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哪儿不如回中国,去哪儿不如去江苏。”林涛笑着表示,这是他们同学圈子里经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
“这次全国对人才的需求用两个字可以形容:渴望。”记者发现,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干人计划”人才_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纷纷抛出诱人的招才计划。
在11月4日~5日举行的第十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全国各省市纷纷组织代表团前来洽谈参展,使该届大会再次实现“全家福”。各代表团都有省市级领导亲自带队,并且准备了具体的招才引智计划与各种合作项目。此次前来参展的代表团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苏、上海、内蒙古、天津、重庆、浙江、福建、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广东等省市的各代表团。他们在展会上也不遗余力地“揽才”,除了许诺高薪等优厚待遇外,更多的是许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各家的需求和目的十分明确。
江苏:“史上最强”伯乐团
“江苏本次的展台是所有代表团中最大的,而且本次大会上的江苏元素也是最浓厚的。这也看出江苏对人才的重视。”大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看到江苏展团展览面积近干平方米,主要展台在会展中心1号馆。其中包括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等13个省辖市,昆山、江阴、苏州工业园区、南京市栖霞区等县(市、区)的组织、人社部门、重点企业组团都进入其中。此外,苏州还专门单独设置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展台。
江苏省对本次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非常重视,由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联合组织,派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出任江苏代表团团长。会议期间,江苏代表团参加了高端人才招聘、展览洽谈、国际专业会议,并举行江苏专场人才政策推介会。作为大会主办方,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夏兵对于江苏省以及该省各市政府领导的积极态度和重视程度并不感到意外,他说,今年已经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第十届了。“从一开始的冷淡怀疑,到现在主动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接触,给出各种有力扶持政策,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越来越重视人才引进对地方经济、产业等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江苏省始终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方面,江苏始终以‘先行先试的行动力引领全国各省。”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林涛博士告诉记者,江苏这几年包括苏州、无锡以及南京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力度,为海内外华人所注目。“回哪儿不如回中国,去哪儿不如去江苏。”林涛笑着表示,这是他们同学圈子里经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提供的一组数据也表明了这点。4年来,江苏省财政先后投入9亿元资金,累计资助引进916名领军人才。今年开始,江苏省斥资5亿元,面向科技、教育、卫生、服务业等领域引进30个左右“创新团队”,3年内给予每个团队300万~8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1000万~300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对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别支持。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投入资金50多亿元,资助引进5350名高层次人才,有163人人选国家“干人计划”,其中创业类90人,占全国总数的26%,居全国第一。
作为南京市激励科技创业“组合拳”8项行动计划的重头戏,未来5年,南京提出实施“南京321计划”,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i00名国家“干人计划”创业人才的远大目标。
珠三角:城市群抱团揽人才
记者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看到,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8个城市的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在大会中以“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一体化战略联盟”的形式,集中展示珠三角区域人才服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合作机制,以及在此框架下取得的工作成果。
珠三角联盟同时带来67家用人单位、近300位招聘负责人的庞大招聘团,其中江门市、惠州市代表团均由副市长带队,派出庞大的政府参展团队和用人单位招聘团,帮助本地知名企业招揽高端人才。
“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一体化战略联盟”是以2007年3月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中心主任在广州共同签署的《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交流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成立的跨城市、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的人才中心。2010年8月,香港人才交流中心也应邀加入联盟。
珠三角各城市中,珠海在追逐高层次人才方面,钱给得不是最多,但在细节方面做得很完善。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近日珠海出台一系列旨在延揽高层次人才的重大文件:每两年评选一次“珠海市杰出人才奖”,每名获奖者重奖500万元,奖金金额与国家最高科技奖一个数量级。评上一级高层次人才,珠海将给予首次购房100万元购房补助,同时给人才们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享有一对一健康顾问。
关于珠海给予杰出人才奖500万元,珠海人社局表示,该奖项两年评选一次,对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届不超过2人,给予每名获奖者500万元奖励。与“杰出人才”同步设立的,还有“珠海市突出贡献人才奖”,也是每两年评选一次,对在科研、技术、技能、管理和文化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届不超过10A,给予每名获奖者50万元奖励。
相比于其他珠三角城市,深圳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多年的人才积累,所以在求才方面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在中国找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深圳的胃口,深圳寻找人才,一开始就走的是全球路线。
近日,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前往美国高科技圣地——硅谷,在克拉拉凯悦旅馆举行深圳“2011年硅谷推介会
创新人才延揽会”。深圳科协负责人表示,深圳以代工生产起家,近20年来以电子、物流、金融等产业为主,逐渐转型到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生化医疗,并很着重文化、创意产业。该负责人表示要为未来着想,深圳就必须往高端研发走,在人才质量及国际化方面着眼,拓展竞争力。
在全球揽才的同时,深圳还拓展了博士后工作空间。截至2011年5月底,全市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7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2家。自2010年9月起,将在站博士后个人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万元提高至8万元,并为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另外安排日常经费补助3万元。
东莞在吸引人才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砸钱。在资金安排上,今年4月东莞政府出台《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5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要求各镇街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的标准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在重大人才项目引进上,对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市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的资助。对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给
予一次性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资助,给予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一次性最高100万元的税后生活补贴。
为了宣传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大手笔,东莞承办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举办东莞市博士交流大会,近两年成功引进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并有力地推介了东莞转型升级的情况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实施“百名专家引进工程”,顺利完成3年引进百名专家的目标。
为了留住人才,东莞在住房、户籍、档案挂靠、人事代理、办理职称评审、医疗等方面,也为人才们提供了绿色通道,方便高技术人才在东莞定居生活。东莞人社局向记者表示,东莞市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在市级医疗机构为4800名优秀人才进行体检并建立人才健康档案。
深圳龙岗:诺奖专家把脉人才发展
在会展中心1号馆内,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龙岗组团分外抢眼,会议期间,龙岗组织了34家招聘单位携606个岗位招聘人才,提供职位以中高端为主。“人才引进要瞄准国际市场,特别是要紧紧把握全球经济危机下发达国家人才流向新兴国家的机遇。要借助这一平台,找到适合国际化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在参观展馆时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不少到龙岗来发展的人才都希望得到资金扶持。为此,龙岗区加大投入力度,对区级及以上工程中心或设计检测中心,给予政府无偿资助;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享受区政府20万元至50万元资助。留学人员企业除享受市级相应的创业资助外,区政府一次性无偿资助10万元,其企业可优先获得龙岗区科技发展资金、龙岗区经济发展基金等重点扶持。
获龙岗区“科技创新区长奖”的,每人奖励50万元;获龙岗区“科技创新奖”的,每人奖励5万元至10万元;龙岗区启动“区优秀专家”评选活动,对区优秀专家提供5万至50万元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修。
目前,龙岗已经开通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实行随到随办,限时办结。
与此同时,龙岗区政府在会议期间还举办“海外专家龙岗行”活动,组织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60名海外专家到龙岗实地走访,为这座“大运新城”的未来发展“把脉”。
11月5日下午,“海外专家龙岗行”推介交流会在龙岗区新兴产业基地——李朗珠宝产业园内拉开序幕,两位诺奖得主一同获颁“龙岗区战略发展顾问”。随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先生、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校方人员以及60名海外专家乘坐大巴,前往参观龙岗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城市建设。
“未来的发展以创新为主,而创新源头来自科学和教育,短期内靠引进外来专家,长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目的,龙岗的发展无疑选对了正确的方向。”阿夫拉姆·赫什科一语点破龙岗未来发展之路,他表示,香港中文大学的落户让他对龙岗的印象非常深刻。阿夫拉姆·赫什科与芬恩·基德兰德分别在生物医药以及经济领域方面有着深入研究,他们表示将尽其所能为龙岗的发展提供服务,推介更多的人才参与龙岗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