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昱
房价的非正常飞腾,原因主要不是出在住房市场,而应溯源到前端的土地市场。加大保障房供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进一步深化城市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那就是饮鸩止渴。
2月16日,北京出台了配套“新国八条”的落实细则,人称“京15条”。根据媒体报道,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的“京15条”实施首日,“北京楼市有如遭遇一股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流”,从单日过户创近3000套的历史纪录,到门可罗雀的过户大厅,这个反差在不到24小时内发生。北京房地产住宅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2月份北京住宅成交3436套,环比下降70.24%,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成交新低。
这是房市第几股寒流了,这是第几次“史上最严厉调控”了?恐怕除了政策制定者,没有人再能够记起了。
有时候强者会做些莫名其妙的错事,以此来检验下属的反应,看谁摇旗呐喊,谁直言劝谏,谁冷嘲热讽,谁又沉默不语。但如果强者这件错事做的一错再错,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它在这件事上心虚,只能将错就错。
房地产调控就多少有点这样的味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早已脱离了正常价值规律,当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越少越好,所以这种干预必须切中肯綮,直指要害。而我们看到,房地产调控先后多轮,所谓“史上最严厉调控”的冠名都把报纸印烂了,“一定要把房价压下来”,还是隔个一年半载就会出现在领导的讲稿里。
“新国八条”强调了各地政府的重要职责:着力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然是一个市场,就有供需两端,哪一类市场能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常识,当然是供需两方都能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市场。即使有时候供应过剩而需求不振,或者供应不足而需求旺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很快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两个杠杆就能调出个平衡来。但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十年来几乎是单边上涨的状况,说明这个市场不算正常的市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房地产市场其实包括了两个分市场,一是住房市场,二是土地市场。从房地产开发的链条讲,是房地产商先在土地市场上从政府手里买到地,盖楼后再在住房市场将住房销售给购房者。那么住房价格持续飞腾,究竟是住房市场出了问题,还是土地市场出了问题?或者哪个分市场是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方能纲举目张,从化解主要矛盾人手,将这个已经把全国人民都绕进去的麻绳一一解开。
住房市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投机,即所谓炒房者买走了大量房子。但如果没有这些炒房客,房价是否就能应声而落?恐怕不见得,因为想“居者有其屋”的无房年轻人在在多有。当前的城市购房是刚性需求,这一点任志强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说错。此前的N轮房地产调控,大多从抑制购房需求端上手段,其结果总是“先短期内造成有价无市,稍一松懈后再度报复性上涨”的杯具,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能得出结论:房价的非正常飞腾,原因主要不是出在住房市场,而应溯源到前端的土地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特有的“面粉比面包贵”现象已经再明确不过的告诉我们:是以层出不穷的“地王”为代表的地价飞涨,推高了房价的不断飞涨。作为土地市场的唯一卖家,各地方政府是房价飞涨的最大经济受益者,他们从所有权虚置的农村集体和旧城改造、危改工程中低价拿到土地,高价卖给地产商,地产商再加价卖给购房者,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润—这就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土地财政。
既然普通民众都已然耳熟能详地知道问题的根蒂所在,窃以为政府没必要再将矛头转移到炒房客或者血管里没有流淌道德的血液的房地产商身上,给那些没能连续5年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北漂”买房结婚设置障碍,恐怕更是不对。
真正的强者敢于正视问题,并勇于刮骨疗伤。具体到中国的房地产困局,那就是尽快终结“土地财政”。2月24日,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政府签订了“军令状”,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加大保障房供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进一步深化城市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那就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