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1-04-23 07:17陈文坚
海峡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第四系资源量岩溶

陈文坚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陈文坚

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通过对福建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分析地下水开采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对策。

地下水资源 质量评价 保护对策 福建省

1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1956年~1999年)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307.79×108m3/a。其中第四系孔隙水天然补给资源量8.04×108m3/a,基岩裂隙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90.70×108m3/a,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天然补给资源量9.05×108m3/a。

频率为75% 的偏枯年,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74.90×108m3/a。

各年代天然补给资源量在20世纪70、80、90年代分别为 304.19×108m3/a、308.44×108m3/a和318.60×108m3/a。

1.2 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全省地下水(矿化度<1g/L的淡水)可开采资源量96.62× 108m3/a,相当于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的31%或偏枯年(频率75%)的35%。

各类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中第四系孔隙水12.62× 108m3/a,基岩裂隙水75.15×108m3/a,碳酸盐岩类岩溶水8.85×108m3/a。

全省沿海平原和山间第四系盆地、岩溶盆地及沿海台地区,宜于开采地下水。其可开采资源量合计33.23×108m3/a;其中山区盆地和沿海平原下伏基岩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10.74×108m3/a,沿海台地区下伏基岩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1.02×108m3/a。合计占全部可开采资源量的34.4%。

1.3 各行政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设区市中,南平、三明、龙岩3个内陆行政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较大,合计占全省总量的62.77%,补给资源模数也大,均大于25×104m3/km2..a。6个沿海行政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普遍小于内陆,其补给资源模数13.18~26.05×108m3/km2.a。

1.4 各行政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设区市中,三明、南平、龙岩3个内陆行政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较大,合计达58.05×108m3/a,占全省总可开采资源量的60.1%。6个沿海行政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00~12.29×108m3/a,厦门、莆田市最小。

2 地下水开发利用

2.1 利用程度

福建省是以地表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省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1999年地下水开采量仅占总用水量的3.34%,实际开采量为6.0653×108m3/a,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6.28%;占宜井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18.25%。

设区市中,沿海厦门市(厦门岛外、同安区)开采程度最高,达55.01%,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次之,开采程度为14.70%,其余各地开采程度均小于10%,南平市最小,仅0.95%。

县(市)所在地城区自来水供水水源中,龙岩市新罗区、连城县、长汀县、大田县等用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邵武市、明溪县、将乐县等用地下水作为辅助水源,其余各县(市)均以地表水为水源。

1999年地下水开采量中,生活用水占49.72%,工业用水占23.41%,农业用水(包括牲畜、渔业、林业、农灌用水)占26.63%,其它占0.24%。在总用水量中,地下水在生活用水中占12.81%,工业用水占3.27%,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占1.41%。

2.2 缺水地区

地下水资源供需地域不平衡,主要缺水地区为沿海岛屿岬角区、红土台地区、地下水之咸水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普遍高于山区,统计66处岛屿,平均开采程度29.05%,莆田县湄洲岛已超采。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表水也同样缺乏。缺水地区的城市和新兴的工业区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部分地区、福州长安开发区、琅岐岛投资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东山岛、福安赛岐开发区等地。目前在缺水地区,生活用水一般能保证,工业用水以供定需,尚能平衡,主要为农灌用水缺口较大。

3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3.1 评价方法

3.1.1地下水质量分级

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以地下水调查和监测的水质分析资料为基础,分别进行单项参数评价和多项参数综合评判。单项参数评价按表1,分类指标划为5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表1 单项组分评价分值表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按表1划分组分所属类别。对各类别再按表3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式中:F——各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

N——项数。

根据计算结果得到的F值,按表2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表2 地下水质量级别表

3.1.2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

福建省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仅控制7个地区,监测面积约800km2,水质评价不能代表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而区域水质调查资料基本是唯一性的,也无法进行单点超标强度对比。因此,本次工作是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污染程度的标准。

未发现超标组分者视为Ⅰ级(未污染);pH值、总铁、锰、氟化物(以背景值超标为主)出现一种以上超标视为Ⅱ级(轻度污染);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以有机污染为主)出现一种以上超标视为Ⅲ级(中度污染)。

3.1.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分级

根据地下水质量分级和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见表3),进行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分级。

表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表

3.2 评价参数

3.2.1综合评价参数

选择地下水的pH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氢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锌、氟化物、镉、总铁、锰、硒、溶解性总固体、化学耗氧量(COD)、硫酸盐、氯化物,计21项参加评价。缺少某指标的分析值视为空值。

3.2.2污染评价参数

选择福建省最常见的7项污染指标:pH值、总铁、锰、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参加评价。

3.3 地下水水质背景情况

福建省1970年前仅部分地区作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并有零星供水勘探工作。本次收集资料最早时间为1959年。本期各类水质分析资料156份(矿化度<1g/L)。据此统计各水化学组分平均值视为地下水水质背景值(略)。

本省早期工作因工作精度所限,未能全面反映全省地下水水质状况。由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受下伏咸水影响,第四系孔隙水矿化度、总Fe、Mn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而且NH4+含量超标;碳酸盐岩岩溶水的总硬度、F-、COD含量较高;背景值中NO2-普遍超标,表明沿海地区地下水已受到污染。

3.4 地下水质量现状

福建省各类地下水F值总平均为3.551,水质较好。其中第四系孔隙水平均F值4.432,水质较差;基岩裂隙水平均F值3.507,水质较好;岩溶水平均F值1.785,水质优良。

地下水综合质量较好。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水质略差,有17.85% Ⅲ级水,而Ⅰ-Ⅱ级水占92.14%;基岩裂隙水以Ⅰ级水为主,占88.43%,Ⅱ级水占21.57%;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均为Ⅰ级水。

3.5 分布特点

福建省各县、市所在地的第四系孔隙水水质普遍受污染,水质综合级别以Ⅱ级为主,沿海地区出现Ⅲ级水。如福州、漳州、厦门、莆田等设区市所在地或人口密度大的长乐、福清、晋江、罗源等县城区所在地;山区经济较发达的县、市所在地也出现综合质量Ⅲ级水,如武夷山市。第四系孔隙水中,Ⅱ级水分布面积约占全省第四系盆地总面积的35%;Ⅲ级水分布面积约占全省第四系盆地总面积的1 %。基岩裂隙水水质普遍较好,地下水质量综合分级基本属Ⅰ级水,仅零星点状分布Ⅱ级水,个别地区出现Ⅲ级水。沿海部分残积台地区地下水质量综合分级为Ⅱ-Ⅲ级,约占残积台地总面积的15%。岩溶水则普遍属Ⅰ级水。

3.6 地下水污染程度

福建省地下水污染程度较轻,主要高背景异常有总Fe、Mn、F、pH值,主要污染物有NH4+、NO2-、NO3-、COD、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

各组分超标率0.17%~24.89%。各组分中超标率最高为Mn,其次为pH值和总Fe。各超标组分中,以超饮用水标准Ⅲ级为主,少量为超Ⅳ级。pH值超标者以小于6.5的弱酸性为主,占94.46%。

3.7 地下水脆弱性

福建省地下水脆弱性可分为脆弱、较脆弱、非脆弱三类,沿海第四系风积-海积砂层区、山间第四系小盆地、沿海外河口平原区及岩溶盆地地下水脆弱;沿海河口平原区、山区较大第四系盆地、残积台地区及侵入岩、火山岩组成的基岩山区地下水较脆弱;滨海平原海积层和碎屑岩、层状变质岩组成基岩山区地下水非脆弱。

4 地下水开采诱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4.1 岩溶塌陷

主要分布于闽西南碳酸盐岩分布区,特别是覆盖型碳酸盐岩区。引发原因主要为开采地下水,一般规模不大,单个塌陷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最大0.314km2,个别也有因矿坑采空所引起。岩溶塌陷最早出现于1962年(三明市),现累计有12个县(市),曾不同程度地发生。

尤其是城镇区,多以岩溶水为主要供水水源,如龙岩、长汀、连城等地。因此这些地区也是岩溶塌陷高发区。

4.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目前仅在福州市热田区发现。据90年代初调查,地热田9km2范围内均产生沉降,中心区累计最大沉降量0.68m。据1967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91年6月~1992年6月不同观测点测量,年平均沉降量2.9~74.0mm。主要影响因素为过量开采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第四系孔隙热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区水位最大下降幅度约17m。

5 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原因

5.1 原生地球化学条件造成高本底值

福建省地下水高氟、富铁、高锰及部分地下水高“三氮”,多与原生地球化学环境有关。

5.1.1部分微量元素本底值较高

据前人对本省1000多份各类岩石化学成份及光谱含量分析资料,14项检测项目中,微量元素高于地壳丰度值的有氟、铅、锌、钼、矾等。

5.1.2高矿化度、高“三氮”

在海湾及外河口地区,由于全新世早期海侵,造成该地区咸水层的存在,虽然近期陆地抬升,部分地区已开始淡化,但许多地区仍存在高矿化度的Cl-Na型水,SO42-含量也相对较高;在海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经长期分解等作用,转化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因此该层地下水“三氮”含量普遍较高。

5.1.3高铁(Fe)、高锰(Mn)、高氟(F)

福建省酸性岩浆岩广泛分布,岩石中含有较多含氟矿物,如萤石、云母、氟磷灰石等,在淋滤、溶解作用下,进入地下水中,形成高F地下水。

5.1.4地热异常区高氟

深部岩浆含有高氟矿物,地热异常区随深循环的地下热水带至浅层,与浅部地下水混合产生高F地下水。

沿海淤泥粘土层含有较多还原性Fe、Mn,风化层中Fe、Mn分布广且极不稳定,在降雨入渗、淋滤过程中溶入地下水,而产生Fe、Mn高异常。

5.2 次生污染物入渗污染

福建省沿海平原区和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区,地下水较脆弱,但却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区。城镇地下水受次生污染较严重。特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及氨氮、硝酸盐、挥发酚类等。

造成污染物入渗的主要途径为废井(坑)、污水管道渗漏、渗水坑(井)等。在一些老城区,历史上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落后,多直接排放河道或渗入地下,在地下浅层形成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土层,成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区。如福州市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普遍高“三氮”,水质极差。

在裸露-浅埋藏型碳酸盐岩岩溶区和沿海海积-风积砂层区,局部残积层覆盖较薄区,含水层直接位于浅层,污染物垂直入渗地下,地下水质极易变差。

福建省地下水中发现挥发酚类超标,但不稳定。近年造纸与制鞋业制革业发展迅速,环保措施尚未完善,致使地下水中挥发酚类时有超标。

6 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对策

6.1 加大污染源治理

加强工矿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污染治理,减少水体污染物负荷,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6.2 继续推行改水工程

加强沿海缺水区或水质不良地区调查研究,寻找水质好、水量相对丰富的基岩富水段,并注意提高相应的成井工艺。

6.3 推广双供水系统

在大、中城市和缺水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推广饮用水专用管道措施,保证优质的深层地下水首先满足人类生活用水。

6.4 防止岩溶塌陷

覆盖型碳酸盐岩类岩溶塌陷易发区,应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科学安排地下水的利用。

6.5 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

以往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多侧重于地下水系统而言,而福建省是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省份,因地表水水质尚可,乃视为不缺水的省份。而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物总量势必增加,若不花大力气加强污染物的综合治理,一旦地表水水质恶化,就可能出现水资源污染型短缺问题。因此,制定统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十分必要,只有合理规划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使其用之合理,措施得当,充分利用。

[1]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2007.

[2] 刘尚仁编.地下水资源[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7.

猜你喜欢
第四系资源量岩溶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塞拉利昂通戈金刚石矿资源量上升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河北平原区第四系(200m以浅)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特征综述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明渠结构优化研究
绮丽多彩的岩溶世界
——太极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