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玲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中外建筑史》是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园林景观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关于中外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外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培养其建筑历史的理论修养和素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就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并参照我校建筑学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时数显然偏少。因此,我们任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
由于专业的特点,一方面,园林景观专业建筑史的教学着重于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了解而不必过于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教学内容面比较广,而教学时数比较少的矛盾,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中外建筑史》课程由中国建筑历史、外国建筑历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几个部分组成。
中建史的内容涵盖了自原始社会以来的建筑发展演变情况,时间跨度大且涉及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如民居、宫殿、陵墓、佛寺等,而这些建筑的产生、演变过程又与地理气候、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外建史内容涉及到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建筑发展历史,内容丰富。特别是欧洲建筑史,它的历史悠久,经历的阶段最多,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它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相应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阶段性非常鲜明,因而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上述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一学期)内完成,显然难以实现。因此,应根据学时、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等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做到既保证系统连贯,又取舍合理。
我校园林景观专业建筑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蓝本,配以二维图形图片及文字为主要内容的ppt课件,再加上教师程式化的单边讲授为主的方式。以ppt课件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点,如省略课堂板书节约时间,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更多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把握知识重点,对所学知识消化不良等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多媒体授课的教室往往偏大,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获得较好的幻灯放映效果,教室都是拉上窗帘,使得室内光线偏暗,教师在讲台上无法观察到学生眼神与面部表情,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映,无法有针对性的控制讲课节奏,课堂讲解基本上是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主观想法进行。
对于建筑史课程来讲,教学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有关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与院落组合,尤其是名目繁多的木构建筑的构件梁、柱、檩、椽、斗栱的构造及其做法,如果没有教学实践环节的配合,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结合图片演示的讲解,学生往往不容易认识、也很难体会到它们的精妙之处。外建史的教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我们介绍赖特的著名建筑流水别墅时,特别强调其成功之处在于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完全融入了周围的山石、树木、溪水、瀑布之中,其手法与中国园林创作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也正是园林景观专业学生应该重点体会之处。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从图片上了解流水别墅,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作品的精美独到之处。
目前这些不足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弥补,如课外现场观摩,由学生制作实际场景的三维模型等,同时辅以先进的虚拟现实教学手段。
以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即占总成绩70%的卷面形式的期终考试成绩和占30%由平时抄绘作业、小论文与考勤等组成的平时成绩。
这种以卷面形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一些负面效果,即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上课迟到早退,抄绘作业、小论文拖欠,卷面考试则在期末考试阶段进行突击,靠着死记硬背来应付。
学习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建筑理论修养和素质,部分学生对待考核的这种态度、方式不要说有悖教学目的,就是课程本身的基础内容也往往不能很好掌握。比如古罗马建筑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大家不注重平时扎扎实实的学习、理解、积累,仅仅依靠考前突击,就会在试卷上出现“文艺复兴之前的古典主义建筑……”这样张冠李戴的笑话。因此,有必要围绕教学目的改革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存着上述一些问题外,部分学生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将来自己只是普通的设计人员或者说是应用型人才,不可能承担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工程项目,因而对于加强自身建筑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建筑历史理论修养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中缺乏热情,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看到手中厚厚的三本教材要在一学期完成,都流露出信心不足的表情。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对于教学时数较少的非建筑学专业如城市规划也同样存在,不仅我校存在,国内一些院校也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应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对策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是笔者在近几年教学改革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针对建筑史教学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而课时偏少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分清教学内容主次,把握难点和重点,调整讲课顺序,选择性介绍教材中的内容等措施。
中建史部分,主要就中国古代建筑部分中各时期建筑发展概况、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的产生演变情况、木构建筑的做法等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关于园林与风景建设、中国近现代建筑等内容则通过其它教学环节实施,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自学、课余时间观看影视录象资料等。
外建史的古代部分,则选择一些国家、一些时期作为重点,保证必要的深入程度,如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等建筑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以后的近现代部分,则以欧美主要国家英、法、德、意、美等国的建筑发展为主线,重点讲授现代主义建筑及其它各种建筑流派与思潮的产生发展情况。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印度、日本、南美等国家的建筑发展情况则通过其它教学环节实施。
总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均衡性与避免过分简略的统一。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传统ppt课件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在建筑史的课程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生而言,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过多的信息量造成的消化不良。近年来,随着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如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人机对话的交互性能等,使其在教学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2.2.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建筑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我校先进的三通道投影系统虚拟演播室,虚拟再现国内外著名的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领略了著名建筑设计的精美与独到之处。例如,罗马古城虚拟再现项目、北京故宫“紫禁城的一天”等。图1为在演播室虚拟再现东京国家博物馆的唐招提寺虚拟项目。
2.2.2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我们平时注意收集有关建筑历史题材的视频、影视录象等方面的资料作为教师教学、学生课后学习的资料。如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中涉及到的建筑历史的一些片断和其他一些栏目对于世界著名建筑的介绍节目等。播音员生动的解说与优美的画面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对那一时期建筑的产生、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他们的相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中播放了介绍古埃及金字塔、阿蒙神庙的影像资料后,大家在惊叹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之余,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建筑史的热情与兴趣。
图1 唐招提寺虚拟现实演示
为了弥补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足,笔者利用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丰富及园林专业学生人人都办有园林卡的有利条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拙政园等著名古建园林,直观认识古建筑的基本构件及做法,以便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图2 斗拱sketchup模型
另外,还尝试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比如,结合古建筑测绘课程,采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一些古建筑构件进行扫描,再要求学生根据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对构件进行模型制作,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构件的作用、做法,同时也为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准备了必要的素材。图2为学生制作的斗栱模型。
图3 北京四合院sketchup模型
又如,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sketchup等软件的教学,要求学生制作一些著名的建筑模型,如佛光寺大殿、北京四合院、包豪斯学院、流水别墅等。图3为学生制作的北京四合院模型。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
针对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期终考试的卷面成绩为主的不合理做法,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即平时成绩占60%,考试卷面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分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抄绘中外著名建筑作业的分量,学生针对自学内容自拟题目撰写的学习建筑史体会与认识方面的小论文,观看教学视频、影视录象的观后感等。
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学生明显重视了课程的平时学习,将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主动学习过程,一改过去只在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及时完成著名建筑的抄绘作业,积极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撰写课程小论文等,从而加深了对中外建筑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
针对《中外建筑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还只是处在起始阶段,改革措施也仅仅是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实际上,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可视化技术在课程中的综合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进一步充实完善,课外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与专业化,特别是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目的的认识等问题。所以说教学改革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教学改革本身也是不断调整、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工作态度继续深入探索,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1]窦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6)
[2]罗志华.Sketchup标准实例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