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花,许传志,常 魏,黄新萍,邵瑞丽,万崇华
生命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生命质量也是一个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化水平的主观性综合指标[2]。云南省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大省,拥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人口约116万[3]。西双版纳是以傣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勐腊县总人口为23.6万人,其中以傣族人口为主;玉溪傣族主要分布在新平县和元江县,彝傣族人口共有17.4万人[4]。云南省傣族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外,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教育程度、居住环境、饮食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5-8]。虽然是同一民族,但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此其生命质量也可能存在不同。本研究通过测定两地傣族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命质量提供相关建议。
1.1 研究对象 采取典型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各2个傣族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的所有家庭以及每个家庭中年龄为14~80岁的居民进行调查。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对个人的调查采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个人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调查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中文版”。前者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一些个人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WHOQOL-BREF中文版主要由26个条目组成,其中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领域共24个条目,对于自身健康总体感受和生存质量总体感受,量表也有两个单独的条目。按照相应的计分标准公式,将5分制的领域得分换算成百分制 (自评生存质量总分是百分制),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差[9]。
1.3 调查方法 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及乡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由研究者对从当地群众中选出的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并且能说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两种语言的人进行培训作为调查者,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调查。原则上由调查者详细阐明填表规则后,被调查者自行完成调查表的填写。于2005年3—4月在云南省勐腊县、2009年11—12月对云南省新平县开展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监督测定者的调查测定,并负责审核及过录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玉溪傣族回收个人问卷190份,审核过录后的有效问卷为185份,有效率为97.4%。西双版纳傣族回收问卷332份,审核过录后的有效问卷为324份,有效率为97.6%。将有效问卷采用FOXBASE数据库录入,并进行认真核查后,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1 一般情况 调查西双版纳傣族324例,其中男167例(51.5%),女157例 (48.5%),平均年龄 (36.35±12.82)岁。玉溪傣族185例,其中男134例 (72.4%),女51例(27.6%),平均年龄 (34.01±11.12)岁。表1结果显示,两地傣族在职业和文化程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在婚姻状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西双版纳傣族中务农者的比例较高,高达96.6%;玉溪傣族中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西双版纳傣族。西双版纳和玉溪傣族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75.9%(246/324)、32.4% (6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9,P<0.01)。
表1 两地傣族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n(%)]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gener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Dai villagers between two areas
2.2 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 两地傣族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玉溪傣族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均高于西双版纳傣族,而在环境领域得分低于西双版纳傣族。两地傣族的总体生命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地傣族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的比较 (x ±s,分)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in all domains between two areas Dai villagers
2.3 西双版纳和玉溪傣族不同特征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比较在两地傣族不同特征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比较中,(1)生理功能领域:从事其他职业和无慢性病的居民的得分高于务农和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心理功能领域:从事其他职业和无慢性病的居民的得分高于务农和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社会关系领域: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其他职业、无慢性病的居民的得分高于文盲、务农和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总体生命质量及健康状况:从事其他职业和无慢性病的居民的得分高于务农和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3。
生命质量是一种主观评价和认识,这种评价与评价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有关[2]。
在西双版纳傣族和玉溪傣族生命质量各领域的得分中,生理功能领域得分玉溪傣族高于西双版纳傣族。在两地有无慢性病中,没有慢性病的人群得分高于有慢性病的人群,且玉溪傣族慢性病患病率 (32.4%)明显低于西双版纳傣族(75.9%),说明慢性病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患有慢性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其生理功能较差。另外,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在其他各领域得分均低于没有慢性病的,这可能由于患有慢性病导致生理功能下降,进而使得心理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自卑感,不愿与外界交流,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就减少,对自我生命质量的评价降低。提示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教育,防治慢性病,从而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命质量。
在心理功能领域得分中,玉溪傣族高于西双版纳傣族。在两地傣族不同特征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中,务农者的得分低于从事其他职业的,玉溪傣族务农者的比例 (65.4%)低于西双版纳傣族 (96.6%),由此可认为这是由于职业差异所导致的,务农人群的心理状况没有从事其他职业人群的好。
表3 两地傣族不同特征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x ±s,分)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i villagers
在社会关系领域中,玉溪傣族得分高于西双版纳傣族。且在两地傣族不同特征居民的生命质量得分中,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高于未读过书的,玉溪傣族居民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西双版纳傣族,说明生命质量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较高者的知识面较广,与社会接触的范围就广,得到的社会支持就多。因此可认为受教育程度能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提示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扩大社会关系范围,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在环境领域的得分上,西双版纳傣族高于玉溪傣族,这可能与当地环境有关,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要更好一些,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当地交通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因素之一[5-8]。这提醒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其交通条件,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命质量。
在总体生命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上,两地傣族无明显差异,提示两地傣族在对自身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满意的评价上是没有差异的。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傣族和玉溪傣族居民的生命质量不同。虽然是同一民族,但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教育、不同的职业结构及自身的健康状况,他们的生命质量也是不同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应重视文化教育,加强健康教育,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改善少数民族健康状况,发展经济,改善交通状况,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命质量。
志谢:感谢民进云南省委、民进玉溪市委、新平县政协、新平县嘎洒镇政府、勐腊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勐腊县勐捧镇卫生院等的大力支持!
1 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Z].Geneva,WHO,1993.
2 万崇华.生存质量测定评价方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8,124-126.
3 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 云南生态经济年鉴[M].云南:线装书局,2008.
5 赵江,万崇华,许传志.傣族和哈尼族居民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272-273.
6 杨铮,万崇华,许传志,等.云南壮族居民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967-968.
7 万崇华,孟琼,杨铮,等.云南省农村四种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6):25-27.
8 许传志,董宇,万崇华,等.云南省玉龙县纳西族居民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8):104-107.
9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 [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