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品荣 柯妍
民生科技,是指与民生问题具有最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是我国公共科技特有的运作模式。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主要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民生科技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传统的“威望科技”相比,民生科技是“人本科技”。它不只是保障基本民生--吃得饱饭、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的科技服务,而且应是保障社会公平的公共科技服務,如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和沟通,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产品的互通;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科技素质和能力的科技。因此,民生科技的内涵超越了科技领域、自然领域,同时涵盖了社会领域和人类发展领域。民生科技的理论基础
民生科技注重社会效应、生态价值,具有准公共性和外部性;与此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准公共性与外部性。民生科技具有准公扯.陛和外部性。之所以具有准公共性,因为民生科技是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相关的科技,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属于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科技,属于社会性投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其技术扩散需要政府主导,承担这些技术开发的科研院所、高校和研发机构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民生科技之所以具有外部性,是因为民生科技具有溢出效应。民生科技的研发首次使用成本是巨大的,但是以后使用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几乎能免费使用,这对“搭便车”行为产生强烈的激励。民生科技成果容易无报酬扩散,使有些机构不劳而获,而且消费者只需支出与研究成本相比很低的成本即可获取效用,这必将降低研究开发主体的创新冲动。正如经济学家肯尼斯.阿洛明确指出的那样,“当由投资产生的知识被不情愿地扩散到竞争者那里时,一个企业从事研发投入的激励将减少。”究其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收益中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部分无法通过市场得到实现,造成技术创新总收益不能完全归于创新主体所有,出现部分创新收益的外部化现象,即创新单位收益小于社会效益。正是由于民生科技的投资者不能得到研究与开发活动全部收益,导致外溢的不完全私人独占性,边际投资的社会收益可能比私人收益高,社会对社会研究与开发投资的需求大大超过私人需求,政府就必须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民生科技的研发活动的外溢性提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刺激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
--不确定性。民生科技具有创新的不确定性。首先是研究开发风险。研发机构的成果产业化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试验和探索,才能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其间创新主体将经历无数失败的考验。其次是资金风险。由于创新存在高投入、高风险,以谨慎为主要经营原则的商业银行不可能提供资金,其他面向大众的大规模筹资渠道也因市场前景不确定而无法开启,政府也存在投资额度不够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民生科技资金筹集困难。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介入民生科技的发展,采取鼓励性的财政税收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以鼓励研发机构投资民生科技产品。再次是人力资本风险。民生科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在其发展中处于基础和首要位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等支持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大小决定了对劳动所得的课税是正的还是负的,如果这种效应非常大,政府就应该对人力资本投资给予补贴、投资或税收优惠。政府可用财税政策开发民生科技的人力资本。
民生科技的框架体系
民生科技的框架体系是一个有机系统,包含四大维度,即科技资源维度、公共服务维度、技术支撑维度、科技产出维度。各维度之间呈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资源维度。科技资源作为资源范畴的一个分支,是指在科技活动中投入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集合。其含义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资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的一切资源,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劳动力、资金、设备、科学技术存量信息等,也包括对科技活动赖以支撑的科技组织资源、科技市场资源、制度环境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等;狭义的科技资源指科学技术活动中投入的各项要素,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民生科技的科技资源一般指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技术支撑维度。民生科技的技术支撑是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为主体,基于民生的需要,通过选择技术路线,形成能够支撑民生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在分析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民生科技的技术选择路线概括为:一是以数字科技为载体的共性技术选择路线;二是保障人的生命为重点的健康科技选择路线;三是满足民生对食品营养、安全、健康、方便要求的安全科技选择路线;四是以环境修复和改善为目标的环保科技选择路线。选择的原因有三:首先,数字科技、安全科技、健康科技、环保科技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与民生相关的科学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直接谋取人类的福利。其次,发展数字科技、安全科技、健康科技、环保科技的工具手段是各种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应用技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有效转移,也通过高新技术的交融集成,创造出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和新技术。第三,无论是直接的技术应用还是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数字科技、安全科技、健康科技、环保科技都将推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社会福利,因而与民生科技的价值判断标准相符。
--公共服务维度。民生科技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体系。政策保障措施体系,包括民生科技规划、采购政策、激励措施、税收优惠等方面,通过加强政策的宏观导向,积极提升科技服务民生、发展民生的能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括完善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情报信息服务平台、实验基础平台、科普服务平台等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协同作用,充分调动其参与民生科技、建设民生科技、增进福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技创新需要保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创新者利益就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不断优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提高知识产权机构服务科技发展的能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造性科技活动,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形式,丰富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满足人们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运行体系。它贯穿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及创造财富的全过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所有相关服务的共同基础。从科技的角度看,服务体系重点是科技孵化服务、生产技术交易服
务、科技风险投资。
--科技产出维度。科技产出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科技成果主要指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专利申请与批准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专利申请与批准数量代表一个地区的科研活力;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体现科研的质量水平,它们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取得知识产权的状况和该地区的发明实力;技术合同成交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体现技术市场化能力,反映出民生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民生科技产出还包括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社会效应方面,目前人们对社会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就业、平等、福利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内某些与民生科技相关的变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生科技支撑是否有效。社会效应指标包括:民生科技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例增长比例、文教卫增加值重、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
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民生科技发展的整体实力看,我国民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领先学科较少,难以体现科技在民生事业发展中“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作用。
--从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看,民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意识不够,产学研脱钩、科研与应用脱节现象还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还没有完全消除,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相当低。根据科技部的抽样调查,我国的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诸如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有近90%的科研项目仅仅通过鉴定后便束之高阁,根本得不到转化,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业化速度较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还不成熟,大量企业不知何处获取合适的技术成果,而不少科研机构的成果找不到扩散的渠道,致使先进技术成果小规模转化,无法形成真正发挥社会效益的民生科技。譬如,在健康科技领域,一些重大高发疾病的防治还缺乏有效技术手段,而已有的科研成果在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不够,常见病、多发病,如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妇儿疾病等的诊治水平在各地参差不齐,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不尽相同,难以体现民生事业的公平性。
--从科技政策上看,民生导向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我国科技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与发展民生科技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科技领域,对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创新的导向不足;现有科技评价体系尚不能有效反映科技创新对民生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由于职称晋升评价政策导向,一些科技人员存在浮躁心态,片面追求科研立项,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科研的长期系统性。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民生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工作,必须在政策上有所改革和创新突破。
民生科技发展的四位一体对策
--在科技资源维度方面,加大对四大民生科技领域的投入倾斜力度。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指导下,积极促进民生科技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涉及民生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配置在健康科技、安全科技、环保科技、数字科技等民生科技领域,将资源配置的重点逐步转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在公共服务维度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民生科技发展。首先,出台《民生科技规划》,政府为民生科技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其次,如同高科技公司的扶持一样,从资质上界定民生科技公司或科技企业中的民生科技项目,在资金上、项目推广上、税收上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再次,建立民生科技發展基金,用于资助和研究民生科技的项目及产品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金融手段,利用市场配置手段,运用社会资金,促进民生科技的产业化。
--在技术支撑维度方面,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推动民生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大力倡导开展实用技术创新,形成符合中国特色、满足需求的各种安全、有效、先进的民生科技成果。其次,自主创新。在食品生物技术、高效分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技术标准研究、农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与溯源信息采集以及传染病突发规律、预防、治疗及分子机理研究,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快速诊断、检疫新技术,重大及感染性疾病快速检测与诊断试剂,健康促进及健康知识传播技术,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远程控制系统中重大技术取得突破。
--在科技产出维度方面,客观评价科研成果。现有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合理也是制约民众科技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文章发表和报告完成的水平上,造成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为此,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除考虑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指标外,还必须将生态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纳入到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评价的框架中,切实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改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效应。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民生科技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特别是要发挥已有科技成果对农村、西部民生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