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
莫瑟尔非常清楚地告诉记者:“我今年64岁,其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跟中国打交道,这点让我非常高兴。在近30年间,我来过中国205次。”
莱因哈特·莫瑟尔(Reinhard ING,Moser),是山东省济南市外国专家局支持聘请的奥地利重型卡车制造业专家,他对推动奥地利和德国汽车制造企业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为中国重卡汽车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2010年,他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专程来北京接受颁奖并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的莫瑟尔,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接受了记者采访。
“我愿意来到中国”
莫瑟尔出生在奥地利,大学时攻读机械制造专业,侧重于重型卡车制造。毕业后进入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SDP),工作之初主要从事计划性工作,如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设备计划的制订等等。随后进入项目部门,主要负责国际合作项目。“上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是在海外建厂生产拖拉机、卡车等,包括巴西、希腊、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都建有分厂,我参与了其中大部分项目,曾经在非洲尼日利亚从土地平整开始,到最后完成一家大型卡车厂的建设。”
1982年莫瑟尔从非洲回国后,开始着手中国的合作项目。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还不被国际社会所了解,莫瑟尔的决定让很多同事不能理解:“莫瑟尔,你跑到中国去干什么?”但是,莫瑟尔却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走上了快行道,我相信中国会发展得很快。”
1983年,为解决当时我国载重汽车工业的“缺重”问题,重卡引进项目经国务院批准立项成为国家“八五”重点项目,斯太尔公司与中国重汽集团签订了斯太尔重型卡车制造技术引进合同,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重卡整车制造技术引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时任SDP国际合作部经理的莱因哈特·莫瑟尔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从选择合作伙伴到谈判,直到合同的签订和具体实施,他都精心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及当时斯太尔公司被确定为国外合作伙伴的原因,莫瑟尔认为:“当时有19个国家的企业参与了竞标,斯太尔公司得到这个项目,一是因为斯太尔公司在技术上非常先进,还有一个原因是奥地利是一个非常中立的国家。”
斯太尔推动中国汽车制造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莫瑟尔对中国技术、管理等人员的培训提供了全力的支持。从1984年到1996年,中国重汽先后派出5000多位卡车制造方面的技术、管理及商务人员到奥地利接受培训,其中80%是技术人员。同时,先后有200多位外国专家来到中国重汽给中方员工做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研发、生产、质量、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这些专家都是莫瑟尔亲自精心挑选的,他说:“只有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才能来中国担任培训工作。”此外,从制订培训计划到设置具体课程,从确定上课时间到调整上课方式,是在教室授课还是在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指导,作为项目负责人,莫瑟尔对培训工作全部亲历亲为。直到后来成立了专门的培训部负责这项工作,莫瑟尔才减轻了部分工作量。
莫瑟尔还积极协助重汽得到必要的技术文件,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重汽解决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展。
1995年4月5日,由原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经贸部等部委组成的国家验收组对斯太尔项目进行了国家验收,验收组认为:中国重汽斯太尔项目为改变我国重型卡车产品落后的状况,解决汽车行业“缺重”的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系列化重型汽车产品的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我国的重型汽车制造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大大迈进了一步。期间,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每10辆中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技术。斯太尔汽车成为中国著名品牌,目前斯太尔技术依然是我国重卡的主流技术。
与技术提升相比,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更大的贡献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使中国重汽具备了成体系的重型卡车自主研发能力。N2005年项目圆满结束,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在中国最为成功的卡车项目。从项目引进到2008年年底为止,应用斯太尔技术已经生产了超过40万辆卡车和超过80万台发动机。由于中国政府已经付清了全部许可费,中国的卡车制造厂家都将从这一项目中受益。启动德国曼公司与重汽的新一轮合作
多年的合作,让莫瑟尔对中国重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中国重汽对项目的成功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从2001年只能年产5000台卡车,到2010年年底能年产18万台,中国重汽这一成就在欧洲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他毫不吝惜对中国重汽的赞赏,夸赞他们对中国卡车制造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除重汽之外,我还与中国多家卡车制造企业合作过,但是从内心来讲最有感情的还是重汽。中国重汽是一个非常务实、踏实的企业,做事非常认真,一步一个脚印。”莫瑟尔充满感情地说。正是由于这份深厚的感情,当斯太尔项目面临着技术老化的现实之际,为推动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继续发展,莫瑟尔开始了同中国重汽的新一轮谈判。
1989年,德国曼商用车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德国曼公司)收购了SDP的重卡部分,原SDP的重卡部分成为德国曼公司的奥地利公司。从那时起,莫瑟尔就积极推动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自上世纪90年代我就受公司委托,在中国再次寻找合作伙伴,我们也再次选择中国重汽作为合作伙伴。这次双方是以参股的形式合作的,重汽是大股东,德国曼公司是小股东,向中国转让了新的卡车生产技术。”
2003年,德国曼公司与中国重汽签订了L2000驾驶室制造技术许可合同。该技术许可合同使中国重汽获得了先进的驾驶室技术,提升了中国重汽的产品水平,扩大了中国重汽的产品系列,增强了中国重汽的整体实力。同时也使中国重汽与国外先进汽车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得以延续和发展。
目前,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重大合作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在该项目立项和谈判过程中,莫瑟尔作为德国曼公司国际合作部经理、中国项目负责人,帮助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协调和沟通,使谈判得以顺利开展。由于莫瑟尔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广泛了解和深入分析,更是由于他的积极推动,中国重汽得以在国内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国曼公司在中国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在香港签署正式协议,决定在技术和资本方面进行长期合作,推行新技术,促进产品国产化,并实现大量出口。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提到人才,莫瑟尔认为,中国有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工程师,人才非常多,但是,技术的不断提升靠的是不断的积累,中间过程不能跳过去。他相信这些年轻的工程师到他这个年纪会远远超过他,需要的只是时间。中国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此外,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也很重要。比如设计发动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出色的发动机图纸,但是如果没有国际眼光,他就不一定能考虑到环保性。目前中国卡车行业还停留在欧三的排放标准上,而欧洲马上要推行欧六了。所以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具有国际化的长远眼光,了解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关注环保,这是国际大趋势。
莫瑟尔认为,节能环保型车辆的生产将会是中国汽车制造业未来的目标,这要求有强大的质量做保证,这不是生产企业一个环节能做到的,需要一个产业链来做保证。比如,供货商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配件,有严格的检测标准,能够提供优质的配件等,是最后生产出一个好的产品的基本条件。
最自豪的事情
莫瑟尔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有过合作,但是,中国的项目无疑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他说,他喜欢中国人处事的方式,他觉得中国人对他很尊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他也慢慢适应了中国人的方式,跟中国人打交道让他感觉很舒服。“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跟中国同事、谈判对手红过脸,大家都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解决问题。”
对于莫瑟尔来说,人生中有两件事让他无比自豪。一是1983年,他作为公司年轻的项目经理代表斯太尔同中国签订项目合同,并负责这一项目,从而开启了他跟中国长达30年的合作。第二个则是当斯太尔技术渐渐被淘汰的时候,他又有幸能够将更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继续同中国的合作之旅。
在项目合作之外,莫瑟尔在中国政府和山东省、济南市与奥地利及奥地利上奥州之间的经贸交流和合作中提供了积极和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并多次接待政府代表团,热心推动中奥之间的经贸合作。基于莫瑟尔先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2009年和201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先后授予他“济南市荣誉市民”称号和“泉城友谊奖”。
2010年他更是荣幸地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他认为,在与中国合作30年的时候得到这个奖,意义深远。莫瑟尔表示,他非常感动,同时感谢所有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他觉得这些年为中国项目付出的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而在国庆节前夕出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庆招待会,更让那一天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日子。
这次来北京领奖,他把夫人也带到中国,他说:“我要让我太太用自己的眼睛来亲眼看看中国是一个多么有活力的国家,中国的青年人多么有朝气。中国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家,同时又非常务实。中国现在目标明确地发展经济,将来中国在世界大舞台上一定会扮演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