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博
他是第一个开拓渠道、派遣赴日研修生、探讨将“富士苹果”系列引入河北的人。退休后,他仍然没有离开“农”字,他要把引智“嫁接”到扶贫上。
胡志斌用4个“农”字概括自己的一生: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学在农校,干在“三农”。
他是第一个开拓渠道、派遣赴日研修生、探讨将“富士苹果”系列引入河北的人。
退休后,他仍然没有离开“农”字,他要把引智“嫁接”到扶贫上。
烫手山芋变成香饽饽
胡志斌曾在河北省新乐县工作了13年,7次被评为劳模,1977年调入河北省农科院担任秘书。1979年,他有幸代表省农科院参加了全省传达贯彻全国科技外事会议精神的大会。
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很多人对外事心有余悸,认为外事工作是块烫手的山芋,不愿触碰。因为参加了会议,胡志斌被安排分管外事。他一开始很犹豫,但转念想,跟着国家走总不会错,就接下了这一任务。
1979年,胡志斌组织了河北省果树专家团,由省农业厅副厅长带队,赴日本考察。回来后,又陆续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的来访团。上任伊始就组织了这些活动,胡志斌的组织能力被河北省外事办公室予以肯定——“小胡行啊!又派出又接待,搞得不错!”
此后,再有活动,省外办总是叫上胡志斌一块儿搞。
1982年,河北省与日本长野县结成了“友好省县”。为了给这一名称注入实质性内容,双方决定,中方向日方派出研修生,学习借鉴日本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件事就交给老胡吧,他弄这事儿,行!”因为对胡志斌早有印象,河北省外办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
研修生以前还没有派出过,这个步骤应该怎么走?省外办建议,由胡志斌亲自抓,弄个全过程,就明白了。“可不是,一弄才知道,首先选出5个人进行日语培训,时间3个月,由日方发来邀请,这边办手续。”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如现在高,省里办不了护照,办护照需要到外交部。胡志斌多次赴京,最后成功将研修生送出了国门。
第一批研修生回来后,震动了河北省省直有关部门,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胡志斌将研修生找来,请大家做总结。
研修生派出去究竟有没有好处?大家做出了肯定的结论:派出研修生,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谓投资少,是指研修生派出去中方只掏路费,在日本吃住不花钱,1个月还能挣上3万日元,如果干得好,还会有奖励。所谓周期短,是指培训时间9个月,可以当年去当年回,不耽误事。所谓见效快,是指在日本可以学习新技术,学习管理,学习日语,更新我们的理念。
从此以后,研修生成了香饽饽。
选派更多的研修生出去
开始的时候,研修生只派年轻的脱产干部,几年后,胡志斌发现了问题,认为这样不妥。年轻机关干部派出去,有利也有弊。好处是:他们接受能力强,一学就会;弊端是:他们不在一线,学到的东西,不能应用于生产。
胡志斌想,既然是学习实用技术,就应该尽量贴近农民,让农民通过赴日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嫁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在他的建议下,派出人员比例改成:一半脱产干部,一半农民。
大家反响好,纷纷要求增加名额。1987年,胡志斌赴日,向日方报告派出成果,并表达了增加派出名额的愿望。会后,胡志斌“带着酒,用中国的老办法,到日方知事家里‘走后门,其实就是沟通感情。那个知事不错,答应了。”
从此,研修生派出名额,由最初的5个,增加到十几个。后来,赴日培训又增加了进修生,所谓进修生,就是到日本的管理部门去学管理,这样,研修生和进修生回国后可以配套,相得益彰。
需求仍未得到满足,继续增加名额的呼声一直在持续。时值河北省正与日本鸟取县缔结“友好省县”,可否向那里派出研修生?
当时已在河北农业系统出了名的胡志斌,在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下,参与接待了鸟取县的农政部长。会谈时,他向日方谈起向长野派出研修生的情况,希望同鸟取县也可以展开类似合作。一番协商后,鸟取县同意了中方的请求,答应每年向中方提供5个研修生名额。这样,河北省派出研修生的总名额增加到20多个,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出去了。
研修扶贫,“好吃不贵”,“服务人类”
研修生学到的是技术,发展的是生产力,应该学以致用。但当时的问题是,研修生回来后,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用,甚至没有用的意识。
经过考虑,胡志斌写了一篇文章,通过新华社河北分社的一个朋友,发在了《国内动态清样》上。《清样》是本内参刊物,只供副部长级以上官员参阅。文章发出后,很快被河北省时任省长叶连松看到。
文中,胡志斌力陈研修生的潜在价值,将研修生培养概括为“好吃不贵”一一投入成本低,蕴藏产能大。叶连松批示:选派研修生的经验要积极推广。
赴日研修生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后,胡志斌又开始琢磨如何围绕批示做文章,如何在回国研修生利用上下功夫。他提出一个新词:研修扶贫。
他写了一份报告,提出关于研修扶贫的设想,提交到国家外国专家局,得到了肯定和支持。报告同时提交时任省长叶连松,叶连松也给予了肯定,并支持他在河北省财政厅立了项。
河北省财政厅的负责人没听说过这个词,就让胡志斌讲讲什么叫“研修扶贫”。胡志斌说,他的想法是,把研修生资源利用起来,把引智“嫁接”到扶贫上。根据研修生情况,他已把他们分成4个组:果树组、蔬菜组、植保组、畜牧组,每个组选择有突出贡献的研修生牵头,让他们根据专长,自选一方,推广技术,助农脱贫。负责人一听,拨给他13万元。
研修扶贫按照胡志斌的设计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争取到更多支持,他总结出“四到”:听到、看到、摸到、用到。就是说,对所有能为研修扶贫提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他都要使扶贫成果为他们所听到、所看到、所摸到、所用到。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每到这时候,他都要用丰田面包车拉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扶贫成果,一个点一个点地去看。“哎呀,真好!”“哎呀,真好!”看到第三个点的时候,省财政厅农财处负责人把他叫到一边,说:“老胡,你这真叫扶贫!这样,我明年给你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年,省财政厅拨给他30万元。
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研修扶贫力度也加大,原来的6个项目逐步扩展至25个,范围几乎覆盖全省。“我们讲农业要调整结构,如果只是抽象地说,谁知道要调整什么?如果农民看到你的示范点好,你种我跟着种,结构自然就调整了”胡志斌说。
2004年,为使研修扶贫可持续发展,在河北省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胡志斌会同有关人员,在省农科院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河北省农业企业家协会。
胡志斌认为,我们每个人取得的成绩,都是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智慧,我们之后,也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服务的并非一时一地,而应是全人类,因此,他把“服务人类”写进了协会总则,形成了办会理念。这一理念得到河北省时任省长季允石的赏识,他在批示中肯定了研修扶贫,“好吃不贵”,“服务人类”的成绩和文化理念建设,并嘱再接再厉,更有作为。
人之成才在于做大事
至今,由胡志斌亲自或组织引进的成果,早已惠及干家万户,富土苹果就是其中一例。
胡志斌是最早探讨将富士苹果引入中国的人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胡志斌组织派出研修生,先后引进了长野县42个富士品系,经过专家筛选,确定推广其中的12个。后来,他们向全国提供了5000万个富士苹果接穗,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富士苹果,其中不少就是由这12个品系发展而来的。
有些成果,虽然引进不久,但市场前景看好。如日本甜柿,产量高、含糖量高、成熟后摘下即可食,甜脆可口;日本耐寒双季草樱花,人见人爱;荷兰锦带花长势好、适应性强、花期长,是个很具发展前景的品种;美国西梅芳香甜美,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市场预期好;亚美尼亚无花果,结果早、果实个大、蜜甜有香味,抗病、易管理;亚美尼亚甜杏系列极具开发前景。
最近,他还组织引进了一种日本球形块状山芋,并打算亲自培植。这种山芋黏性极高,营养价值比普通山芋高两倍以上。日本人并不煮着吃,而是榨成汁喝,味道香甜,有益健康。这个品种如果在我国试种成功,将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2008年他组织并带领农业企业、科研院所走进非洲,探索创业,与此同时,让我国的杂交谷子走出国门,已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他还针对河北省的农业现状,撰写了《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之我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强农业“三靠”实力》等文章,分别在科技部和农业部重要刊物上发表。
年G70有余的胡志斌虽到了不逾矩的年纪,但他始终实践他的“服务人类”理念,受益于他的“人生质量建设理念”:人要有个好身体,同时需要有好的人品;人既要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能力;“认真”二字应该贯彻始终。人之成才,不必是当大官,可以是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