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诞生记(下)

2011-04-26 02:36袁成亮
老同志之友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摄制组国军

袁成亮

编者按:

近年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追溯历史、回顾往事的热潮,“红色经典”成为我们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革命与传统的震憾,也唤起我们对以往岁月的回忆。

本刊2011年1月(上)回顾:

《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钢铁战士》而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

拍摄中

酸甜苦辣交织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个个鼓掌欢迎。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惊叫起来:“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掂着小脚气乎乎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竟然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时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没有人员死亡。

每个成员都把这当成

神圣的任务

与一般战争片相比,《南征北战》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片中构勒了一批浮雕般的我军英雄群像:指挥有方、潇洒睿智的我军军长,文武双全“又进步了”的高营长,善战但不善于领会上级作战意图的我军连长,朴实、勇敢的女游击队长。此外,还有骄横霸道、不可一世的敌军张军长,老奸巨滑、哀叫“拉兄弟一把”的敌李军长,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敌军总司令……片中从下级的军官、战士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这一方面得益于剧本,另一方面与演员对角色把握到位也是分不开的。

在拍摄之前,根据规定,演员们无论扮演角色大小,都要到下面体验生活,演解放军的下连队当兵,演农民的则住到了农户家里,演敌军的除了找解放战士座谈,还要找高一级的战俘访问。事实上,这段体验生活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演员们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片中饰演高营长的冯喆在拍摄之前刚从香港回来,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连队体验生活,每天除了上操场练刺杀,还要在大冷天下水游泳,身上嘴上都起了水泡,副导演问他行不行,他说:“不行怎么当营长呀!”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虽然只是个配角,戏份不多,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在山东临沂农村体验生活整一个月,随后又跟着摄制组在农村拍摄整整八个月。直到今天,每每回忆起当初拍摄的情景,她还是感慨地说:“那时我们每个成员都把拍好《南征北战》当成一项神圣的任务,那个较劲、认真,我以后拍戏再也没有碰到过。”

《南征北战》给文艺舞台

增添了一抹亮色

经过全摄制组近一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八一前夕,电影《南征北战》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一经放映好评如潮。尽管电影《南征北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江青对这个片子虽然总体上予以了肯定,但仍感到有些不满意。1972年,毛主席为改变革命舞台样板戏一统江山的局面,要求恢复故事片的拍摄。江青于是决定重拍《南征北战》,导演的重担自然又落在了成荫身上。

为了保证新片拍摄“不走样”,成荫要求有关人员沿老《南征北战》拍摄地点和路线重走一趟。

按理老片新拍因有原来片子打底,在技术上拍起来应该顺手得多。大家起初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一旦真正进入拍摄后,大家才感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是原来拍摄外景地“凤凰山”“摩天岭”由于修筑了水库等工程早已改变了原先的模样。老将军庙火车站没有了,弥河沿岸都修了水坝,村庄也都建起了新的砖瓦房。好在部队首长有经验,建议利用修工事的兵力,改造治河要用的地形,使之尽量与老片地形相符,这才勉强解决了问题。其次,由于岁月的流失,群众演员也失却了原来的“本色”。再也见不到过去那样“一呼百应”的场面了。而且,演员在拍片时都很注意自已的形象,尤其是女同志打扮得都很时髦,根本就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而演“国军”的战士大概是看惯了样板戏中的反派人物,演起“国军”来大部分歪戴着帽子,手夹烟卷,有的甚至把枪当拐棍使,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好在成荫、汤晓丹再拍此片已是经验十足,“修正”起来效果倒也不错。

尽管彩色版《南征北战》在其拍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最终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74年,彩色片“南征北战”在全国一经上映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为当时样板戏一花独放的文艺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摄制组国军
成长
立正!新兵们
城市景观照明舞台化的分析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中国海军抵巴基斯坦参加多国军演
生活中的“万”
A Real-time Updat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Batch Processes Based on State Estimation*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