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再次经受严峻考验。与金融系统、经济体系紧密相连的外国银行,震荡尤为强烈:收入大幅下降、利润持续走低、人员大规模裁撒、流动性面临恐慌与紧缩……昨日风光无限,今日岌岌可危。看似最稳固、最耀眼的领域,却同时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环节。世界经验表明,银行业的兴衰成败不仅与自身经营水平相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否健康、可持续。国家风险必然导致银行风险;银行风险在不同程度与层面上,反映出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欧美国家及其银行业发展轨迹为镜,回过头来看一看我国的银行业,2011年上半年在货币紧缩大环境下递上喜人业绩固然值得欣喜,但这样的业绩是靠什么实现的?隐藏着哪些问题和风险?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盈利模式是否具有竞争力?面对世界金融业的大风暴、大变革、大调整,我国政府应做出怎样的调整?我国银行应深入哪些改革?本文进行初步探讨。
半年年报喜人,业绩雄霸大市\
随着2011年上半年年报的陆续公布,我国A股16家上市银行全部交出业绩答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银行股风光不减,业绩亮丽依旧。
2011年1至6月,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4610-88亿元,同比增长34.27%。如果与同期沪深两市2244家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相比,这16家银行的总体利润占沪深股市2244家上市公司9943.30亿元净利润的46.37%。
在利润增长速度方面,沪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在这一时期利润同比增长22.31%,而中国上市银行的同比利润增长34.27%,跑赢大市近12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内部,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速尤为抢眼。其中,民生银行(600016)、深发展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7%和56%。而农行、华夏银行(600015)、浦发银行(600000)、中信银行(601998)、招商银行(600036)同比增速超过4成。
如果按照半年180天计算,中国16家上市银行在2011年上半年日均进账25.69亿元(平均到我国的13亿人口身上,相当于每人每天对上市银行的贡献约为2元)。其中,工商银行以1096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成为两市唯一一家净利润超过千亿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工商银行自2009年起便一直稳居A股最赚钱上市公司排行榜首位,2011年上半年,工行日均赚钱6,08亿。
排在最赚钱上市公司排行榜前四位的,也全部被银行业所占据。分别是第二的建设银行,上半年净利润为929.53亿元,同比增长31.33%;排在第三位的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66.79亿元,同比增长45.4%;而中国银行占据第四位,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65.13亿元,同比增长27.86%。这四大行上半年共计实现净利润3357.45亿元,约占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33.76%。实际上,除了石化双雄之外,2011年净利润十强的其余席位亦多被银行所占据,可以说,中国上市银行在2011年上半年的业绩雄霸大市。
中国银行业如此耀眼的业绩,来源于货币紧缩政策和持续加息下,银行对资产定价的能力上升,使得息差的扩大成为净利润的重要贡献力量;而中间业务的拓展,使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利润的增长。
息差扩大推高利润
在各家银行的半年报中,息差的扩大成为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货币紧缩政策和持续加息使得风险资产定价得到大幅提升,带动净利息收入稳步增长。”招行在2011年半年报中这样解释它的利润增长业绩。
据了解,由于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半年信贷增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主要来源息差的扩大。
据央行披露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继续上升。6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9%,较3月份上升0.38个百分点。6月份,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9.94%,比3月份下降4.02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8.91%,比3月份下降1.31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1.15%,比3月份上升5.33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议价能力比之前大大增强,其中执行下浮利率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在上市银行中,招行净息差上升42个基点,光大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上升39个基点,建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上升25个基点,交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上升11个基点,深发展净利差上升10个基点。
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亮点
受制于资本监管要求提高,实现资本节约型的利润增长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选择的战略。而不占用资本或者占用资本较少的中间业务品种则是这种选择的努力方向。从各家银行公布的半年报看,中国上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比利息收入的增长幅度高出不少。例如,深发展的利息收入在2011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为40.26%,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则高达60.86%招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35.58%,而非利息收入则增长56.88%;而在几大银行当中,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较高,其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33.6%,同比提高2.73个百分点;中报显示,工、建、农、交4家银行在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同比增幅超过40%,并远高于其净利润的同比增幅。
实际上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各具特色。例如,工行上半年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大增172%,农行顾问和咨询费收入增加最为显著,同比增长134.8%,而交行则大力拓展银行卡业务,信用卡累计消费额达1526亿元,同比增长52.6%;而中行结算与清算、代理、信用承诺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速达到30%以上。
光鲜成绩后的质疑与隐忧
从各大行中报看,中国银行业赚钱能力依然令人瞩目,在净利润大幅提升的同时,中间业务收入也呈现跨越式增长。但业界也不无质疑之声:在“最赚钱”的光环下,到底是中国银行业经营能力的“硬实力”,还是中国息差保护格局下的“软收益”?伴随着利润大幅增长,各家银行的资本金消耗也在持续加速,资金缺口不断扩张,再融资压力不断加大,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单一经营结构、高资本消耗的盈利模式到底还能走多远?依靠政策优势及资本扩张模式,中国银行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基础设施贷款、房地产贷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约风险,直接反映为银行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额的上升,这一长期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和解决?以上对中国银行的质疑、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及早发现问题、深入剖析,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尽快拿出改革措施,避免积累成为更大、更致命的
问题和危机。
“最赚钱”背后的“利差保护”
“在加息通道下,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会同步上升,但贷款收益却会有明显增长。加上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议价能力提升,利率从货币宽松时代的下浮转为大幅上浮,使得银行净息差收入明显增长。”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一语中的,道出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绩飞速增长的内在逻辑。
但银行的“最赚钱”与广大苦苦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安徽一家烟机配件制造企业负责人向媒体陈述,在用自己的房产抵押后,企业终于得到了银行贷款,比基准利率上浮40%。“这还是便宜的,有的利率要L浮100%。”
业内专家认为,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大力挖掘小微企业等高定价客户,也是部分银行息差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格局,使得银行享受了隐性的巨额“特许利润”。“利差保护使得银行躺在金山上,不赚钱也难。”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分析说。
更有言辞激烈的分析人士指出,银行股的利润最大化,充其量不过是嫁祸于人的结果,为其埋单的乃是中国广大中小企业,是中国广大的银行客户,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广大投资者,这是一个让人无以欣慰、不胜其忧的“杯具”。
最而易见,我国银行业当前的高盈利水平,并非自身经营能力的完美体现,而是得益于令西方同业艳羡的经营环境。“一边打货币政策调控的大算盘,一边打维系和扩大存贷息差的小算盘,这就是中国银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银行业不仅可以依赖政策保护继续维持足够的息差,而且还可以借着调控名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贷款议价能力,从而使得息差空间反而得到-r意想不到的进一步扩大。
这种“非常规”的利润增长,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更令人担忧的是,“非常规”利润中的政策优势因素,很容易成为内部腐败、不正当交易(如与高利贷勾结)滋生的温床,表面上执行的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带来更大的金融秩序紊乱。
中间业务可持续繁荣遭质疑
一个值得肯定的趋势是,中国银行业的利息净收入占比有所下降。数据显示,上市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则均小于80%,其中比例最低的中行仅为66,35‰同期五大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45.8%,65.4%、23.56%、41.70%、40.97%。中国银行业孜孜追求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提升,在2011年似乎得到长足进步。
但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跨越式增长却未必是“可持续繁荣”。赵庆明认为,在信贷规模紧张、利率管制的前提下,今年中间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传统息差收入的衍生品。由于不少基层支行有中闰业务考核指标,很多挂着“企业财务顾问费”等名义的中间业务收入,依然是变相的利息收入,其依附于贷款,实际上仍然属于贷款利率上浮。
另据分析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利率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定价,尚未像国外商业银行那样完全市场化。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负利率”加速存款搬家,造成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井喷式增长。而银行为了达到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成了变相吸收存款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两全其美的方式。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这让营业网点遍布全国的五大行盆满钵满。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余闵华表示,不受调控影响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构成中所占比例呈扩大趋势,其中理财产品表现亮眼。由于银行存款紧张,银行通过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然而,如果只是依靠发行诸如挂钩国债等结构简单的短期理财产品来充月末、季末考核,未来可能会造成产品的同质化,制约银行的创新动力。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显著,但在质量、结构上还很稚嫩。比较表明,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而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包括了托管业务收入,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证券交易收入,保险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涵盖资本市场各个领域。由此可见,大力提升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与实力,不能局限于银行业自身的小圈子中,要有序扩大经营范畴,积极参与证券、保险等行业,围绕客户需求,丰富金融产品,延伸服务链条,真正将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支柱主业,而非辅助补充。
越赚钱越缺钱,融资压力仍存
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赚得净利润4649.4亿元,相当于每天进账25.4亿元。然而,辉煌的盈利能力仍然没有让银行股摆脱“白菜价”的命运(资本市场上,银行股市盈率已经跌破10倍的合理水平)。投资者担心的是什么?“缺钱”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21.5%的准备金率、75%的存贷比让银行虽然赚得不少,可能用的活钱却捉襟见肘。
银行存贷比压力如泰山压顶,让银行不得不收紧钱袋。自去年1月18日至今年6月,央行已经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600个基点,回收流动性超过4.2万亿元。近日,央行又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这意味着又有大量资金将被冻结,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上调2至3次存款准备金率,这对于商业银行原本紧张的资金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目前负利率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丧失,企业和居民已经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表示,随着国内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银行普通资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据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国内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在近5年内会有4000亿至5000亿元的资本金缺口。
另据调查统计,今年上半年,在16家上市银行中,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双增”的只有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7家银行的上述两项指标均呈现“双降”。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下降速度均超过1%,显示出城商行规模扩张的现状。
虽然业绩风光,但上半年层出不穷的再融资却显示出银行业在资金上的集体窘迫。工行、农行、中行、民生银行分别发行380亿元、500亿元、320亿元、100亿元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华夏银行则在4月底完成了202.09亿元的定向
增发,补充了核心资本金。
招商证券预测,如果银监会不再加码资本监管要求,除去2011年银行已经实施和公告拟实施的再融资金额,未来5年上市银行核心资本缺口约2842亿元,分摊后平均每年上市银行的股权融资约568亿元。
事实表明,尽管我国银行业又一次在净利润上傲视群雄,但其利差收入占比偏高的单一盈利模式在货币政策紧缩、无钱可贷的背景下已经难以为继,由于过度依赖息差收入,令商业银行资本金消耗速度较快,而为了不断补充资本,上市银行又不得不利用再融资进行补血,这也让上市银行陷入“越赚钱越缺钱”的发展怪圈。
房贷与平台贷风险延伸,逾期贷款出现“抬头”
在外资机构唱空中资银行股的“围剿战”中,中国银行业以靓丽的“中考”成绩突围,这虽然鼓舞了市场信心,但还不足以消除有关方面的忧虑情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以及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在相当程度上推高了银行的不良率,为未来埋下风险隐患。
一直为市场所担忧的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随着中报的披露得到短暂舒缓,但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待解。对比2010年年报,可以发现,由于监管方统计口径的调整导致银行平台贷余额有明显增长,特别是工、中、建、交等国有大行平台贷余额仍然较高,但随着清理工作的展开,上市城商行北京、南京银行的平台贷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多数股份制银行的平台贷款也呈现收缩态势。以民生银行为例,截至6月30日,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1721亿元,比年初减少250亿元,不良率为零。民生银行上半年正常到期的平台贷款大约160亿元,可实际还款达到250亿元,这显示有一批平台贷款公司已按银行要求提前还款。
不过,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再次唱空中国银行业。报告称,市场可能过分强调了发放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而低估了基础设施贷款风险敞口。另外考虑到房地产几乎和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相关,房地产贷款风险已成中资行资产的最大威胁。惠誉评级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主管朱夏莲认为,房贷与平台贷牵涉甚广,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众多相关领域造成冲击;而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巨额表外信贷,亦蕴含不小的风险。
据今年上半年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多数上市银行确实已出现逾期贷款额“抬头”现象。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银行逾期贷款余额累计近4000亿元,高于当前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上半年,除农行、深发展、华夏和北京银行外,其余12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8家银行增幅超过了10%,而宁波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逾期贷款余额更分别较去年末增长31.97%、24.71%、22.19%和17.87%。
从逾期贷款规模上看,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分别为1081.50亿元、728.86亿元、690.61亿元和619.3亿元。深发展、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逾期贷款较少,分别为3.39亿元、8.38亿元和4.21亿元。这些银行逾期贷款中相当一部分为新近出现,数据显示,建行、中行3个月内逾期贷款额分别较年初增长40.6%和36.1%;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民生、深发展3个月以内逾期贷款占比也分别达到61%、54%和54%。
“历史数据显示,部分银行逾期贷款往往在中期反弹、年末回落,逾期贷款的期限结构趋于平稳。”在8月22日一份名为《逾期增长一定代表不良反弹吗?》的研究报告中,中信证券分析称,2006年至今,部分银行逾期贷款往往在中报时出现反弹,年末时回落至年初水平以下。按照中信证券统计,2007年中期6家、2008年中期9家、2009年中期6家、2010年中期8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均较年初回升,其中90%以上在年末回落至年初水平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持相似观点,他认为这主要是周期性的变动,而不是结构性的。“所谓周期性的,就是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出现不良资产比率的起伏,这是与经济运行直接一致运行的,全球银行业大致上也呈现类似的波动趋势。”
另一位业内人士亦指出,目前上市银行逾期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仍明显低于全部贷款余额的增速,16家银行中有15家实现了不良“双降”,并且各银行关注类贷款转向不良贷款的迁徙率很低,因而不能得出资产质量恶化的结论。
然而,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坚持认为,今年情况与往年有所不同,逾期贷款额明显增多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部分贷款发放对象还款能力不足。在质疑声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成为众矢之的。其原因是,未来数年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高峰期,而此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违约迹象。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日益紧张,以及商品房限购令的继续深入,开发商偿债能力越来越面临严峻挑战。
“今明两年,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高峰期,同时,在房地产调控没有丝毫松动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资金链日趋紧张。因此,这两个领域很可能出现部分偿还困难的贷款。”安邦咨询研究员陈业分析认为。
无论是正常的周期反弹,还是特定因素所致,银行不良贷款波动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如果房地产贷款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债务风险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化解,就会累积成为未来更大的风险,而一旦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引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系统性崩溃,到那时牵扯的就不只是银行业自身,而是国家整体经济体系,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实施综合治理和持续改善。
转变盈利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是必然趋势
综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当前,我国中资银行在“最赚钱”的光鲜外衣下,其粗放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当务之急,必须把调整业务结构,创新金融服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改变传统“吃利差”的同质化竞争模式,真正提升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从中长期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息差收入)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盈利模式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其一,在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下,中国银监会已从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指标织成了一张监管的高压网,剑指国内商业银行粗放式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风险隐患。毋庸置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未来一定是谁扩张,谁难受。简单地资本扩张,带来的是诸多掣肘。其二,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突破口,这就更加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外延式扩张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做深度调整。
应对国内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挑战和考验,优化调整盈利模式成为我国上市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核心要务,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经营战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业务结构,尽快确立价值创造能力突出的全新盈利模式。
转型方向
我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一种增长方式转型,是上市银行从粗放型高风险增长模式向集约型低风险增长模式的转变。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即正确定位盈利模式的核心,明确盈利增长点,细分盈利对象,改进盈利措施,完善盈利屏障。具体来说,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上市银行在金融创新的指导下,以经济资本集约高效运用为原则,以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经营为手段,通过维持合理净利差水平、拓展非利差收入、控制成本支出,实现盈利模式从传统信贷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高风险增长模式向利差业务与非利差业务均衡发展的集约型低风险增长模式转变,从传统业务型向多元、均衡、稳定型转变。其中,正确定位鼐利模式的核心——股东价值最大化;明确盈利增长点——维持合理净利差水平、拓展非利差收入、控制成本支出;细分盈利对象——通过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改进盈利措施——通过产品仓Ⅱ新,挖掘业务深度,扩大业务范凰完善盈利屏障——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
这种盈利模式的优势突出表现为:维持净利差水平的相对稳定是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细分市场可以充分满足客户日益多维、个性的需求;发展差异化竞争能力可以克服同业市场战略趋同的压力;非利差业务的资本占用相对较低,受经济周期影响小而收益较高,可以减少盈利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降低风险集中程度。
转型路径
一是凋整信贷结构,改善资产质量,维持适宜的净利差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优质客户议价能力的提高,银行的利差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是从国际银行业经验来看,净利差水平的相对稳定是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因此,尽管我国上市银行未来信贷资产的收益率会进一步下降,但信贷业务仍然是上市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对于信贷业务,我国上市银行应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高资产业务盈利水平,主动优化负债结构,以降低负债业务成本。首先应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绿色经济发展其次还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上市银行阶段,受资本充足率和股本回报率要求的制约,银行不能无限制地扩张信贷规模,而是通过“发起一销售”模式,以银团贷款、信贷资产转让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在信贷发起和信贷流量上竞争。这是新模式下信贷业务的表现形式。通过信贷发起保持客户关系,通过资产销售转移风险和部分利润,并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也恰恰是国外银行比较通行的业务模式。目前,工商银行已经提出要做信贷交易大行和信贷流量大行。而争夺信贷流量优势的前提就是要在信贷发起上占据优势,因此,信贷发起仍将是未来大银行争夺的主战场。必须从新的视角审视信贷发起业务,通过金融创新和交叉销售,把信贷发起业务做成低成本占用、高效益带动的智力密集型业务。同时加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二是挖掘业务深度,扩展业务范围,实现非利息收入增长,拓展多元化盈利来源。
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间业务,所以实现非利息收入增长主要是拓展银行中间业务。最近几年,随着监管放松、资本市场发展,上市银行新兴领域不断出现,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规模增长、渠道拓展、结构升级的态势。但在业务深度和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国外银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与我国上市银行发展的阶段有关。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要拓展多元化盈利来源就是要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代销业务与创新业务,及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均衡发展。一家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代销业务与创新业务及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均衡发展的上市银行,会比仅仅依靠拥有某一方面优势的银行更能抵御外部市场波动对某一项或某几项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
三是优化银行流程,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控制经营成本以提高盈利水平。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规模相对平稳的增长但竞争激烈的时期,银行获利能力相对干快速扩张期会有所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于提高银行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水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此,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理顺前中后台之间的关系,实现内部运作机制的“精简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降低成本,这也是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其次,通过薪酬与业绩挂钩机制控制员工成本,在保持员工收入与企业利润同向变化的同时,保证员工费用上升速度低于银行利润上升速度;再次,加大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收入比,通过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和推动银行的客户服务、流程再造、产品创新、电子渠道建设等,从而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降低营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