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地区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研究

2011-04-25 09:40
草业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环境

路 科

(牡丹江师范学院管理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日渐加强,并且愈来愈显现出这方面的优势,促使愈来愈多的地区开始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原本较好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大,在旅游开发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还有恢复的可能性,但也要以付出极大的经济、人力等资源为代价[1-3]。而在生态环境原本脆弱的地区,其环境的承载力极弱,任何自然或人为的变力都将使原本维持平衡的现状因素达到转变的阈值点,即造成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的几率极大,更严重的是很多破坏是不可恢复逆转的[4-7]。因此,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一面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空间[8-10],另一面也会因旅游开发造成环境被极大破坏而存在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因此,认真研究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保特殊性并构建独特的旅游环保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国内外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数量巨大,较为成熟[11-12],但其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就国内来看,截止目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仅有20余篇文献,且以区域为例的具体性研究就占17篇之多,尚缺乏立足宏观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立足于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特殊性,对比分析一般地区传统旅游环保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适用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独特性旅游环保模式。

1 生态脆弱地区的界定

生态脆弱地区即区域内已形成脆弱生态环境的地区,其范围界定主要依据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定义为标准。而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定义,目前尚有不同理解,国内较为典型的定义有(按时间排序):吕昌河[13]认为,那些自身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差,具有明显的土地退化特征和生态恶化趋势的环境类型,称为脆弱环境;薛纪渝和罗承平[14]认为,脆弱环境是敏感性强、并具有退化趋势的环境单元;刘燕华[15]认为,脆弱环境是指环境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应敏感且易发生不利于人为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赵跃龙和张玲娟[16]认为,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姚建等[12]认为,所谓生态环境脆弱带或生态脆弱带是指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及土地资源丧失的地带。

纵观以上表述,对于脆弱生态环境的定义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具有以下共同含义:第一,具有处于退化状态的环境特征;第二,敏感性强、稳定性差;第三,不利于人为活动利用。因此,符合以上三方面特征的区域即可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赵跃龙和张玲娟[16]曾对我国26个省区的环境脆弱度进行过量化研究,详见表1。

2 旅游开发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

2.1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脆弱性 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脆弱性表现为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的稳定性差,具体包括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两个方面:1)在这一独特的环境系统内部,各种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极易产生变化,而且在一种或一个因素的变化之下,往往由于该因素的变化或扰动触发其他多个因素的“链式”反应,进而对环境整体的质、量关系产生根本影响;2)由于受人类和各种社会、自然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干预,脆弱生态环境随时间演进的周期性变化具有波动、脆弱性的特点,当环境干扰因素超过环境整体自我维持能力承受的极限时,环境会发生不可逆的转变[17]。

表1 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

2.2旅游开发促进脆弱生态环境加剧的动力影响 旅游开发属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本身不但是形成脆弱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而且其行为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还导致许多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的自然因素形成。总体来看,旅游开发在土壤、地形、生物结构以及气候因子等方面存在加剧脆弱生态环境负向演化的影响。

第一,旅游开发中,建筑和道路的修筑等活动产生的地表人工建筑,导致土壤发育停止,如在地中海海岸,旅游开发造成的湿地变干引起该地区生态演化十分强烈[18]。各种外界物质的输入,导致土壤富含元素的多样化甚至污染,每年大量塑料薄膜都废弃于土壤和水域环境中造成白色污染[19];地表植被的大面积砍伐或移植,导致土壤大面积裸露,造成土壤的水蚀和风蚀,进而促进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化,如三江源区东北部生态环境受水蚀、风蚀和冻融剥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山体、坡麓草皮层滑塌,经风吹雨淋,表土层流失,岩石裸露。加之过度放牧、牲畜践踏和害鼠的破坏使草地植被严重退化[20]。

第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开发建设活动中类如开山挖湖等行为,导致坡面形态和坡度的改变,给水土流失等土壤侵蚀创造了条件,造成生态环境愈趋脆弱的恶性循环。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各种人工建筑分割,原有的地貌在人为建设过程中改变,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破坏。Bacon[21]研究显示旅游开发影响湿地,如停车点、机场、度假地、小船停泊港、污水处理厂、娱乐设施等建设,造成湿地和河口的破坏或损害。

第三,兴建宾馆、停车场等设施,大面积地表植物被破坏。Simons[22]研究发现,在瑞士和瑞典砍伐森林为滑雪开道,对周围村庄造成持续的泥流危害,产生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损害。崔海亭[23]研究了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修建索道,使大量上百年的冷杉(Abiesfabri)毁于一旦,而且林下的喜荫灌木、草本植物失去保护,如只见于冷杉林下的古老珍稀植物独叶草(Kingdoniauniflora)。游客在观赏活动过程中对植物的践踏往往会影响植物种子发芽,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变化。Dickson等[24]研究西班牙泰迪国家公园时发现,通过游客鞋子和衣服无意带来的外来种子引起物种组构变化,这也是旅游开发对生物圈的影响方面之一。游客所制造的噪音也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还有一些更具危害性的消费活动,如狩猎和围捕,偷猎毁灭野生生物,用作纪念礼品[25]。

第四,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改变地表结构,进而改变地表径流,影响水分蒸发。各种旅游活动及旅游接待设施用水,造成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导致依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减小,从而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水分循环。越来越多的交通设施投入使用,如飞机、汽车等排放出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大量尘埃;宾馆、饭店等建筑设施所配备的生活锅炉排放出大量废气。据Romeril[26]研究,在英吉利海峡泽西岛上,夏季高峰期机动车从不到250辆猛增到2 000多辆,结果导致排放物增加,并产生相关的环境影响。众多游人呼出的CO2,导致大气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引起大气组成的改变和大气质量的降低,更可能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

3 传统旅游环保模式的缺陷与发展

一般地区(指除生态脆弱地区外的环境较好的地区)传统的旅游环保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脱节性和环保行为的滞后性。如图1所示,这种与开发过程脱节并在开发后实施的环保对策有明显的滞后性,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图1 传统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一,环境破坏已经产生,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预防性。虽然“先开发,后治理”这一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早已为世人熟知,但众多国家和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道路上由于受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仍然无法避免遵循这一发展道路的模式。传统的各种旅游环境保护对策研究也是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进行,这些环境保护对策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开发行为造成了环境破坏的结果刺激下而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滞后性。由于环境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很多环境恶化现象无法改善或恢复,因此,以破坏为前提的旅游环境保护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使旅游业的发展缺失环境效益,危及旅游业的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环境破坏种类繁杂多样,滞后的环保措施应付困难。旅游业的开发行为涉及多方面的外界物质输入自然环境,开发范围越广、程度越深,所引起的外界输入也就越多越复杂,对于环境的脆弱性也触及更多更广,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和危机随之提高。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工业产品在旅游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种类的自然与人工合成物质渗入到环境当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种类越来越复杂,对于不同的破坏和污染都需要不同的科学治理方法。任由破坏先发生,污染先出现,然后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加以治理会不断增大环保工作的困难。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下去,环境保护无法跟得上破坏与污染的步伐,最终的环境全面恶化和崩溃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预防保护和开发保护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对污染环境的治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非常繁杂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我国每年在各地区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例如,四川省2001-200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累计达449.3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投入达到800亿元人民币[27]。

第四,环保工作缺少对环境的建设措施。目前大多数旅游地所进行的旅游环境保护,实质上都属于在环境产生破坏后施行的环保对策,这些对策主要的目的确立在如何阻止环境破坏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以维持现存旅游环境不再恶化。由于经济能力和科技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还无法进一步将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深入到环境的改善甚或重建,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期待环境不再恶化后依靠环境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实现这一地区在旅游开发破坏后的旅游环境反弹,这已是一般地区应对旅游开发对环境破坏而采取的环保工作的较好结果。在上述的一系列整体环境保护工作措施当中,真正属于对恶化环境进行重建的内容少之又少,或者是形式类似却实质不符。

由此可见,一般地区传统的旅游环境保护对策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业开发来说现实意义不大,它们无法应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无法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虽然旅游环保的工作任务已经受到政府及学术界多方的重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观念上改变,在一些地区的旅游业实践中已经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在很多旅游地或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已经包括了环境规划的部分内容,但是这些环境规划内容却缺乏对于环境破坏的预防性措施。多数是一些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实际操作与旅游开发行为的联系性很弱。而且环保工作的开展,环保行为的实施多是在旅游地或旅游区开发后已经产生环境影响或破坏才进行,因此目前现有的旅游环保模式仍不适用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境保护。

4 生态脆弱地区旅游环保的特殊模式

生态脆弱地区环境基础条件差,且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力的干扰而丧失自我调节和改善的能力,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甚至崩溃。因此,不仅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要避免传统的发展模式,其旅游环境保护也不能参照传统的一般地区的旅游环境保护模式,而是要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把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谋求二者的协调与同步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特殊性决定了其离差于较好环境的较高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以及其濒于恶化环境与崩溃环境边缘的特殊位置,开发行为导致的任何程度的破坏作用于其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结果都可能导致环境向恶化和崩溃大步迈进。因此,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高度超前,甚至要真正地做到保护性开发及预防性保护,这是对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充分运用。

在这类地区中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完全以开发为首要目标,不能以发展短期经济目标为首要目的,不能以类似于环境较好地区的开发模式为模版并重复开发破坏后再环保再开发的波动性周期性发展模式(图2A)。因为环境状况跌下低谷时必定要求更大的经济投入来设法挽回,而且不一定能够实现。这类地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只能是要求在确保环境不断改善(至少不恶化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遵循环境效益递增且谋求长远经济利益的单曲线发展模式(图2B)运行,在环境状况不断趋好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是对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可持续旅游业的根本保证。

图2 两种旅游环境状况与经济效益关系模式对比

因此,生态脆弱地区旅游环保的有效模式要求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完全结合,进行联动研究与运作,甚至环境保护工作要占较大比例或超前进行;而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向以开发行为的外界输入促进环境改善和环境重建的方向转移,这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的根本途径。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包括三个方面(图3):

图3 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保运作模式

第一,开展开发与保护的同步互动研究,将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改变先预测问题并防范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被动性保护模式,转而构思允许必然发生的局部影响或破坏存在,但谋求整体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性保护模式。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旅游开发活动是以自然资源为客体的主观改变行为,其行为结果必然存在改变与破坏的一面,要允许破坏存在并努力将其限制在最小的规模。其次积极扩大改善环境的正面影响,则形成产出大于投入的正效应结局。如何实现这一观点,是需要在开发与保护进行联动研究与操作的过程中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区域内生态破坏严重的地质或地貌类等生态旅游资源,这实质上是一种开发性的旅游环保措施。这种开发策略应以开展修复环境、建设环境类的旅游活动为主。以恶劣环境的反面教材形象营造强有力的教育氛围,使人们加强对环保的支持;配合以修复并重建生态系统等活动为主的旅游项目,直接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8]。

目前现有的对恶劣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以探险及观光型旅游为主,仅止于招来旅游者目睹及亲身感触恶劣环境的特征,如沙漠探险游等,从而唤起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其环保目标侧重于旅游者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缓解或消除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对于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意义不大。

而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性保护应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主体为主要力量,在开发过程中侧重于对脆弱生态环境改善的促进,相应建设的基础设施等规划要以为进一步的重建性保护奠定基础为目标。这种开发性保护的规划内容和功效意义应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对环境资源做基础的改善,旅游开发行为及旅游项目开展要为进一步重建生态平衡打基础;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亲临目睹的体验加强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享有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参加环境改善的机会,实现环保意识的实践转化。

第三,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象也不应只关注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状态较好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不应只停留在阻止环境现状滑坡的这一较低层次。对于存在状态较差的环境资源积极开发,进行环境重建,以建设局部环境实现客观上的全局环境状态改善,实质上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整体环境保护措施。在此方面,恢复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为此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支持,它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开发和保护机理,为解决人类生态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29-30]。各地在生态修复中扎实工作,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整套既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又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推进路线和方法[31]。因此,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保措施应提高至拉升环境现状的新层次,即重建性保护(图3)。

现有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环境重建性工作是以政府机构或开发主体为主要力量,尚未做到发动群众,未能将这种长期性的、任务艰巨的环境重建工作与具体的旅游活动完美结合,该问题正是本研究提出的重建性保护力求解决的。在开发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重建性保护注重谋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重建性工作的自发参与,该目标的实现以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旅游者在恶劣环境触动下环保意识加强后的心理压力释放点(旅游者在恶劣环境的游览过程感受低层次生存需求的痛苦而激发心理失衡产生压力),将旅游活动内容设计与旅游者的心理压力释放点对接,从而实现旅游者自发参与环境重建的目标。

5 生态脆弱地区旅游环保的基本对策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环保对策,应该立足于与旅游开发的系统结合,由此构思以下具体对策:

首先,依据脆弱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分析生态脆弱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限制因素,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涉及组成地球系统各子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的环境限制因素体系,借以衡量一定区域内的整体旅游开发规模,并在此规模基础上,分析单体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弱,进而规划各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次序。

其次,基于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研究,结合旅游开发对环境恶化的推动力分析,筛选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有推动作用的旅游开发项目,并加以限制;相反挑选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甚至有正面影响的旅游项目,进行鼓励开发。一言概之,在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选择方向性旅游开发。

再次,基于对脆弱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运用,分析逆化该规律并依靠旅游开发行为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力进行环境重建的可行性,积极改善环境,建设环境,以扭转生态环境脆弱为环保工作的根本目的。

[1]朱颜明,黎劲松,杨爱玲,等.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非点源污染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4):1-4.

[2]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3(11):153-155.

[3]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99-104.

[4]崔凤军.旅游环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1998(5):35-39.

[5]姜爱林,祝国勇.论旅游业对西部生态脆弱区改良的作用及相关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23-24.

[6]田喜洲.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J].生态经济,2001(12):56-58.

[7]张国忠.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以新疆四地州旅游战略规划为例[J].中国沙漠,2006(1):126-130.

[8]Farrell B H,Runyan D.Ecology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6-40.

[9]Weaver S.Nature tourism as a means of protecting indigenous forest resources in Fiji[J].Journal of Pacific Studies,1992,16:63-73.

[10]陆林.旅游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6):418-420.

[11]高洪文.生态交错带(Ecotone)理论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4,13(1):32-38.

[12]姚建,艾南山,丁晶.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价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2003(3):77-80.

[13]吕昌河.脆弱环境的特性、判别与分类[A].见:赵桂久,刘燕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31.

[14]薛纪渝,罗承平.脆弱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探讨[A].见:赵桂久,刘燕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24.

[15]刘燕华.中国脆弱环境类型划分与指标[A].见:赵桂久,刘燕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7.

[16]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1):73-79.

[17]赵跃龙.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60.

[18]Matinez-Taberner A,Moyà G,Ramon G. The Albufera of Majorca Balearic Islands[J].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1990,19:21-27.

[19]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等.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4):224-229.

[20]王启基,王发刚,周华坤,等.三江源区东北部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策略[J].草业科学,2010,27(2):59-65.

[21]Bacon P R.Us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ibbea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104-117.

[22]Simons P.Après ski 1e dèluge[J].New Scientist,1988,117:49-52.

[23]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24]Dickson J H.Rodriguez J C,Machado A.Invading plants at high altitudes on Tenerife especially in the Teide National Park[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87,95:155-179.

[25]张坤民.当代环境保护的形势与中国的努力[J].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4,6(3):199-206.

[26]Romeril M.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Channel Islands[J].Tourism Management,1985,1:43-50.

[27]房琳琳.四川境内水体质量调查纪实[N].科技日报,2007-5-20:001.

[28]魏丽英.论生态旅游开发及其逆向思维的运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3(4):35-37.

[29]彭少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J].中国基础科学,2001(3):18-24.

[30]林勇,张万军,吴洪娇,等.恢复生态原理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工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2):35-37.

[31]崔崴,何京丽,荣浩,等.论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J].草业科学,2009,26(1):40-44.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旅游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旅游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