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建筑(上):从共同“任教”到“创建”、“执业”的初期阶段(1928—1933)

2014-04-25 11:26黄元炤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华盖任教梁思成

(文 / 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前后期同学、同事、合伙

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由赵深、陈植与童寯于1933年刊报公告成立,3人皆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前后期的同学。

早年,赵深是陈植、童寯在“(北京)清华学校”的学长,出国留学后,赵深又是陈植、童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长,他又早于陈植、童寯回国发展(1927年),先在其他事务所任职。1931年,赵深自办“(上海)赵深建筑师事务所”,不久后,与陈植合办“(上海)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1933年,赵深与陈植、童寯共同创办“(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

笔者已在《世界建筑导报》第152期“建筑史话”专栏撰文介绍过赵深,本期,将不再重复阐述,而是将视点关注到“华盖建筑”另两位合伙人——陈植与童寯。

“华盖建筑”合伙人——陈植

陈植,字直生,籍贯浙江杭州,1902年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书香门第,家人颇多建树。

出生于名门世家、书香门第、幼承家学

陈植的祖父陈豪(1839—1910,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早年,陈豪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优贡生,之后当知县,后来辞官回老家侍奉养母,并以“书画”自娱,其书法习于苏东坡,兼画山水与花卉,尤其擅画梅,曾倡立“辅文社”,选才隽者亲教之。

陈豪有3个儿子,光第、汉第和敬第,大儿子陈光第早逝。二儿子陈汉第(1874—1949,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是陈植的父亲,甲午战争后,鼓吹兴办新学,于1897年创办“(杭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后曾赴日本留学,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士关系密切,走上从政之路。三儿子陈敬第(1876—1966,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是陈植的叔父,长期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1927年)等。陈敬第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的职务,与日后“华盖建筑”项目的获得,息息相关。

陈植的母亲是陆召南,在他出生不久后离世,因父亲陈汉第忙于政务,便由奶妈抚养陈植长大,陈植也随父亲职务关系从江南北上,来到京城定居,住在京城东南“礼士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在那里上学读书。

儿时,陈植常去叔父陈敬第家,与堂兄妹(陈敬第育有3男2女)玩在一起,无忧无虑,很是欢乐,叔父家成了陈植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之后,陈汉第因政务繁忙,便委托弟弟陈敬第代为照顾陈植,将陈植寄宿在陈敬第家。

陈敬第非常注重儿女的家庭教育,施行严格的管教,孩子们也多认真学习,陈植身在其中,培养出好学的精神,同时,陈敬第也刻意栽培子女们对于文化素养的熏陶。

留美预备学校、陈梁两家的交谊、遇知己

1915年,陈植学习优秀,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就读,此时,陈植未来的合作伙伴赵深是中等科4年级,成为陈植的学长,他并以德育成绩获得“清华学校”铜墨盒奖

“(北京)清华学校”分中等科(4年学制)和高等科(4年学制)两部分,是8年留美预备学校,几乎采全英语的学习环境,在课程设置上,设有英文、数学、地理、作文、公民、历史、国文、修身、地理、历史、伦理学等课程,高等科毕业后可直接入美国高校的二、三年级就读,陈植在“清华”从中等科读到高等科,共8年时间(1915—1923)。

在读期间,陈植遇到了梁思成。由于陈植的父亲陈汉第、叔父陈敬第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早年即熟识,两家人结有深厚之交谊,所以,陈植与梁思成一同入学(1915年),便一见如故(家族与长辈们的来往),两人年龄相当(陈植1902年生,梁思成1901年生),同班级又同寝室,且意气相投(两人从小皆接受国学、诗词、古文的“家学”——由陈叔通与梁启超辅导),逐渐成为知己。

管乐队吹奏员、聆听“国学”的熏陶

约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在北京学校中首屈一指,从小就酷爱音乐的陈植与梁思成都参加。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指挥,梁思成吹法国号(圆号),称第一小号手,亦吹短笛,并任队长(1919年),陈植任吹奏员。此时,陈植的学长、未来的合作伙伴(“华盖建筑”)、就读高等科的赵深因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清华”选为赴美留学的学生之一,但因病获学校准予推迟留学,并在家休养1年,于1920年入(美国)宾系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

梁思成入学前(1914年),他父亲梁启超曾至“清华”演讲,此后与“清华”结下渊源。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以国学、史学研究成绩最著,1922年,梁启超开始在“清华”兼课,讲授《国学源流》、《儒家哲学》、《前清一代学术》等课程,就读高等科的陈植常去听他讲课,感受“国学”的熏陶与魅力,而大师的学识渊博与扎实研究也让陈植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陈植未来教学上的同事(“东北大”)、合作伙伴(“华盖建筑”)童寯考取“清华”,于1921年秋入高等科就读,成为陈植的学弟,陈植与梁思成都高他两班。

为选读“专业”而苦恼、经友建议与鼓励赴美就读

1923年,陈植即将接受完“清华”严格教育后,考取了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的名额,即将赴美深造,但正苦恼于选择何种专业。

在陈植之前,经由庚款赴美攻读“建筑”或“土木”专业的“清华”留学生有庄俊、罗邦杰、吕彦直、薛次莘、林澍民、张光圻、裘樊钧、谭真、董修甲、朱彬、赵深、庄秉权、董大酉、杨廷宝。其中,朱彬、赵深与杨廷宝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且在20世纪1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连续获得“巴黎大奖”,从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独揽“巴黎大奖”的25%,已位居全美最好建筑高校之一,声名远播,可以相信,此项信息会传回国内,让正选择专业及决定攻读“建筑”专业的学生所知。陈植经由梁思成的建议与鼓励后,决定与梁一同前往费城就学,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但,好景不常,世事难料,陈植与梁思成在“清华”的最后一年,1923年5月某天,梁思成被轿车撞倒,手术治疗,必须推迟1年赴美留学,在家好好养伤,陈植只能单独负笈求学,此时,在“宾大”就读、临毕业之际(1923年)的赵深又再度成为陈植的学长。

在美生活、结识朋友、相约出行、参加聚会

陈植从一年级读起,同届的中国留学生有卢树森、李扬安(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美国纽约)、黄耀伟(祖籍广东开平,出生于墨西哥)。梁思成于1924年入学,从二年级读起, 与陈植又成为了同学,经梁思成介绍,陈植结识了林徽因,因志趣相投,便成为了好朋友,陈植与梁思成、林徽因便经常在一起,一面学习,一面生活,一同去郊外散步,参观战场、猎场与公园,一同逛逛市集、店铺,采买零食与水果,一同看看展览、听歌剧,及出席中国留学生的聚会,陈植也因此结识了他未来的夫人董鹭汀,两人都热爱音乐,最终走在一起,相伴一生。

学院派(Beaux-Arts)教育

陈植与梁思成的建筑设计导师都是哈瑞·斯敦凡尔特。

哈瑞·斯敦凡尔特(Harry Sternfeld,1888—1976,美国建筑师、教育家),出生在美国费城,中央高中毕业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接受“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教育风格训练,学校放假时,曾到亨利·霍恩博斯特尔(Henry Hornbostel)和琼斯(Jones)的工作室实习,参与设计竞赛并获奖(Beaux风格的设计)。于1914年获美术设计学会(Beaux-Arts Institute of Design)举办的“巴黎大奖”,之后赴欧洲在“巴黎美术学院”进修1年,1923年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哈瑞·斯敦凡尔特教导陈植时,非常年轻,才30多岁,陈植在他的指导下接受由欧洲导入美国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Beaux-Arts)教育体系的训练,以兼顾“艺术”和“技术”的建筑学教学。

参加设计竞赛、获奖、教育的痕迹

陈植在“宾大”本科4年级时(1926年),曾参加“柯浦纪念设计竞赛”(Walter Cope Memorial Prize Competation),获一等奖,梁思成也参加,获名誉奖,陈植的竞赛作品被刊登在《费城时报》上作报道,很是光荣。陈植的竞赛作品充分地反映了他所受的“建筑学”教育(Beaux-Arts)的结果,在改造过程中,他赋予市政厅一个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新立面,并与市政厅原立面转轴、脱离,成为城市道路转角处的标的物,“西方古典”的拱卷门与柱式,加上置中的讲台与两侧台阶,构成了一处庄重、典雅的转角空间,渲染图的终极表现,更让学院派(Beaux-Arts)教育后的痕迹,如实体现。

继续攻读研究生、强调创新、拒绝模仿

童寯赴美前曾写信给杨廷宝,询问关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情况和入学须知,之后,于1925年9月入学,与梁思成、陈植成为了同学,并与梁思成同住一间寝室。之后,陈植、梁思成与童寯继续攻读研究生。

陈植读研时,导师是乔治·霍华德·毕克莱(George Howard Bickley),毕克莱也是童寯本科时的设计导师。

乔治·霍华德·毕克莱(George Howard Bickley,1880—1938,曾在法国深造,美国建筑师、教育家)。出生在费城,在新泽西州念高中,1899年毕业,随后到费城的高校学建筑。本科时,毕克莱即展现优异的设计能力,曾在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毕业那年(1903年)参加全美建筑系大学生设计竞赛,获亚瑟·斯佩德·布鲁克纪念奖(Arthur Spayd Brooke Memorial Prize),之后,他前往巴黎,进入到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 Arts)。在巴黎期间,他在雷敦工作室(Atelier Redon)实习,1907年从巴黎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回到美国。回国后,他在霍勒斯公司(Horace Trumbauer)任设计师(1907—1910)。1911,他与大学同学克拉伦斯(Clarence DeArmond)合伙创办克拉伦斯与毕克莱设计公司(DeArmond, Ashmead & Bickley)。1910年,毕克莱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讲师,1914年为助理教授,1922年为教授,1930年任美术学院副院长。

乔治·霍华德·毕克莱受过学院派(Beaux-Arts)的教育,但他并不独钟于此教学方法,反而相对地开放,鼓励创新。陈植在他指导下,敢于在设计上强调创新,并拒绝模仿,深得毕克莱的赞赏。

陈植的挚友梁思成于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攻读建筑及美术史,此时,陈植留校在研究生院深造,陈植与梁思成两人就各奔前程,之后梁思成游历欧洲,于1928年回国与林徽因共同创办“(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

在美实习、放弃考察、回国任教、成立事务所

陈植于1928年毕业,在伊莱·雅克·康(Ely Jacques Kahn)建筑师事务所实习1年多,积累实践经验,作为以后执业上的铺垫。1929年夏,陈植受挚友梁思成、林徽因邀请,放弃考察欧洲建筑的计划,回国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隔年(1930年),童寯也被聘为教授,与陈植成了教学上的同事。

而陈植与梁思成两人,也从多年的“同学”变成了“同事”,不只这样,梁思成、林徽因也与陈植、张润田合作成立“(沈阳)梁林陈张建筑师事务所”,童寯与蔡方荫加入后,改为“(沈阳)梁林陈童蔡营造事务所”,为了加强联系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华盖建筑”合伙人——童寯

童寯,字伯潜,籍贯辽宁奉天(今辽宁沈阳)。

女真族与满族的后代、祖先属“八旗”的正蓝旗、姓“钮钴禄氏”

童寯是满族的后代,而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清王朝的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是明初建州左卫都督、女真酋长帖木儿的后裔)于1583年至1619年中,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1616年(明万历44年),努尔哈赤攻占大部分女真部落,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定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1618年(明万历46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后金都城,今辽宁沈阳市)“告天”誓师,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及宣读“七大恨”,与明朝交恶,起兵反明。明朝于1619年(明万历47年)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最终,努尔哈赤大败明朝,使明朝失去辽东地区,童寯的祖先原属“八旗”的正蓝旗,姓“钮钴禄氏”(钮祜禄·XXX),就曾随努尔哈赤多年征战于辽东半岛。

出生沈阳东台子村、“钮钴禄氏”汉译为“狼”、演变为“郎”、祖父即姓“郎”

之后,努尔哈赤又夺取辽西,于1625年迁都沈阳,而童寯祖先“钮钴禄”家族就在沈阳东郊的东台子村定居,之后,童寯便出生于此(1900年)。

“钮钴禄氏”是满族8大姓氏(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之一,世居东北一带,原是满语的地名,以地为氏,称“钮钴禄氏”,是建州女真氏族,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3次迁徒(向东南),终居长白山者尤着,后散居于英额一带。在金代,“钮钴禄氏”原称“女奚烈氏”,宗族人数多,较为庞大,明初演变为“钮祜禄氏”,汉译为“狼”(满语是niohe),清朝时,演变为“郎”(汉字性),便冠用此姓氏(“郎”),童寯的祖父即姓“郎”,名为郎德祥,一生务农。

读书人之子、成长于动荡与混乱的时代、随家人迁往奉天城浩然里

郎德祥有1子,名为恩格,字荫普,务农的郎德祥刻意培养恩格成为一名读书人,读四书五经,恩格勤奋向学,并考中秀才,还开办私塾,之后任“劝学所”(各厅、州、县全境学务之总汇)所长。

恩格育有3子,童寯、童荫与童村。童寯1900年生,为长子,童荫为次子,童村是最小的(1906年)。童寯出生那年(1900年),祖父早已去世,父亲恩格一面办学,一面照顾着年迈的老母亲。当时,正是满清末年最为动乱之时期,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而早已觊觎东北(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很久的俄国趁机入侵,原本满族大本营、清朝起源地的东北从此进入到动荡与混乱,而俄军占领奉天后,东北三省各战略要地均为俄军所控制与独霸,之后,俄国更将东北当成自己的领土。

而原本想从《马关条约》中获得辽东半岛统治权的日本,因“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但也进一步激化与俄国的利害冲突,日后,加紧对俄战争的准备。就在童寯出生后的第4年(1903年),祖母病逝了,及“日俄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恩格带着家人迁往奉天城内的浩然里(今沈阳青年大街浩然中巷附近),那里有一位喀姓地主,他给了恩格一份家庭教师工作,并让他们一家住进宅院里,恩格在此对孩子实行严格的“家规”。不久,“日俄战争”就爆发了。

启蒙教育、入学已偏晚、“重养不重教”、“手技”训练

1908年,童寯被父亲恩格送进以辅助家庭教育为主的“奉天省蒙养院”(清朝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作为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进行启蒙教育(学前教育),那时他已8岁,所以入学已偏晚(蒙养院入学年龄为3—7岁)。

“奉天省蒙养院”于1907年创建,是奉天省城第一所以仿效日本的学龄前儿童的专门机构,取“蒙养”二字即所谓“蒙以养正”之意,意指重视人一生的正本慎始,“重养不重教”,属“开发式”的培养,而蒙养院保教项目有谈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游戏。手技是指通过配插“恩物”(纸织、纸折、缝取、画方等)使幼儿掌握轻重、大小、长短,并发展其思维,而童寯在“每天授课不超过4小时”(半天)的启蒙培养中,学习了纸剪、板排、箸排,及用木方按图堆积屋宇坊、舟车、桥梁之形等“手技”训练。那时,在一天中,童寯半天在“蒙养院”,其余时间仍在家里,接受父亲恩格的管教与家学,度过童年时光。

背诵古文、学习四书五经、积垫古典文学基础、经历“改朝换代”

就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1910年),秋天,童寯进入“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就读,恩格对孩子管教严格,入学后的童寯,被父亲恩格督促开始背诵古文,学习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受过良好启蒙培养的童寯,心态向上,抓紧学习,在少年时期便积垫下相当的古典文学基础与修养。同时,在童寯入学后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与成功,童寯经历了“改朝换代”(从满清过渡到民国)的时局演变。

感兴趣于“语言”、“图画”、“历史”与“地理”课目

童寯从“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毕业后,于1917年入“奉天省第一中学校”就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校”学制4年,设有经学、国文、外语(包括英文、日文)、历史、地理、算术、博物、图画、体操等课程,童寯在此接受中学校的新式教育,“经学”对童寯不是难事(家学与就读小学校时,已积垫古典文学基础),他开始感兴趣于“语言”、“图画”、“历史”与“地理”课目,因此,一面学习素描、油画等“图画”课程,一面学习英文,订阅英文周报加强阅读。在课余时,童寯也会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听讲座,加强对世界“历史”与“地理”的了解。

赴青年会聆听讲座、开拓视野、增广见闻、认识朋友

“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912年,是奉天省许多青少年学习“现代化”知识、外语与认识朋友的交谊场所,在当时可谓是很有档次、很时髦的场所。青年会不时会举办讲座,讲题多面向“国际”,包括有世界文明演变、近代科学起源、艺术源流、爱国与民主思想等内容,讲师也多“国际化”,多来自国外(美、日等)或有留学背景,当中教师部分用英语讲授,童寯便经常前往聆听,以此来加强英语听力,同时了解世界文明,因此,去青年会的时光里,让童寯开拓视野,及增广见闻,还认识了朋友,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国外的信息。

在“奉天省第一中学校”学习的童寯,刻苦认真,非常努力,成绩优异,常名列前茅,经过4年学习后,于1921年毕业。

童寯祖父姓“郎”,是由满族“钮钴禄氏”演变而来的,之后,“郎”家改姓“童”, “童”姓可能与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有关。在明代中期,女真族有一姓“夹温”(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夹温”是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夹温”是“夹谷”的谐音,是金代较大的女真族姓氏。在《金史·国语》注释里:“夹谷曰仝”,而“仝”与汉字中的“童”、“佟”是同谐音异字。再据史料记载,“夹温”、“童”与“佟”都曾被满族先祖及努尔哈赤使用过,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努尔哈赤等,而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郎”家是满族的后裔,之后改姓“童”,有理由相信多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有关。

读书救国与建设、加强英文能力

1921年毕业后,为了提高竞争力,童寯先到“(天津)新学书院”,加强英文能力,专修英文课,包括有英国文学、作文、翻译、会话、听写等课,花了1个多月时间。

受“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刺激,童寯想以读书救国及建设家乡,他在专修英文完后,回到奉天参加“唐山交通大学”入学考试,准备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当然,选择“唐山交大”也与当时“唐山交通大学”在社会上享有盛誉有关,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地,学校奉行严谨的教学,曾于1916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74所高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北京)中,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并获教育部优等奖状。

父亲的建议、考了个第一与第三

当时,奉天省教育科长恩格去北平出差,打听到东北籍考送“(北京)清华学校”名额的信息(1913年“清华”扩充留美名额,1921年“清华”通知各省考送学生2人),便告知童寯,由此可知,恩格还是希望童寯赴国外深造(“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而童寯对“外面的世界”也或多或少有着向往(受“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

于是,在恩格的建议与鼓励下,童寯先到“唐山交通大学”应考,后又赶赴北平参加“清华学校”考试,在激烈竞争中(考生近400人),童寯考了个第一(“唐山交通大学”)与第三(“清华学校”),最后,选择“清华”就读。

高等科就读、美术极其出色、办个人画展、任美术编辑、参加美术社活动

1921年秋,童寯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就读,毕业后可直接入美国高校的二、三年级就读。优秀的学生,自己肯定也深切地认知与意识到必须不断地刻苦认真,勤奋向学,在年轻时,丝毫不能够懈怠,就像童寯,家规甚严的他,中学成绩已名列前茅,高考又考了个“状元”与“探花”,进入“清华”后,更努力地把自己提升。已有“英文”与“图画”天赋与基础的童寯,还不断地精进“英文”与“图画”能力,美术作业极其出色,尤其在“钢笔画”、“水彩画”方面,这都为他日后进入“宾大”,在学院派(Beaux-Arts)教育训练下铺垫强大的基础,起步点比其他人高。他在“清华”办个人画展,在学生中,已是难能可贵的,之后担任《清华年鉴》的美术编辑(3年),同时积极参加“清华”美术社(1919年成立,由闻一多、杨廷宝、吴泽霖等喜欢美术的同学自发组织)活动,进而与闻一多、梁思成等多有来往。

聆听大师讲座

“五四运动”后,大量新思想、新思潮涌入“清华”,“清华”办过许多大师的讲座,有梁启超的《国学小史》等,及王国维的《古史新证》、《尚书》等,童寯也曾在讲座中留下足迹。

写信询问

童寯赴美前,听说学长杨廷宝在美学习,便写信给杨廷宝,询问关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情况和入学须知,两人因此才认识,杨廷宝回了信,说明后,童寯便启程前往美国。1925年夏,童寯与一群“清华”学生南下,在上海外滩码头搭客轮,先到东京,越过太平洋,来到美国西岸西雅图,在搭火车横越美洲大陆,来到美东的费城,于9月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当时正在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有梁思成、陈植、李扬安、黄耀伟、卢树森(三年级),谭垣(二年级),而杨廷宝已毕业。

不感到生疏、绘画的再提升

童寯入“宾大”后,不会感到生疏,因已有一群中国留学生在,他常和陈植、梁思成来往,还与梁思成同住一间寝室,3人友谊从此开始,而已毕业的杨廷宝也会来关照童寯,两人常闲话家常,日后成为知音。杨廷宝是“宾大”优秀的毕业生,在导师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建筑师事务所实习(费城,1925—1926),又是童寯与陈植、梁思成三人“清华”的学长,他们视杨廷宝为学习的榜样。

在“清华”已办过画展的童寯,优异的绘画能力在“宾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接受美术教师乔治·道森(George Walter Dawson)的指导。道森的专精是水彩画,他以“渲染”法,用三色(红、黄、蓝)分别画出不同色质的层次与变化,既写实也精到。童寯在道森的教导与挖掘下,在铅笔画、炭画、蜡笔画、粉笔画、水彩画都有所进步,尤其在水彩画,取得非凡的成就。

学院派(Beaux)教育、反对模仿、吸收中外之精华、与师相互探讨与辩证

童寯在“宾大”受学院派(Beaux)教育的训练,设计导师是乔治·霍华德·毕克莱(George Howard Bickley),也是陈植读研时的导师,童寯与陈植共同待在一个“绘图室”。童寯在毕克莱的指导下,反对模仿,并吸收中外之精华而成为独创,深得毕克莱的赞许,两人常相互探讨与辩证设计上的问题。

不分周间与六日、刻苦认真、竞赛获奖

就读期间,童寯从不把时间浪费在交际与娱乐上,不分周间与六日,刻苦认真,读书用功,朴素的生活让他更专注于学问上的研究,他的辛勤劳动在中国留学生中很是突出,曾于1927年参加全美建筑系大学生设计竞赛(罗丹博物馆),获亚瑟·斯佩德·布鲁克纪念奖(Arthur Spayd Brooke Memorial Prize)二等奖,隔年(1928 年)又参加(新教教堂),获金奖。早年,童寯导师毕克莱曾于1903年参加此竞赛,获金奖,而杨廷宝的同届同班同学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1974,美国建筑师、教育家)也曾于1924年加此竞赛,并获三等奖。

在美任绘图员与设计师

1928年夏,童寯研究所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到(美国)费城本科尔(Ralph B. Bencker)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任绘图员,1年后,陈植推荐童寯到(美国)纽约伊莱·雅克·康(Ely Jacques Kahn)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任设计师。童寯入职后(1929年6月),陈植已在伊莱·雅克·康(Ely Jacques Kahn)事务所工作快1年(1928—),两人曾短暂共事,不久,陈植回国入“(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1929年8月)。童寯则一直工作到1930年4月。

参与华尔街120号(120 Wall Street)设计、“结婚蛋糕”(wedding-cake)形态

童寯在(纽约)伊莱·雅克·康(Ely Jacques Kahn)事务所工作时,参与华尔街120号(120 Wall Street)的设计,此项目在建筑上方(16层)分3个面,逐层向内细致的退缩,形成一个类似于“结婚蛋糕”(wedding—cake)的形态,室内与室外都有生动活泼的装饰。康习于把平凡的工业仓库大楼与具有投机性的办公大楼提升到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最具创新力与技巧,且富有诗意。童寯参与此项目,对于商业的高层建筑肯定有新的体会,也进一步积累实际经验。

对新思潮的吸引、乘“欧罗巴”号赴欧考察、一路创作、撰写日记

工作后(1929年)的童寯,开始接触新的建筑思潮,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现代主义(modernism)、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理论、兴起于俄国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风格派(De Stijl)的《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等,以上这些新思潮,有些观念延续了“古典”,或早已与“古典”大相径庭,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对受学院派(Beaux-Arts)教育培养出身的童寯是极为吸引,他便开始专研于建筑思潮与流派的研究,并决定赴欧洲考察建筑。

1930年4月,童寯先辞去事务所工作,花几周时间准备,于4月底从纽约启程,乘“欧罗巴”号客轮赴欧洲。5月初,初次踏上欧洲大陆的童寯,非常激动,先后游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不只考察“古典”建筑,也考察“现代”建筑,并一路创作,绘有大量素写与水彩作品,随程撰写《旅欧日记》,记下心得和感想,历时3个月,丰硕的经历与成果成了童寯人生的财富,也成了日后执业、教学与研究的铺垫。

回国任教、共同办学

1930年8月下旬,童寯欧游结束,在西伯利亚乘火车回国,于月底到达哈尔滨。此时,陈植已在梁思成任系主任的“(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而童寯在“清华”的同班同学蔡方荫(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也被邀请来任教,梁思成肯定不会忘了他这位有才气的同学童寯,在童寯回到沈阳后,由“(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孙国锋出面邀请童寯出任建筑工程系教授。

童寯与陈植、梁思成3人又共聚一堂,而这次不是一起“学习”,而是一同“办学”,加上林徽因与蔡方荫等教师,壮大了“(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师资力量。

梁思成任系主任,陈植与童寯授课,三人负责带领建筑设计课程。在带的过程中,3位各有特点,基本功都特别扎实,令学生们折服,评图时,各持论点,互有争论。蔡方荫则教授阴影学和立体几何课程。林徽因除了授课,还设计了“(沈阳)东北大学”的校徽。

成立营造事务所、承接项目

为了加强联系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梁思成、林徽因先与陈植、张润田合作成立“(沈阳)梁林陈张建筑师事务所”(1929年),(沈阳)萧何园是他们合作的设计作品。当童寯与蔡方荫加入后,改称为“(沈阳)梁林陈童蔡营造事务所”(1930年),承接原吉林省立大学规划与校舍设计、原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设计。

“轴线对称”、“折中”的表述

原吉林省立大学在规划及设计采“轴线对称”来布局,主、副楼的室内是“对称”,立面形式也是“对称”。而主、副楼为砖混结构,用粗糙花岗岩作为立面饰面,形成强烈的凹凸感,局部墙面加入“古典”元素(人字拱)作装饰,两侧立面是规矩排列的窗户,塑造出一种整体秩序性,反映梁思成、陈植受学院派(Beaux-Arts)教育后的影响,在设计上倾向于“折中”的表述。

梁思成辞去、童寯接任系主任

创办3年后,梁思成辞去系主任一职,于1931年6月回到北京安家,并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而“(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由则童寯接任系主任。

赵深回到国内的动态

正当陈植与童寯任教时,赵深比他俩早回到国内,经李锦沛推荐任美国基督教青年会驻上海办事处建筑处建筑师,任期半年,之后应范文照邀请加入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两人通力合作,范文照负责对外交涉业务,赵深则负责主要设计任务,先后完成原南京铁道部大楼、原上海南京大戏院、原励志社总社、原南京华侨招待所等设计,这些项目都贴近于“古典、折中”的设计路线。

赵深是个才华洋溢的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很热爱,希望能有自己的事务所,发挥所长,于1931年离开范文照事务所,自办(上海)赵深建筑师事务所,承接了原上海大泸旅馆项目,设计体现一种“中式折中”的建筑语言。

赵深与陈植的碰面、商谈合伙、合办事务所

赵深经营个人事务所后,在夹缝中求生存,项目的规模和开拓难有突破,工作遇到瓶颈,而当时陈植接受了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的设计委托,于1930年离开“(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来到上海,获悉赵深在上海执业,便登门拜访,两人商谈合伙事宜,一拍即合,愿一同奋斗,于1931年春合办(上海)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承接了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原上海恒利银行、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项目。当时,童寯还在“东北大”任教。

银行建筑的“相对开放”、“亲民”的玻璃窗、“竖向”的立面区分、“折中”倾向

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是自带的项目(陈植先承接,后事务所成立,自带入)。当时(20世纪20年代后)绝大部分的银行建筑皆倾向“古典”的设计,为保有“私密性”,1层对外墙面是封闭的,用石材作立面饰面,仅开设“小窗”。陈植与赵深在设计时,打破此“陈规”,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在1层墙面开设“大玻璃窗”,讲求“亲民”,2层亦是,而3层以上因是办公房出租,3窗并列,较有“私密性”。同时,建筑不是沉重的“古典”(一般银行的设计体现),而是倾向以“竖向线条”与“开窗节奏”的“折中”表述,只在局部墙面的水平带饰以装饰(方块状),及以材料作区分的红白相间墙面。

原上海恒利银行,于1933年建成,由仁昌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5层。场地位于道路交口处,设计满足现代银行的功能需求,以方正规矩的外形呈现。同时,也与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项目类似,在墙面上,用白色水泥墙为主的“竖向线条”表述,并在局部墙面加上装饰元素,体现简洁、大方的“装饰艺术”,是一种“折中”的设计倾向。

未迎合“大屋顶”、“折中”姿态、试验“新”建筑的可能性

从以上两个较早的项目观察,“华盖建筑”成立之初,尚未迎合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以“大屋顶”的“中华风格”为主流的设计浪潮,而是倾向于一种简化的“古典”形式,“折中”的姿态非常鲜明,不管中或西,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正摆荡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去试验“新”建筑的可能性,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的教学方式(即陈植与童寯在“东北大”任教时,鼓励学生“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形式)。

项目机会增多、急需人手分摊、邀请南下加盟、合伙创办“华盖建筑”

赵深与陈植在上海共同执业后,项目机会增多,急需人手分摊,便邀请童寯南下加盟。童寯于1931年11月到上海,与赵深、陈植商讨组建事务所事宜,隔年正式成立(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而“华盖”之名由叶恭绰(1881—1968,中国近代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选定,意喻为“中华盖楼”而努力。

各自分工、各司其职、相互讨论、培养默契良好关系、业务攀升

“华盖建筑”成立后,3位合伙人也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赵深主要负责对外承接业务并管理财务,陈植也主要负责对外承接业务,并兼管事务所内务,童寯主要负责设计及技术,及主持图房设计工作。3位合伙人在合作中常相互讨论、切磋及培养默契,不同意见做充分地交流、沟通及相互尊重,发挥团队力量,和外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业务不断攀升,以上海、南京一带为主。

功能需求、简化的“古典”、“平屋顶”、斗拱作装饰、“折中”的语言

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于1931年春筹建,有外交宾馆(20万建造)与临时办公大楼(60万建造),外交宾馆委托“基泰工程司”设计,临时办公大楼委托“华盖建筑”设计,因“基泰”与“华盖”是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机构。

“华盖建筑”设计的办公大楼是倾向于简化的“古典”形式,“三段式”(基座、墙身、檐部)的“折中”的语言,平面呈“倒T”形,并摒弃“大屋顶”,采“平屋顶”,檐部有简化斗拱作装饰,由赵深先完成平面设计,陈植与童寯(童寯到沪时第一个参与的项目)之后参与讨论,根据功能需求决定总体布局。所设计的建筑共4层,1、2、3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及会议室,4层做储藏档案用。而室内设计由陈植负责,同外部一样,室内有着局部的“中华古典”装饰元素,如:天花、柱梁等,并施以彩绘。

火车站的修复与重建

“华盖建筑”除了承接项目设计,也受委托负责原上海北站修复任务。1932年因“一二八事变”,北站毁于炮火当中,成一片焦土。1933年“铁路管理局”建议进行修复与重建,经铁道部批准后,委托“华盖建筑”负责。

“华盖建筑”将北站下层大加修理,并重建上层中央部分,车务处可迁入办公,旅客有待车之处,大厅设问事处及招待处,亦有行李存放处与饭厅等,同时将四周环境重新布置。站台东添造木架雨篷,站台西添造铜架雨篷,在站屋东西两面布置花园各一座,站台雨篷顶铺玻璃,以增光线,行李房附近之砖拱改玻璃窗,内外墙面重新粉刷,或做人造石面,车站边界筑水泥围墙,售票处改装铁门。

仅有的合作项目

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与原大上海大戏院是“华盖建筑”3位合伙人仅有的合作项目,而原大上海大戏院更是“华盖建筑”创建后,执业初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倾向于对“现代建筑”的追求。

“竖向线条”的挺拔与鲜明、墙面采“圆角”、实用又简练、“装饰”的匿迹

早年,赵深因在原(上海)南京大戏院的优异设计能力,获得何挺然的赏识,借以,又再度接到何挺然投资欲复兴电影事业的另一个项目,即原大上海大戏院,陈植、童寯共同参与设计,于1932年秋兴建,晚于原(上海)南京大戏院3年建成(1933年冬),土建营造费用18万元,水电及暖气设备费用4万3千元,冷气费用2万2千余元,钢铁及椅子费用2万7千元,总共27万余元。

原大上海大戏院共5层,后为观众厅,设上下两层,有1700余座位,设有大挑台的楼座,有750个座位,地板用橡皮铺成,踩踏无声,设置有最先进的放映机(放映16毫米胶片)、宽敞屏幕及隔声纸板等设备,还附设有音乐茶座、弹子房等空间。在外立面上,材料为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及水泥刷带,设有8根从二层底贯穿到顶的玻璃方柱嵌于墙上,内置霓虹灯,“竖向线条”极为挺拔与鲜明,这也是“华盖建筑”在设计上常见的手法(原浙江兴业银行、原恒利银行),还在大戏院茶室大门墙面采“圆角”处理,与室内曲线灯带相呼应,整体上,既实用又简练,“装饰”在此匿迹,因此,原大上海大戏院的设计更贴近于“现代建筑”的语言。晚上时,带有柔和白光的玻璃方柱,在城市街道中,极为壮丽,与黑色大理石形成强烈对比,醒目绝伦,加上侧边霓虹灯管上的“大上海大戏院”标识,可招揽顾客前来。

“切面圆弧”的“表现主义”、“竖向“与“横向”、 试验“现代建筑”

原大上海大戏院建成那年(1933年),“华盖建筑”又接到另一个电影院项目,即原上海金城大戏院,于1934年建成开业。此项目设计与原大上海大戏院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法上仍见“竖向线条”与“圆角、弧”的出现,唯一增加的是“横向”表述。为了吸引人潮,主入口设于转角处,墙面处理成“圆弧形”,并延伸至室内,而主入口上方则是“竖向”语言,4根从二层底贯穿到四层层顶的水泥小圆柱,收到墙板内,而墙板两侧墙面是往内收的“切面圆弧”,是“表现主义”的手法,同时,用水泥的分割勾缝与侧墙面上两段的水平水泥饰带(内置两排方块窗,共10个),形成“横向”的表述,简单又利落,可以说,“华盖建筑”又再一次试验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与手法。(待续)

猜你喜欢
华盖任教梁思成
锦句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华盖木迎来新生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华盖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麟儿”与“华盖运”
补考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