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含章
农历十月,“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正式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却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提升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修养体现在个人身上,无外乎“接人待物”四个字。
如何接人?发乎情、止乎礼。情,生于内,即仁与善,这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生之本、存在所依。这颗“仁善之心”不因人而异,只因不同境况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情,发乎外,则依对象而不同。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对父母要孝顺,对儿女要慈爱,对兄弟姐妹要体贴恭顺。在一个组织中,对上级要敬重,对下属要体恤,对同事要友爱,对客户要诚信。面对不同的人,情分为不同种,以不同的面貌、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人伦、礼仪。一个真正有情的人,一定是有爱并懂得如何爱人的人。这个人,已不仅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处于不同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人。依据不同角色,按照不同礼仪,适宜地表达情感,才能达到内在的平静与外在的和谐。与人相处,贵在一个诚与敬,重在一个恕与忠。最终达到的境界是识人识己、知人知己、成人成己。对于己,若抱着一颗私心,事事只考虑自身利害、得失,必不能通达人情,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封闭、无助;对于人,若不能洞悉其现实处境,就不能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謂的仁与善,亦无的放矢,甚或适得其反。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社会架构中,但一定有一条最恰当的渠道,在不失本位的前提下,达成相互理解,给予彼此温暖和力量。我们为何要与人相处,一是我们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二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会那颗仁善之心。但生活的艺术与学问就在于,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融入整体局势之中,以不变之信念,变通地对待一时一地的人情世故。
如何接物?心物一元、物通人情。如果说大自然造就了第一物质世界,那么,人类则造就了第二物质世界,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我们创造了房子、道路、汽车、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农业品、工业品、生活消费用品、工艺品。物由人造,同时,我们时时刻刻不在和自己的创造物发生着各种关系。比如,我们在一处场所中工作,这个场所就留下了我们的生命气息,只要有人的存在,这里的每个物品就是有温度、有表情、有相貌、有言语的,它就是我们生命的外化。而反观自身,我们可曾认真对待过这里的一砖一木;我们可曾用自己的慧心慧手精心呵护过它;我们可曾赋予其新的生命,将我们的思索、感悟投注其中,与之共生共在。中国的文化,体现在物质层面,无外乎“衣、冠、文、物”四个方面。一个组织有没有文化,只要看一看这里的人是怎样穿衣,怎样行为,怎样对待离自己身边最近的物品的,就可一目了然。“文化”对于我们而言,不能只是一个概念,我们真的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文而化之,在劳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