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琪
从台北火车站捷运6号出口走出来,往上一看,捷运大楼每层都被英文、数学、理化等补习班所占据。夜里10点,穿着白色、绿色、卡其色等各校制服学生,从补习班鱼贯而出,仿佛一场深夜上演的制服嘉年华会。
镜头转往台中,另一个“上课”场景。前不久,台中岭东高中因暑假而显得冷清的校园,演讲厅却热闹非凡。全台补习班第二战区的台中,补教业者聚集于此,课程名称是“协助会员面对2014年12年‘国教(义务教育)上路,如何找出自己的致胜策略提早规划未来方向”。本以为只有20多人会来,结果来了两百多人。补教业者都认为这项教改是“利多”。
补习业者的“信心”,来自历史脉络。
“录取好学校”迷思反变深
1996年,台湾教育改革大张旗鼓;2002年,联考制度(即高考)走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期望创造多元价值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提高各级教育就学机会,高中与大学数量暴增。
尽管满足升学需求,但学生与家长却以“录取好学校”为目标,加速补习文化的盛行。松绑原以为是补习班“消失源”,却成了助燃剂。
根据高雄市教育局统计,全台过去近10年补习班数量,从2002年的6666家,至今年8月底增为1.89多万家,成长约两倍。其中,以升学为导向的文理类补习班,占比超过5成,显示补习文化仍以“升学”为导向。“台湾人一年花在学习补习费用超过上千亿元(新台币,下同),升学类约占一半。”台北市补教协会总千事张浩然分析。
推甄保证班专帮人拿证明
补习班版图不断扩大,各县市补习街重现光景。台北南阳街、新竹东门街、台中复兴路、屏东自由路等等,曾因大学普设使得升大学补习班和重考班,一度星光黯淡;但没多久,升学补习班便开始风起云涌,并出现“开班客群化”与“初高中一贯”两大趋势。
补习,班为因应多元入学,除了学科日常补习加强学生应付大小考能力,还推出“推甄考前冲刺班”、“推甄保证班”,还可协助取得推甄资格证明,例如与小区社团合作,为学生取得公共服务的记录。这是“开班客群化”。
此外,赫哲文理、陈立数学,或者吴岳国文等著名高中补习班,几乎都是初高中课程一起开课,包办6年补习生涯。补教名师徐薇观察:“数量增加之余,各类型补习班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并且朝向制度化、连锁店化发展。”
另一方面,在多元入学新制下,家长只有被迫将战线拉长。从短期的暑假班到长期的全年班,从单科家教班到全科家教班都日益火爆。
维持明星学校助长竞争12年教改上路后,学生是否越补越烈?不无可能。因其中7成5初中(“国中”)毕业生可以“免试入学”,在自己分发学区里找到适合的小区高中职就读;另外两成五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特色招生”(包含资优、美术、音乐、体育和舞蹈等)入学,由各招生区办小联招或各校办理术科甄选来招生。
但是,“想进入好学校就读、考上明星学校的学生,还是需要以课外的补习班来加强实力,才有机会跟其他人竞争。”全台家长团体联盟理事长谢国清提出他的疑问。
张浩然也指出,每个学生都可进高中职,但谁能进建中、北一女等前三志愿名校?这就是补教业者的生存空间。
补教业生意兴隆,家长荷包却大失血。以7年级升8年级为例,单科全年学费约2万多元,4科优待8万元,9年级全年补习费达十几万元。若想报名名师补习班,漏夜排队打地铺才能划到好位子。
“不怕教改,只怕少子化。”这是台湾补教界盛行的一句话,除非没有学生,否则补习业就有生存空间。若以升学为导向的旧思维没有真正松绑,喧闹的背后,学生阴影更深,补教业者的笑容却更灿烂。
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