调查的181位2007级免费教育师范生中,57.5%的人认为就业前景“难”,34.9%的受调查者曾想过违约。

事实上,北上广或者省会城市才是更多毕业生最想去的地方。在“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的政策宣传下,有超过60%的受调查者希望留在大城市。而华东师范大学对本校首届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也显示,只有17.9%的学生表示“比较愿意”回家乡农村任教。

到农村去,虽然有编制,但收入和个人发展受限;到大城市或者城镇,用人单位要考虑两年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服务;想跨省就业,还要两地教育部门的批准;生源较多的省份连本省生源都难以保证有岗有编制,更不要说把岗位、编制和工资让给外省生源;食品工艺、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生缺少专业对口的岗位,在中西部中小学英雄无用武之地;不适合做老师的毕业生因为100%就业的要求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工作;有些更为偏僻的地方甚至不太清楚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不敢接收。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席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并为毕业生颁发证书。对这届师范生而言,从总理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一纸证书,更是托付与责任。

为让毕业生顺利就业,北师大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披挂上阵,到生源省份去,到各地方教育部门去,推动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制作推介手册,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生发放就业补助,举办多场政策解读与专场讲座,举办专场招聘会。陕西师大、华中师大和西南大学等学校专门制作了就业政策专题网页,汇总所有信息。

经过学生、学校和地方的努力,截至今年5月底,10597名首届毕业生已有10488人签约,签约率99%。其中,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占签约人数的91%。

首届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路上的曲折也引发了学者的思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计划培养与市场选择的直接冲突。免费师范生无论有什么样的意愿和能力都要从教,并不公平,应该对愿意去农村任教的学生实行公开招聘,继而免除其求学期间的学费;同时,增加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真正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人才。

责任和使命

“免费教育师范生,你后悔吗?”“十年青春在基层值得吗?” 有人这样问道。“有时候会有一点遗憾。不过不后悔,路看你怎么走,同一条路不同的人会走出不同的精彩。”陕西省宝鸡市的樱子这样认为。

“在我看来,免费教育师范生就是国家想培养一大批在中西部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而成为优秀的教育家,缩小教育不公平现象。”这个22岁的女孩对国家教育政策如此解读。

现在,樱子已经通过双选会签约了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教育局,具体在哪所学校任教还要等待教育部门的安排。现在樱子每天在家看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的书籍,研读化学教学新理念,有时候也看一些优质课堂的视频。“干一行、爱一行,我天生就喜欢当老师。”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川妹子袁小琴也已经签约家乡的一所高中,2010年在广西全州的支教、调研,让她感受颇深:一间教室里,6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就自习。孩子们“我要当司机,开车出山”、“我要读大学”的愿望让袁小琴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希望我能帮助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实现大学梦”是现在袁小琴对自己的要求。

在毕业之际,袁小琴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数学系、生科院、中文系、教科院等院系的10名07级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自发在网上成立“首届免费师范生教研互助社区”。除了交流经验、相互鼓励外,袁小琴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为更多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筹集物资、聚集支教的师资力量。

一位2007级毕业生在帖子中这样写道:“免费教育师范生就是号召大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我感受到了强烈的使命感,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我们要担当起责任来。”

□ 编辑刘文婷□ 美编王 迪

猜你喜欢
任教生源师范生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山西省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入校任教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补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
华盖建筑(上):从共同“任教”到“创建”、“执业”的初期阶段(1928—1933)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